“译者的任务”指导下的翻译
——以《翻译史研究方法》为例

2016-12-01 03:16熊敏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00
人间 2016年11期

熊敏(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译者的任务”指导下的翻译
——以《翻译史研究方法》为例

熊敏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译者的任务”是20年代初期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为自己所译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Bauldelaire)的诗集《巴黎风》(Tableaux Parisiens)而写的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的序言。该文在发表之初并没有收获太多关注,但半个世纪后,被一些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推崇备至,将之奉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要奠基文。本雅明在这篇文章中对语言、翻译、译者以及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提出了“纯语言”的存在,译者的任务是开发纯语言;译文与原文之间的不对等关系;译者的任务不在于把意义简单的复制,译者忠实和自由等观点。

关键词:《翻译史研究方法》;译者的任务;可译性;忠实和自由

安东尼·皮姆的《翻译史研究方法》(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阐述了几个中心思想。首先,他提出翻译应解释为什么译作会出现在那特定的社会时代和地点,即翻译史应解答翻译的社会起因问题,许多狭窄的实践研究方法基本上不能进行社会起因的分析。其次,他认为翻译史的中心对象不应是翻译文本,上下文系统或语言方面的特点,而应当是作为人的译者,因为只有人能对社会起因负责。只有通过人(还包括委托人、赞助人、读者等)及其社会环境,才能理解为什么译作产生于那特定的社会时代和地点。最后,翻译史重点在于人,而不是翻译研究本身,应该以人为本,研究译者的一些列社会环境,通过议入语文化进行研究。

文章本身内容深奥、晦涩难懂,对于译者来说难度不小。如果仅仅是从词句方面来解释源文,译文的质量难以保证。“译者的任务”中,本雅明为译者提供了不一样翻译方向,给翻译活动带来了新动力。

一,关于可译和不可译性,在翻译《翻译史研究方法》时,面对作者提出对翻译史研究的争论和论述时,笔者一度以为难以译出作者的思想和主张,甚至认为根本不可译。因为翻译必然会造成信息的流失,不可能百分百还原作者的本来用意,但“译者的任务”中,本雅明并不否认可译性,他指出“应该提出有些语言创造的翻译之必要性的问题……可译性就必然是某些作品的一个本质特征”(本雅明,2005:4)。并且提出,译者的任务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潜在于各种语言中的-纯语言.开发出来,确保语言生命的延续。这使笔者意识到,翻译是存在一定的可能性的,译者必须通自身的努力,尽最大可能实现两种文化的交流。

二,译者忠实和自由,在“译者的任务”一文里,本雅明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原则率先提出了质疑和诘难。其实,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题目的德语原文里早已暗示:任何翻译都一定是亚于原作的,因而译者从一开始就处于必败之地。忠实于原作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要求。“译者的任务”的德语原文是Die Aufgabe des Ubersetzers。Aufgabe一词有“任务”的释义,但同时也可解作“失败”、“被迫放弃”等等。从这个意义上看,原作做到的,译者是永远做不到的。译者注定是失败的,而且要被迫放弃任务的,不可能重新找到原作的意义。在文章中本雅明也指出,“以追求与原作相似为其终极本质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原作后来的生命里—如果不是经历一种生命的改变和更新,就不能称之为后来的生命—原作已经发生了变化”。本雅明将译作喻为原作的“后来的生命”(afterlife),认为原作并无独立不变的本体,必须仰仗译作来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

要“忠实”于原作即忠实地传达原作精神和反映作者意图,译者不一定使自己受限于到底是直译还是意译这一传统翻译标准。译者要努力发掘和实现文化交流中的各种可能性。译者可以作为两种文化的协调者,更可以作为文字的操纵者,通过介入翻译并运用创造性的方法与策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得到传播,进而超越翻译本身。

在《翻译史研究方法》的翻译中,如果为追求绝对的忠实而采取逐词逐句的翻译,那么会词句奇怪,语义不通,不论是译者还是读者都不能完全作者的意思。因此,对于这篇文章的翻译,应当在忠实的基础上,拥有一定的“自由”,对译文进行创作,但内容和本质须同原文一致。这也就是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所提出的“创造性背叛”。

三,译者的任务,本雅明指出译者的任务不在于把意义复制,让读者理解原文,而在于译者本身跟原文作者思想和感情上的对话,再现其精髓的“诗意的”东西。译者的使命应不受读者质素的影响。“从来没有哪一首诗是为它的读者而作的,从来没有哪一幅画是为观赏家而画的,也从没有哪首交响乐是为听众而谱写的”。结合本文来看,若要翻译作者观点,势必要对作者的思想要有深刻的了解,并对整篇文章有一定的把握,如此才能将文中论述和观点在读者前进行再现。

总体来说,“译者的任务”中所探讨的“纯语言”,可译不可译问题,译者的“忠实”和“自由”,以及译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每一位译者在翻译时都将面临的难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译者进行翻译活动。同时,这些问题涉及翻译本质的探究,有利于译者了解或发现翻译活动的本质特性。

参考文献:

[1]曹丹红.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再解读[J]. 中国翻译,2012,05:5-9+128.

[2]李红满.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轫——读沃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J]. 山东外语教学,2001,01:36-39+88.

[3]代丰. 谈翻译的终极目的——解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9:104-105.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67-01

作者简介:熊敏(1990.7-),汉,学校:山东科技大学,专业:英语笔译,学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