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绘画作品赏析

2016-12-01 09:29陆东方渤海大学121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7期
关键词:题字板桥勾勒

陆东方 (渤海大学 121000)

郑板桥绘画作品赏析

陆东方(渤海大学121000)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真挚风趣,书法自创一格,绘画方面工于竹石兰蕙,具有清劲秀逸的风韵。他在对物象熟悉了解和灵活把握的基础上、以手拨琴弦而产生悦耳之声般的艺术创造表现出令人赞叹的艺术修养。画面上寓秀劲于拙朴的题字,不仅使画面充实饱满、在艺术形式和形态上臻于完备与完美,更深化了画面美的意境,自然地体现了作者艺术创作“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意志与思想追求。

郑板桥;清劲秀逸;艺术意志与思想追求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人。康熙卅二年生,卒于乾隆卅年,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真挚风趣,在当时即为人喜诵,著有《板桥集》,大半为自己手写付刻。书法自创一格,楷隶相参,自称“六分半书”;章法独特,有“乱石铺街”之誉。绘画方面工于竹石兰蕙,于其它花卉则随意挥洒、脱尽俗习,具有清劲秀逸的风韵,而其绘画风格则从板桥先生下面三幅绘画作品可见一斑。

此幅芝兰如意图纯以墨画。作者首先将清秀俊逸的兰叶、未开或半开的低昂有致、或隐或显的兰花画于画幅之左侧。兰叶长短参差,表现了作者挥洒自如,既契合兰的生长真态,又简略概括、不拘一格。这是绘画功力深厚的体现,也印证了板桥先生“工于兰蕙竹石”说法之不虚。画幅右侧的灵芝纯以淡墨写出,以中侧锋灵活运用的用笔,驾驭线条的粗细与轻重,于流畅的挥写中勾勒出灵芝的结构,自然地体现了创作者轻松自如、简洁明快的画风,而且其效果颇令人想到书法中的“一笔书”。至于灵芝上的尖刺,于画中似乎微不足道;作者纯以书法的笔法点出,也看似漫不经心,但实际是作者在对物象熟悉了解和灵活把握的基础上、以手拨琴弦而产生悦耳之声般的艺术创造表现出令人赞叹的艺术修养。灵芝的势与态,恰与左倾飘逸的兰花形成既交相呼应、又动静相宜,既对立而又统一的和谐关系。画面上,楷隶草行相杂的几个寓秀劲于拙朴的题字,与画中芝兰简洁明快的潇洒风韵形成对比,不仅使画面充实饱满、在艺术形式和形态上臻于完备与完美,更深化了画面美的意境,自然地体现了作者艺术创作“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意志与思想追求。

此条幅亦以水墨画就。

在画面顶部山岩间,泉水倾泻直下形成瀑布,自顶至底,气势颇盛。顶部山石的勾勒,线条干涩短促、拙重硬朗;施以淡墨皴擦,笔调轻松。作者勾勒时似不经意、造型却极简括。如此,突出了瀑布“飞流直下”之气势,也体现了“山高水长”意味之隽永。惟有右侧的菊花颇见繁盛,作者钩花点叶、轻松自然,虽花叶茂密仍‘不厌其繁’,真正是从容写来,无不如意,兴趣盎然矣。这体现了作者对菊花的珍视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画中菊花的势态由右向左,分布上多密、下少疏,打破了瀑布直线贯通对画面切割的单调。同时,菊花上下环抱的动势,又与作者最后题写于左侧的一行行书,形成繁与简、曲与直的对比,从而造成了动静相偕的形式之美。而且,直行题字,弥补了菊花布局上密与下疏之间的空疏。通过对菊花勃勃生机的生动描绘,透露了作者对菊花更倾向于赞赏其美意延年的特性。画中“山高水长”的情境与“万古延年”的菊花正相宜。“南阳甘谷家家菊,万古延年一种花”,不仅是作者的绘事记实,更表达了作者对看似平凡朴实、实则美好隽永事物价值的肯定。可以说,是作者为官爱民心理的反映,是板桥郑燮高尚人格与美好追求的外化与艺术体现。

此条幅以墨画就。

板桥绘画常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为创作主旨。画中对南山的描绘即是简单勾勒、略加皴点而成。其笔虽简、峻峭高耸之势却令人望之一目了然矣。下方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是一前一后两株苍松。后者挺拔略向左攲侧,突出了树干的劲挺,与右上方之南山遥相对,似是对高山仰止的咏叹!近前的一株苍松,树干由斜反直;虬枝奇姿,极尽桡曲;松针疏密随布,笔法落落大方、灵动脱却窼习。对两株苍松的描绘,作者用笔随意,或详或略,于对立中显充实茂盛,又与南山笔墨之萧淡形成对比。然而,无论是山之高远,抑或是松树生机之盎然,均喻示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或许是作者精神生活的指向与高尚人格魅力的外化。

最后,作者以工稳的行书题款,由此可知此图属馈赠亲友之作。三行疏密大体相当的字迹,与右下方针叶浓密的苍松形成呼应,与远山线条简括造成的空白对比成趣,令画面充实完美形成佳构。然而,这均似乎是作者于有意无意之间轻松顺畅地完成的。

荣宝斋编辑出版.《郑板桥画选》.1989年11月.

猜你喜欢
题字板桥勾勒
勾勒立体的古都“脊梁”
陆海之纵
板桥情(外一首)
刺绣:一针一线勾勒中国魅力
影画合璧 陈复礼与中国书画大师携手之作
“松竹”图里话板桥
板桥河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五大发展理念 勾勒小康路径
漫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