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翻译”的利弊分析与读者的文化态度

2016-12-03 03:12冷姿颍贺爱军
现代语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冷姿颍 贺爱军

摘 要:本文追溯了“零翻译”现象流行的原因,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多角度讨论了汉语中“零翻译”现象流行背后的利与弊。总体来说,“零翻译”符合语言发展的自然选择规律,“零翻译”现象的流行利大于弊,我们应该理性看待“零翻译”现象。

关键词:“零翻译” 文化纯洁性 不可译 网络流行语 语言经济学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语言发展日新月异,汉语中的“零翻译”词汇也越来越多。“WiFi,iphone,PM2.5”等外语词不仅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还频繁出现在报纸广播以及学术期刊中。

针对这一现象,《人民日报》于2014年4月11日和4月25日连续刊文《“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认为大量外语词不经转换直接使用,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1]。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同时也引发了对“零翻译”更大范围内的争论和思考。大部分人认为“零翻译”现象的流行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认为这是西方国家的一种新型殖民策略——文化殖民[2]~[3]。当然也有部分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杞人忧天,对汉语危机论嗤之以鼻[4]。

对于“零翻译”现象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其中的利弊究竟如何?应该如何看待汉语中“零翻译”现象的流行?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二、何谓“零翻译”

“零翻译”(zero translation)这一概念由杜争鸣于2000年首次提出[5]。邱懋如在2001年针对常规翻译概念中不可译的问题进一步论述了“零翻译”,并认为“零翻译”包括三类:省译、音译和移译[6][10]。在英译汉中,代词、冠词、介词、连接词、动词以及一些句型结构会被省略,我们称之为省译。音译是指用汉语中字或者词的谐音来翻译英语中的词语,比如商标名“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耐克”等的翻译。移译作为一种翻译过程,也是处理文化差异的常用方法。移译即把源语中的词语原封不动地移植到翻译语中,如“VIP,CEO,NBA,PM2.5,KFC,WiFi,iPhone”等。

由此可见,汉语里出现“诺基亚”和“iphone”都属于“零翻译”现象,只是前者采用的音译,后者采用的移译[11][12]。而从概念上就可以看出“零翻译”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型翻译方法,“零翻译”在翻译实践中已被广泛运用到商业、科技和网络用语等各个领域,其作用不容小觑。

三、“零翻译”现象流行的原因

“零翻译”现象一直都存在,从古代佛经中的“卍”到现代医学中的“B超”,人们对“零翻译”词汇并不陌生,然而这几年“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

随着汉语中“零翻译”现象越来越流行,“零翻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从事翻译研究的相关学者。借助中国知网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直观地呈现“零翻译”现象的发展规律。目前,在中国知网上能检索到的与“零翻译”相关的中文文章有1330篇,其中仅2014和2015两年,发文量多达354篇,平均2天就有一篇关于“零翻译”的文章发表。自2000年以来,与“零翻译”相关的文章发表数量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0年至今发文量达907篇,占总发文量的68.2%。由此可以看出,“零翻译”现象其实是最近5年才逐渐流行起来的,这与信息化时代网络通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的时间吻合。

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改变了传统的语言交流方式,实现了信息的高效流通,这无疑也为“零翻译”词汇的迅速发展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时代网络通讯手段的快速发展是“零翻译”现象流行的直接原因。

四、“零翻译”的“利”与“弊”

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来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零翻译”也不例外。本文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多角度、辩证地讨论了汉语中“零翻译”现象流行背后的利弊关系,为理性看待“零翻译”现象的流行提供参考。

(一)“零翻译”现象流行背后的“利”

1.“零翻译”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手段,在手机、生物医学、计算机和网络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推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3]~[22]

最开始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的时候,像一些科技、医药等方面的专业词汇,一时半刻找不到相对应的汉语词,又急着要用,此时与其不明就里地乱翻译,倒不如先拿来直接引用,然后顺其自然地让时间和实践来慢慢将其汉化。这方面,我们不乏成功的例子,比如一开始用“Email”,后来改成汉字“伊妹儿”,现在都改成“电子邮件”了。事实也证明了“零翻译”在引进科技新词汇过程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2.“零翻译”促进了语言经济学的发展,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零翻译”促进了语言的发展。经济原则必须以保证实现言语交际功能为前提。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在交流过程中,人们会寻求用最简单的语言、最省力的发音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零翻译”在某种意义上使交流更加直接、简洁,符合语用学中的“经济原则”(the economy principle)及“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符合人类语用需要的根本要求。比起“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说法,更多人还是喜欢直接说“NBA”,因为后者比前者更加经济,更适应当代生活的快节奏。

