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的爱情更持久?

2016-12-01 21:45李银河
家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原件本能财产

李银河

我们应该讨论的不是该不该结婚,而是人能不能有更多的选择。大多数人应该都不愿被社会生产的、毫无特色的标准模板所束缚,我们都想找到独属自己的路。

在今天,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结婚,但不婚的人数如果已经构成了统计上直接、瞩目的比例,那也是有可能的。

美国和法国的不婚率就总是保持相当大的比例。美国有一半的人不结婚,只同居或者单身;还有资料说,法国只有19%的人进入婚姻,除了同居这种不婚形式,还可以各住各的,各自生活,各有各的工作。

北欧有的国家也有一半人选择不婚,因为离婚费用太高。现在法国有一种合约婚姻,一开始就是同居,它与婚姻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有一方终止,另一方可马上终止,没有任何官司。也是因为离婚的代价太大了,所以都不去注册。

为什么不婚率这么高?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在于人活得太长久了,原来人的平均寿命是三十几岁,还没等提离婚人就已经死掉了。而现在很多人活到了七八十岁,面对一个人太久,可能是有点审美疲劳。而且此时婚姻的功能都发挥完了。

婚姻有保护作用,保护弱者。它主要的起源是传承,传承财产,延续血缘,这是不可替代的婚姻重要功能。不是你亲生的孩子,你愿意把财产传给他吗?所以好多人生孩子都是为了这个,婚姻也是为了这个。要不最早的婚姻为什么会出现呢?就是因为有了私有财产。

但现在,孩子养大了,财产传承也不是问题了,夫妻两个如果还有感情,就能继续做个伴;如果感情本来就不好,那就变成互相折磨。好多家庭都是这样,已经不具备婚姻的功能了。两个人都有工作都有独立收入,为什么非要在一起呢?有人说,是为了房子,那我就会想,为了房子能忍受冷漠甚至互相厌恶、仇视的关系,这个就麻烦了。

所以我一直说,离婚的最佳时期是结婚前三年,中国人基本上都会在三年期内开始养孩子。

但是不是只有婚姻才能养孩子?不一定,不婚并不意味着没有性伴侣或没有孩子。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不结婚但是有性,或者有同居的伴侣,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还有一些人,感情很好,但就是不结婚,因为他们怕一结婚,激情就变成柔情,爱情变成亲情。至少在我看来,可能还是不结婚的爱情会更持久一些。我认识一对情侣,男的比女的小9岁,同居也快9年了。后来他们说要不结婚吧,结果没几个月就离了。他们没有结婚的时候一直都有吸引力,一直在恋爱中,一旦结婚就不行了。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为了自己结婚,这是最可怕的。有些人选择单身,你就不要非得说她是一个失败者,是剩女,有很多词是很恐怖的。一个女人到三四十岁了还不结婚,人们就说她有各种怪癖,很变态,这对女孩子压力是很大的。于是她为了逃避这些舆论压力去结婚,不让自己成为另类。这样的婚姻能有多幸福呢?

我一直不赞成用非黑即白的判断标准去看很多事,比如把不结婚与没有性生活画上等号,这当然会有问题。不婚与不性是两个概念,一个比较合理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人性应该是无比丰富的,这个人的美酒佳肴或许是另一个人的穿肠毒药。你奇怪还有不结婚或者很晚才结婚的人,别人说不定也奇怪你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婚姻呢?

人到20多岁就想结婚,这其实是习俗导致。两性相吸是本能,但想恋爱和想结婚,是本能转化成了社会定构。

人的本能、人的本质是被塑造的,是被社会定构的。你到一定岁数想谈恋爱想结婚,这都是社会塑造的,让你以为这是你的本能。

男和女的规范,也是社会塑造的。男人应该怎么样,女人应该怎么样,是社会告诉你的。有个学者就说:“所有关于性别那一套东西都是表演,它是一个没有原件的复制品。”连原件都没有,整个东西都是社会根据不同的时空、地点、地理塑造的。比方说女的应该留长头发、穿裙子,这些都是社会慢慢告诉你的,并不是本能。

但无论怎样塑造和改变,文明的进步一定是让社会越来越开放和包容的:它允许人们在个人生活方式上有多元化的选择,对所有存在的方式都认可,都不施加压力。

—本文摘自《新周刊》

猜你喜欢
原件本能财产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逆本能
离婚财产分割的不同情况
欠薪条原件遗失,我还能向公司索要工资吗
吉米问答秀
不一样的皇冠
《马关条约》原件
语录
要不要留财产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