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汉语学习预期努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6-12-03 07:59郭鹏岳
现代语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中学生

摘 要:研究采用改编问卷Chinese Learner Questionnaire对200名非洲中学汉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预期努力进行了测评。相关分析表明,学生的汉语学习预期努力与其理想二语自我和学习体验中度相关,与其应该二语自我关系较弱。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理想二语自我能够显著预测预期努力;而应该二语自我和学习体验对预期努力的预测力却非常微弱,这可能是与汉语课作为“兴趣课”的性质有关。研究结论为非洲汉语教学提供了启示,对研究的不足与展望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中学生 汉语学习动机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 预期努力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中非日益紧密的合作和人员往来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非洲民众希望了解和认识中国,学习汉语成为满足这种需求的有效途径。伴随着这种“汉语热”的升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其中之一便是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二语学习动机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其对学习成就的预测力仅次于语言天赋,成为影响学习者学习成就的关键因素。换句话说,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二语,以及学习意愿的强烈程度,能够弥补他们在语言天赋和学习条件上的不足,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效果。然而已有文献对汉语学习动机,尤其是对非洲本土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研究还很少。并且,以往关于二语动机的研究多采用Gardner的“融合型动机”概念,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增多,这一概念的有效性开始受到广泛质疑。因此,运用更合适的理论对非洲本土汉语学生的二语学习动机给予关注是本研究开展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

从20世纪50年代起,第二语言动机领域的研究经历了从社会心理阶段到认知情境阶段再到过程取向阶段的历程,并正在逐步发展成为社会动态阶段,这其中以匈牙利学者Zoltán D?rnyei提出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最为重要。这一理论包含三个部分,即二语学习者的“理想二语自我”,反映了其渴望在将来实现的一种理想的二语形象;“应该二语自我”,反映的是二语学习者为达到外界(例如:社会规范、榜样、重要他人等)的要求而形成的自我形象;“学习体验”则关注的是学习者对教学情境的感知,以及是否享受学习过程。学习者的实际二语自我与其理想、应该二语自我之间的差距,以及其良好的二语学习体验,能够激发一系列自我管理策略的产生,从而改善其二语学习。

自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提出后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大量研究就此展开。很多研究证实了理想二语自我可以取代传统研究中的融合型动机。例如:Ryan(2009)针对日本的英语学习者的研究揭示了理想二语自我和融合型动机高度相关,前者对学生英语学习的预期努力有更显著的预测力。研究揭示了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学习体验对学习者二语学习预期努力的影响。例如,Taguchi&Magid;&Papi;(2009),Csizér&Kormos;(2009)都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证实了英语二语学习者的理想二语自我和学习体验对其英语学习的预期努力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其应该二语自我的预测力却十分微弱。此外,Taguchi等人还发现了国别差异,即与日本、伊朗的英语学习者相比,良好的学习体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似乎并不那么重要,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学生承受的压力太大,即使学习体验并没有那么愉悦,也会为了好分数和外在认可而努力学习。

已有关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研究存在不足:第一,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领域,对汉语的关注非常少;第二,研究大多关注的是大学生/成人的学习动机,有关中学生动机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第三,还没有研究关注过非洲学习者。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了解非洲中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整体情况,探索其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汉语学习预期努力的影响,以期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并为非洲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南非某中学汉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8人,女生119人,性别缺失3人。学生年龄最小13岁,最大15岁,平均年龄13.7岁。汉语课每周一次,为期一年(两学期)。所有学生学习汉语均已超过一学期,现在处于第二学期学习阶段。

