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6-12-01 16:18李杰
智富时代 2016年1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组织农村

李杰

【摘 要】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而农村志愿服务更是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近年来,笔者积极探索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就如何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进行了深入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农村;志愿服务;组织

一、余姚市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的主要做法

(一)搭建组织网络。一是整合人力资源。针对以往各志愿服务队伍各自为营、志愿服务活动零打碎敲的实际,余姚市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统筹整合志愿服务人力资源,组建镇级志愿服务总队,明确由乡镇(街道)宣传办负责统筹协调全镇志愿服务活动。二是建立志愿服务阵地。依托村便民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礼堂等场所,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使之成为农村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三是实行层级管理。参照市级志愿服务组织层级管理模式,搭建总队——分队——中队三级组织架构,即总队下设直属分队、行业分队和村、社区分队,分队则下设若干中队,形成“指令直接、运行有序、管理高效”的运作机制。

(二)创设服务项目。一是创设便民类服务项目。根据农民群众对便民类志愿服务需求旺盛的实际,创设医疗卫生、免费理发、电器修理等便民服务项目,由总队牵头,定期在人流量集中的区域开展便民志愿服务。如泗门镇“我来帮”志愿服务总队自2014年成立以来,组织开展大型便民志愿服务活动20余场次。二是创设个性化服务项目。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种养殖大户等不同群体,针对其不同需求,推出一批个性化服务项目。如以“送温暖、送文化、送讲解、送书籍、送爱心”为主要内容,将志愿服务送进敬老院、“春泥计划”活动点等志愿服务基地;以“送技术、送科普”为主要内容,将志愿服务送进种养殖大户。三是创设特色性服务项目。设立文明劝导、“五水共治”河道认领、环境卫生监督等特色性志愿服务项目,并以各中队认领的形式,开展相应的志愿服务。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市各地开展特色志愿服务180余次,参与志愿者上万人次,在提升农村生活品质的同时,推动了村民文明素养的提升。

(三)建立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招募注册机制。注重组织化推动和社会化发动相结合,依托余姚志愿服务网,推行志愿者网上注册管理,通过网站发布服务消息和报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二是建立培训教育机制。通过邀请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老师、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主题教育、集中培训,加强志愿者服务意识,增强志愿者服务素质,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三是建立表彰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四个十佳”评选活动,评选产生十佳“社会化志愿服务队伍、社区(行政村)‘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示范点、微公益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者”。

二、当前在推进农村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镇与镇、村与村之间存在不平衡,有些镇村领导重视发展农村志愿服务,将农村志愿服务作为推动本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工作推进相对顺畅,有一定的资金保障、人力支持,能统筹谋划、全域推进。有些地方则将志愿服务作为应付性工作,不加以统筹指导,无法形成规范化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使得党、团、工、妇等各线组织的志愿服务各唱各的戏,造成力量分散、资源浪费。

(二)运行不规范。一是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不到位。大多数地方以党员、团员等特定群体为主体,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等具有浓郁行政化色彩的志愿服务队伍,并未整合社会资源,志愿服务渠道单一、力量薄弱,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二是志愿服务阵地建设不到位。在城区社区,随着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深入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站、小区志愿服务点等固定化志愿服务阵地的数量正不断增加。而在农村,对志愿服务阵地建设缺乏足够重视,大部分地方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方式,开展流动式志愿服务,无法形成规模化、固定化的志愿服务阵地。三是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不到位。各地尤其是行政村一级,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大多局限于环境卫生、慰问老人等1-2项志愿服务活动,无法满足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所需所求,缺乏有规模、有影响的本土特色志愿服务品牌。

(三)制度不健全。一是招募注册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地方仍以组织化招募为唯一招募形式,志愿者个人基础信息收集不全面,无法科学合理安排志愿者参与农村志愿服务活动。二是培训教育制度不健全。对志愿者的培训不多,志愿服务培训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满足提高志愿者素质、改善志愿服务技能的需要,造成了农村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偏低。三是激励回馈制度不健全。虽然余姚市已提出志愿服务星级制度,但计时方式单一,且多数地区仍采用手工登记、自报服务情况的模式进行管理,因此,不易统计,星级管理制度往往流于形式。

三、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的对策措施

(一)搭建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队伍架构。一是建立村级直属志愿服务队,由基层党员干部、热心村民、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大学生等组成;二是建立辖区单位志愿服务队伍,分别由辖区各单位干部员工组成,如辖区卫生院可组建卫生医疗志愿服务队,辖区基层法庭可组建法律咨询志愿服务队等;三是组建社会化志愿服务队,发挥辖区社会公益组织的社会资源优势,动员其所属的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志愿服务活动。

(二)设立固定化的志愿服务阵地。按照满足村民实际需求、便于经常开展活动的要求,在行政村推行设立志愿服务站(点、广场)等固定化志愿服务阵地,逐步灌输广大群众志愿服务固定化、常态化的思想认识,引导群众自主参与日常志愿服务活动。

(三)建立一体化的组织动员机制。搭建志愿服务信息互通共享平台,面向全体村民和志愿者,依托微信、QQ,定期发布志愿服务相关情况,吸引群众和志愿者关注、参与村志愿服务,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活动项目的有效衔接。有条件的行政村,还可依托政务平台,设置短信平台,在第一时间向志愿者发布志愿服务活动信息,提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知晓率。

(四)创设特色化的志愿服务品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以老年弱势群体为重点,以行政村为单位,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试点开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私人订制志愿服务方案,努力使志愿服务送到点上,落到实处。

(五)健全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制度。一是强化专业培训。依托市镇两级志愿服务资源,针对特定服务对象,对农村志愿者骨干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素质拓展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服务水平。如针对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心理和生活特点,定期举办助老服务专题培训班。二是强化回馈激励。积极探索以积分、支取制度为重点的嘉许回馈制度,向志愿服务满3年、服务时数达300小时以上的志愿者,颁发志愿服务荣誉卡,让其享受免费对等的公共服务资源,提供“一元挂号、一元保险、一元药品、一元门票”等优惠服务。三是强化权益保障。以财政支持、企业合作、基金投入、会员募捐等模式,争取社会资金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公募性基金会和村民群众为志愿服务提供资助,为志愿者购买保险,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场地、设施以及相关物质保障,确保农村志愿服务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力平,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SWOT分析,社会工作,2010年8期。

[2]谭建光,中国农村志愿服务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3期。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组织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