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大昭寺夜景照明设计实践

2016-12-02 07:10
照明工程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八廓街大昭寺信众

杨 韬

(南京路灯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拉萨大昭寺夜景照明设计实践

杨 韬

(南京路灯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从照明图底关系的形成,夜间观景游线梳理和利用光解读空间三个方面出发,明确了照明设计目标,阐述了大昭寺夜景照明设计实践的一些照明表达和处理方式。

照明设计;图底关系;空间;光影;大昭寺

引言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始建于唐贞观21年(公元647年),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了今天的建筑群。大昭寺建有20个殿堂,四层楼的碉堡式平屋顶一字排开,以金黄色的琉璃瓦盖顶。历经沧桑,街道延伸,空间扩展,寺庙周围多了商铺和民舍,围绕着寺庙,一座城市就此形成。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一带称为佛地,由此可见大昭寺在信众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照明设计需重点考虑信众游客的心理需求,通过光环境的塑造创造出超越平凡的视觉体验,将具有深厚历史沉淀的藏汉结合传统建筑独有的意蕴传达出来。照明设计的潜质主要取决于“空间”与“图像”的品质。照明设计的出发点即充分尊重空间受众稳定的使用习惯和状态的基础上,强化夜间形象和图底关系,提高用光的品质,塑造与之匹配的光环境,提升“图像”品质和使用者的空间感受。本项目的设计目标完全来自如何用光影表达更为明晰和有趣的图底关系,清晰地梳理夜间观景游线,以及利用光解读空间并赋予其更多更深厚的意义和内涵。

1 图底关系的构建

1.1 欲扬先抑的照明手法

照明改造前的大昭寺正门及建筑立面的照明手法为5 000 K大功率泛光照明,与周边的广场及建筑一样,具有均匀的较高的整体照明水平,但不利于表现建筑本体。远观,大昭寺与周边环境区别不大,很难分清主次,整体上也给人模糊不清的印象,无法凸显建筑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近观,均匀的泛光照明使得建筑立面具有一致的照明水平,特色建筑元素(如边玛墙、窗户、经幢、法轮等)很难从建筑中凸显出来,细节上建筑的材质和肌理难以辨识(见图1)。

图1 照明改造前大昭寺照明现状Fig.1 The Jokhang Temple lighting situation before reform

本次改造从整体光环境和特色建筑元素表现两个方面着手。所谓“欲扬先抑”即为凸显特色建筑元素而将建筑整体照明水平降低,把较多的笔墨设置于要重点表现的建筑元素上。建筑整体亮度“暗”下去则采用降低灯具功率、精确控光的照明“减法”来实现,相对周边广场和建筑较高的亮度水平反而更容易“凸显”出来。通过光影关系,明暗对比凸显所要重点塑造的建筑元素和细节。

以建筑主入口两侧建筑立面为例,将用于整体光环境塑造的大功率泛光照明调整为小功率精确配光LED投光照明,并将光线精确控制在建筑立面下半部分的白墙位置,严格控制逸散光,降低投光的亮度水平,在建筑下半部形成较暗的整体光(类似“粉底”)。在此基础上将照明的重点放在建筑立面上最具特色的边玛墙和窗户,灯具的精确控光形成的明暗变化、光色对比实现建筑立面照明层次的变化,图案关系上更易于凸显建筑层次美感,并赋予更自然纯净、浓郁厚重的建筑意韵(见图2)。大昭寺主入口,南侧次入口以及别院都采用了相类似的处理手法,整体较暗的光环境配合以层次丰富,重点凸显的建筑形象让大昭寺从周边较亮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是为“欲扬先抑”。

图2 大昭寺正立面照明效果Fig.2 The Jokhang Temple facade lighting

1.2 竖向照明关系的重新构建

大昭寺面向广场一侧的建筑立面是最为重要的照明表现载体,照明的立面层次在建筑竖向关系上也有所体现。建筑上半部分具有较高的亮度,采用3 000 K高显色性灯具,自下而上的洗墙照明还原建筑顶部边玛墙细腻精巧的制作工艺,表现古朴、独特的材质肌理和照明质感(见图3);为避免眩光而精巧设置的窗户投光灯主要表现窗棂和窗户挑檐——“八苏”[1]的贝玛、雀赞[1]这些细部结构,还原建筑古朴醇厚的自然状态,并表现建筑细节用色的华丽,装饰的细腻(见图4)。建筑下半部分白墙,采用4000K中性白光灯具,采用投光照明赋予建筑最简约自然的基础光色(见图5)。在此光色衬托之下通过上下部分的明暗变化、光色对比、细节刻画实现建筑立面的竖向层次的变化,图案关系上更易于凸显建筑层次美感,并赋予更自然纯净、浓郁厚重的建筑形象。