3.“零翻译”在网络流行语翻译中的成功运用实现了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23]~[26]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不仅在网络上普遍使用,而且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但因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语言的特点以及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使得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成为译者们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零翻译”理论的提出为不可译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解决途径。如今,“零翻译”词语已经广泛应用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比如爱好篮球的人都知道“NBA”,喜欢音乐的人都知道“MV”,爱好汽车的人都知道“SUV”。实践证明,“零翻译”是一种积极的翻译方法,在网络流行语翻译中随处可见。endprint

4.“零翻译”对汉语语言文化的输出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7][28]

“零翻译”不仅给我们的日常交流带来了许多新鲜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促进了汉语文化的输出,后者经常被我们忽视。在这个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汉语也在影响英语,英文里也不乏来自汉语的“零翻译”词汇。英国《经济学人》将“光棍”直接翻译为“guang-gun”,美国《纽约客》将“愤青”和“纠结”译为“fenqing”和“jiujielity”,中国领导人在正式演讲中的口语词“不折腾”被译为“buzheteng”。如今,“fengshui”(风水)“majiang”(麻将)“kongfu”(功夫)“dama”(大妈)“tuhao”(土豪)等词汇都已经被西方社会广泛接受。“零翻译”将汉语文化带出国门,走向世界大舞台,并将继续对汉语文化输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零翻译”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为汉语言文化增添了创造力和生命力。[29][30]

以美式英语为例,200年来它吸收了来自拉丁语、法语以及汉语等多种语言的词汇,大大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赋予了英语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零翻译”将英语、日语等语言中的一些流行元素融入到汉语当中,既体现了汉语言文化的包容性,又有利于汉语言文化实用性和多样性的发展,为汉语言文化增添了活力和生命力。

(二)“零翻译”现象流行背后的“弊”

1.“零翻译”现象的流行损害了汉语言文化的“纯洁性”。[1]~[3]

在历史长河中,汉语一直吸收着外来文化,保持语言的鲜活力,同时利用汉字丰富的表意功能对外来词进行“西而化之”,给外来词穿上合适的“汉衣裳”,因而能够在吸收新的文化时,保持汉语文字的统一、规范和汉语的美感特质。而当前“零翻译”的泛滥,则是典型地要了他人语言的形式,丢了自己语言的灵魂,不但没有增强语言的鲜活力,而且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语文字的纯洁。

2.“零翻译”现象是西方政府实施的文化殖民策略。[31]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如果“零翻译”大量被使用,可能会导致汉语文化被文化殖民。大量“零翻译”词汇涌入我国,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像这样舍弃汉语,直接运用英语,如“MP3,WiFi,iPhone,PM2.5”等,长此以往,汉语的象形文字可能与字母文字结合,演变为另一种新的语言文字。在当前的跨文化交流中,许多人崇洋媚外,吹捧西方人的价值观,以使用外来语为荣,长此以往,汉语语言文化将被“边缘化”。

然而语言归根到底还是一种交流方式和工具,语言的灵魂就在于它的实用性、高效性、创新性以及包容性——离开了这些去谈所谓的语言的“纯洁性”是空谈。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员流动加速,各种语言交流日益频繁,历史上那种保持各自语言相对纯洁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早已不复存在,“在全球化语境,汉语纯洁性是道伪命题”。事实上,世界上从来没有纯洁的语言。过度敏感甚至苛求汉语的“纯洁性”,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只会徒增交流的障碍。“零翻译”现象的出现与流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其实汉语的“纯洁性”之争,还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连“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会死)”这种中式英语都已经录入美国在线俚语词典,足以证明语言文化应该是兼收并蓄的。我们何不也大度一些,从而避免让所谓的“纯洁性”绑住汉语与时俱进的脚步呢?语言的实用性,始终是语言生命的基础。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语言新陈代谢,交流约定俗成,适度使用外来词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对外来语,我们应当结合汉语特色,给予适当的改造,使之达到浑然一体的要求。从古代“狮子、石榴”,到现代的“沙发、坦克、民主、显微镜、电脑”等等,汉语在外来词面前表现出了强大的同化基因。目前汉语中流行的外语词并不算多,跟汉语的词汇总量比起来可谓九牛一毛。

我们不应该离开实用性去空谈语言的“纯洁性”,更不应该带着政治立场去评价“零翻译”现象,认为这是西方政府实施的文化殖民策略。汉语中“零翻译”现象的盛行是我国近年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零翻译”在诸多方面展现了其独有的优势。总体来说,“零翻译”现象的流行利大于弊。

五、增强文化自信,尊重语言发展规律,正确看待“零翻译”

“零翻译”现象来势汹汹,而且大有势不可挡的劲头。作为语言的使用者和传播者,我们需要理性看待“零翻译”现象的流行[32]~[34]。

“零翻译”并非现在才出现,而是自古就有。“零翻译”是在佛经翻译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运用到其他领域,如今“零翻译”逐渐成为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汉语文化的发扬光大离不开“零翻译”。