图3 建筑顶部边玛墙照明Fig.3 Lighting of Bianma wall on the building top

图4 窗户照明细节Fig.4 Lighting of window

图5 主入口两侧建筑立面照明Fig.5 Both sides of the main entrance facade lighting

1.3 照明的节奏感和视觉层次的延伸

音乐的旋律讲求婉转起伏、抑扬顿挫,照明的图底关系则是利用光影、明暗关系表现照明的“旋律”。大昭寺广场入口位置是整个大昭寺夜景最为全面的静态观景点,视野范围内的大昭寺广场及建筑是整个画面的旋律篇章。广场两侧是商业店铺,均为现代建筑,其立面与大昭寺主立面垂直,整体光环境偏亮,立面主要为店招和建筑顶部的照明,纵向深度上形式单一、变化微小,旋律中是“平”的角色,图底关系中则是表现主体的消极因素。广场两侧建筑照明向主入口两侧建筑延伸,整体用光减弱,色温较广场两侧建筑所选用的3 000 K有所提高,表现出“冷”和“暗”的气场,旋律中是“欲扬先抑”中“抑”的角色,对主体的表现则是积极因素。视线的焦点为大昭寺主入口、松赞干布主殿金顶,也是整个旋律的高潮,是“扬”的部分。主入口位置的祥麟法轮、经幢、法轮、香布是重点表现的细节,利用精确控光的投光灯从下向上照亮,表现闪亮的金属材质和表面凹凸的雕塑肌理。除此之外其他部位均整体压暗不做照明处理,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光影关系形成视觉中心,以此表现佛教圣物的神圣崇高。松赞干布殿等四个大殿位于大昭寺中心位置,主殿相较其余三个殿具有较高的照明水平,与主入口立面有一定的距离,由此形成视觉层次的延伸,景深关系上具有更多的远近层次和明暗变化,整体画面效果更为立体、厚重和饱满(见图6、图7)。

图6 大昭寺照明全景图Fig.6 Overall view of the Jokhang Temple lighting

图7 主殿照明Fig.7 Lighting of main hall

平面上通过明暗的变化形成流畅的强有力的“旋律感”,在纵向深度上远近的对比、明暗的区分富于层次的变化,整个照明的旋律有了“厚度”和“深度”,让夜间景观更具画面美感和观赏性。

2 夜间游线的梳理

大昭寺的受众主要分为两类:参观游览的游客和朝拜的信徒(占比分别为61%和36.2%)。受众的不同其旅游的动机也有所不同,游客主要以旅游观光和感受文化氛围为主,信徒则主要是参加宗教朝拜活动。无论是旅游观光的游客还是虔诚的信徒,他们都有特定的活动空间:对游客和转经的信徒来讲,大昭寺周边的街道即八廓街是夜间行进的固定线路;对于虔诚的信徒,大昭寺正门入口凹形空间及入口两侧贴近建筑的广场空间是进行叩拜的使用空间。无论动态游览行进的游线还是用于虔诚叩拜的入口空间、广场空间,都有其固定的使用者,并且他们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使用习惯和使用状态(见图8)。

图8 游客信徒的视觉习惯Fig.8 Visual custom of tourist and visitor

大昭寺夜游的景观游线所呈现的景象是周边新建商铺雪亮的边玛墙,通亮的店招以及大量建筑构件过于直白的表现。过多的建筑元素照明让建筑立面在夜间呈现出繁复庞杂的景象,让人眼花缭乱。这种过犹不及的照明处理手法在视觉上产生太多的“噪声”,对视觉舒适度产生消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受众的对空间氛围的感受,是缺乏空间秩序和图底关系张力的(见图9)。大昭寺的照明则采用一种看似消极的照明手法来进行处理:强化图底关系,营造空间氛围。

图9 八廓街照明现状Fig.9 Lighting present situation of Bakuo street

2.1 照明减法形成明快简约的夜间游线

八廓街商业建筑一侧照明繁复,大昭寺一侧则有意识的将照明简化,降低墙面亮度,采用4 000 K左右色温,模拟清冷月光洒在白墙上的状态,像是“粉底”。照明只强化所需表现的边玛墙来统一天际线(见图10),利用色温和亮度进行区别,形成明暗对比,强化图底关系,给人以清爽干净的画面,创造简约自然的照明氛围以梳理形成清晰明快的游线。

图10 八廓街侧建筑立面照明Fig.10 Facade lighting of Bakuo street

2.2 投影互动提升游览趣味

大昭寺处于广场视点观景范围之外的建筑立面,是游客和信众进入或走出八廓街的观景区域(见图11)。这两个位置的照明不会影响到广场主观景点的图底关系,因此采用人与建筑、人与光互动的照明形式,利用投影灯在白墙上投射光斑,增加游客游览兴趣点(见图12)。对于朝拜的信众,光投在虔诚礼佛的信徒身上产生影,投射在墙面上,赋予整个空间环境神圣崇高的意境,人与建筑、与宗教自然而然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