我们应该树立汉语言文化的自信,而不是每天都担心中华文化会被西方文明蚕食。中华民族历来是个宽容的民族,汉语言也是一种宽容的语言。现代汉语接受了西方语言的影响,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并且逐渐地融入并丰富了汉语的文化传统。在近一百年中,现代汉语吸纳了大量的西方语言和词汇。

语言的发展虽有其独特规律,但跟生物界一样,也合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规律。“零翻译”现象的盛行,可以说是自然的选择、时代的选择。“零翻译”是语言发展的自然选择。在外来语语言变化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现实往往压倒专家学者的正确性。开放、宽容、兼收并蓄的态度会带来汉语言文化欣欣向荣的局面。

“零翻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愈发成熟,其理论本体不断丰富,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日益增强。“零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译者解决了翻译难题,尤其是在那些具有明显时效性、民族性的词汇翻译方面贡献突出。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零翻译”打破了语言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了语言之间的渗透和交流。“零翻译”不是不译,更不是为译者寻找借口,而是一种探索中的翻译方法。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使得人们生活中充满了“零翻译”词汇,虽然推进了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对我国的翻译事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是全盘西化,还是洋为中用,也许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判断。“零翻译”策略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全球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给语言带来的深远影响。相信随着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深入和渗透,“零翻译”策略的使用会越加频繁,越加高效。endprint

参考文献:

[1]董洪亮,曹玲娟,巩育华.“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N].人民日报,

2014-12-01.

[2]龚晓斌.“零翻译”的文化反思[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8,(5):81-84.

[3]刘爱兰.浅析“零翻译”外来词泛滥对汉语的危害性[J].语文建

设,2014,(8):72-73.

[4]朱潇潇.论汉语中“零翻译”现象的流行[J].考试周刊,2014,

(47):18-19.

[5]杜争鸣.《翻译与创作》:钩沉百年文学翻译的启示[J].中国翻

译,2000,(6).

[6]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24-27.

[7]刘明东.零翻译漫谈[J].中国科技翻译,2002,(1):29-32.

[8]罗国青.零翻译概念辨正[J].上海翻译,2005,(1):88-91.

[9]张治英,朱勤芹.零翻译再议[J].语言与翻译,2007,(1):

42-46.

[10]罗国青,王维倩.零翻译与不可译——零翻译本质辨[J].外国

语文,2011,(1):116-120.

[11]李家春.零翻译类型研究[J].外语学刊,2013,(3):95-99.

[12]李丹,黄忠廉.零翻译类型考[J].山东外语教学,2012,(2):

93-97.

[13]袁宜平.科技术语的零翻译[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0,

(3):13-17.

[14]袁斌业.OPEC音译名称和零翻译缩略语的广泛接受对引进外

来语的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7-100.

[15]杜思民.论英语首字母缩略语及其零翻译类型——以SARS与甲

型H1N1流感为例[J].外语学刊,2010,(5):113-115.

[16]陈媛媛.从模因论探析品牌零翻译现象[D].南京:南京农业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7]张志慧,刘常民.国外科技产品名称的翻译策略——以汉化软

件名零翻译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1,(3):24-26.

[18]黄秋凤.商标零翻译,译者基于文本功能的积极策略[J].湖北

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14-116.

[19]余清萍.公司名称英译中的相对零翻译[J].三峡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3,(6):88-89.

[20]张梦雅.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商标的零翻译[J].海外英语,

2011,(2):152-153.

[21]宋荣超.“无为而治”——浅议商标零翻译策略的魅力[J].重

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5):121-123.

[22]高欢欢.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论新闻发布会口译中的零翻译[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3]石蕊.跨文化视角下“零翻译”在流行语翻译中的优化应用[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02-105.

[24]张彦,郭霄.零翻译理论在网络流行词翻译中的运用初探[J].

现代交际,2012,(1):43-44.

[25]刘文英.“零翻译”流行语解析——从Windows到iPhone[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3-106.

[26]郭黎阳.试论零翻译对文化输出的推动[J].英语知识,2012,

(8).

[27]朱纯深,张峻峰.“不折腾”的不翻译:零翻译、陌生化与话

语解释权[J].中国翻译,2011,(1):68-72.

[28]蔡翔.“零翻译”对文化的冲击和应对策略[J].英语广场(学

术研究),2011,(2):52-54.

[29]朱勤芹.跨文化交际中零翻译的使用[D].衡阳:南华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7.

[30]余亚兵.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零翻译”现象[J].华

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2):106-108.

[31]赵明,王慧娟,吕淑文.关于零翻译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

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5-130.

[32]刘雪鸽.零翻译及其应用[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0.

[33]陈娟.论零翻译的性质与应用[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14.

(冷姿颍 贺爱军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3152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