图11 投影Fig.11 Projection

图12 投影互动Fig.12 Interactive projection

八廓街与其他街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有方向的,大多数人都会自觉的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在此街。游客信众绕过主入口由南向北进入八廓西街北段,体会光影互动,再经过八廓北街、八廓东街、八廓南街环形一圈较为平实的照明空间后,步入八廓南街大昭寺别院南侧较为暗淡的照明氛围,转过转角进入八廓西街南段,再次体会光影互动,最终行进至广场主观景点,完成绕大昭寺一圈的行进线路,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转经线路。移步移景的照明处理手法贯穿整条游线,看似形散,但明暗变化有序,图底关系明晰,空间氛围得到了强化,提供了完整的意为“圆满”游览心理过程,无论从照明形式上还是心理感受上都是一种意义上的“完形”(见图13)。

图13 游览动线及“完形”Fig.13 Tourline and gestalt

3 动静平衡和具有精神需求的照明空间的营造

与夜景游览动线的梳理形成的动图景观体验相对的是受众在“静”的状态下对照明空间的感受。

3.1 视觉仪式感的形成

广场入口位置主观景点为广场最为重要的主观景点,照明通过明暗变化、光色对比以强化图底关系,凸显建筑夜间形象,塑造较大尺度上空间氛围。驻足观景,视野范围呈现完整的建筑静态美。而“静”则是相对的,是受众驻足观景引发的心理感受,这和前文提及的游线观景产生的移步移景的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观景点呈现的对称图案关系和空间感受产生强烈的“仪式感”的视觉体验,让人心生神圣崇敬之感(见图6)。

3.2 光影静动的近距离感受

主入口两侧建筑墙面前的广场空间是近距离感受大昭寺建筑照明又一重要的位置。建筑顶部边玛墙照明在立面及入口凹形空间都有体现,空间视觉上强化了建筑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起到起承转合的提示作用。窗户则是建筑精美细节的精髓所在,精确投光的灯具对窗棂、贝玛、雀赞元素的表现,让受众更能直观的感受藏文化色彩的丰富,构造的精巧与考究。每当微风拂过,香布[1]随风摆动,使得本来呆板的门窗形状陡增了几分生动的感觉,产生了动与静的对比。远处的灯光投在朝拜的信众身上,在白墙上投下影,更增加了神圣的气氛(见图5、图14)。

图14 主入口两侧立面照明Fig.14 Both sides of the main entrance facade lighting

3.3 照明空间的精神需求

大昭寺主入口的凹形空间由入口建筑、唐柳、唐蕃会盟碑围合而成,形成半开放的入口空间。特别在夜间,广场、八廓街上有大量的观光的游客和转经的信众走动,极具私密性的围合空间为信众聚集、静心诵经、虔诚叩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安静空间。照明则更应充分考虑信众的精神需要和信仰诉求,强化空间“静”的感受,增强建筑的仪式感和

神圣感,创造出可以与神明对话交流的空间。凹形空间整体光环境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依靠入口两侧建筑远处投光灯补光,两侧的建筑立面及窗户不做处理,仅对具有极强象征意义的祥麟法轮、胜利经幢、法轮以及香布进行精确的投光照明(见图15、图16)。整体“暗”下来的空间环境浓郁、厚重,给信徒提供了潜心礼佛的暗空间,而对金光闪闪圣物投光所形成的强烈明暗对比和材质表现则充分表达了对神明的仰视,具有极强的心理暗示作用。整个空间空灵、飘逸,传达出对神明无限神圣崇高的敬仰。

图15 入口空间照明1Fig.15 Main entrance space lighting 1

图16 入口空间照明2Fig.16 Main entrance space lighting 2

[1] 高莉.卫藏地区藏式门窗的装饰特点[J].价值工程,2010(19):72.

[2] 郑斌.拉萨大昭寺建筑特征及现实意义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3] 石应平,白鑫.拉萨大昭寺的游客行为调查与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2):63-65.

[4] 益西曲珍.论拉萨八廓古街形成的原因[D].拉萨:西藏大学,2010.

[5] 张昕,赵晓波.中国科举博物馆及文化配套设施一期照明设计[J].照明设计,2014(6):66.

Lighting Design of the Jokhang Temple

YANG Tao

(NanjingStreetLampEngineeringConstruction,Nanjing210000,China)

A clear lighting design goal is set up from three aspects: the lighting 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 formation, the night scenic tour line organization and the light of view for space interpretation. The paper also expounds the lighting express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Jokhang Temple lighting design.

lighting design;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space;light and shadow;Jokhang Temple

TM923

A

10.3969j.issn.1004-440X.2016.04.015

猜你喜欢
八廓街大昭寺信众
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新编现实题材话剧《八廓街北院》再度亮相
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启动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大昭寺,佛教徒心中的圣殿
八廓街,人文之街
西藏,一场阔别已久的重逢(1)做一名虔诚的信徙
八廓街,历史之街
八廓街,节日之街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