(二)调查问卷

研究参考Csizér和Kormos(2009)研究编制的Chinese Learner Questionnaire(英文版)。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汉语学习动机量表》,对学生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三个维度,即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学习体验,进行了测量。量表采用1~6点李克特量表,即被试需从这些选项中进行选择:1=very much disagree;2=disagree;3=slightly disagree;4=slightly agree;5=agree;6=very much agree。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标准测量变量——汉语学习预期努力,它指的是学生是否愿意在今后继续学习汉语以及愿意为此付出的努力程度。这一部分计分方法与第一部分相同。第三部分关注了学生的性别、年龄等背景信息。问卷经文献研究和前期访谈设计,并经过专家审校后进行了预测,结果良好。其中探索性因素分析(KMO=0.82;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表明《汉语学习动机量表》可分为三个因子,具有良好的效度:F1(F表示因子)为理想二语自我,包含4道题,指的是学生对自己在未来掌握了汉语后的形象的想象;F2为应该二语自我,包含4道题,指的是汉语老师、家长和朋友对学生汉语学习提出的要求;F3为学习体验,包含4道题,关注的是汉语课堂的氛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等。该量表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达0.78,其中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学习体验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5、0.76和0.72,表明其信度良好。综上所述,本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数据收集和分析

研究数据收集于2016年8月。收集之前与调查对象所在学校领导、教师取得联系,告知了研究目的,请求给予帮助。问卷采用课堂集体施测的方式,用时15分钟左右,并现场回收。除了问卷上的指导语外,各位主试还口头重复了问卷填答注意事项,主要包括研究目的、保密性,并强调了调查与其学业成绩无关。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2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91%。

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统计呈现所有样本在各因素上的整体情况;采用相关分析探索汉语学习动机与汉语学习预期努力的相关关系;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探索能够预测汉语学习预期努力的动机变量。

四、调查结果

(一)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表1呈现了学生在汉语学习动机和预期努力上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可以发现除应该二语自我外,学生在其他各维度的平均分都超过3,这表明他们具有积极的汉语学习动机,并愿意在今后继续学习汉语。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理想二语自我和学习体验与预期努力呈显著中度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7和0.54,分别解释了后者44.9%和29.2%的变异量。应该二语自我与预期努力呈显著低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31,解释了后者9.6%的变异量。

(二)多元回归分析

以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学习体验作为预测变量,以预期努力作为校标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探索对预期努力最具预测力的动机自变量。表2显示,回归模型整体性检验显著(F=72.307,p<0.001),三个预测变量对预期努力均有显著预测力,其排序依解释变异量大小依次为理想二语自我、学习体验和应该二语自我。三者共可有效解释预期努力52.5%的变异量,其中对预期努力最具预测力的变量为理想二语自我,其解释变异量为45.1%;其次为学习体验,其解释变异量为6.2%;最后为应该二语自我,其解释变异量为1.2%。

五、讨论

数据分析显示非洲中学汉语学生具有良好的理想二语自我,这与其汉语学习的预期努力关系十分密切,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些都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这说明学习者能够想象出自己在未来掌握并运用汉语的样子,而这种清晰生动的自我形象扩大了他们的汉语实际水平和理想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励其产生相应的自我管理策略(例如:认真听讲、及时复习),并最终提高了他们继续学习汉语的意愿。而学生的应该二语自我得分较低(倾向于不同意),表明他们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较少受到来自教师、父母等外界压力的影响,这与汉语课只是当地学校一门“兴趣课”的性质相符。应该二语自我与预期努力表现出较弱的关系,并且预测作用也十分微弱,这同样符合以往研究结论。这再次说明,虽然由外部引发的自我形象在塑造学习者的动机观念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很多语言环境中它们还是缺少激发学习者实际动机行为的力量。

同样可以发现,学习者的汉语学习体验良好,这表明他们感受到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接受并喜爱教师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这些都对他们在未来继续学习汉语的意愿做出了贡献。然而,学习体验对汉语学习预期努力的预测力却非常微弱,远远低于理想二语自我的预测力,这一点与前人研究大相径庭。例如,Csizér和Kormos(2009)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虽然中学生的理想二语自我和学习体验都能够预测他们的二语预期努力,但是后者对预期努力的预测力更大,这表明学习体验的质量对年龄小的学习者更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本研究中学习体验对学生的努力意愿影响很小,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汉语课作为“兴趣课”的性质,即汉语课并无正式考核和学分要求,并且只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开设,在这之后这些学生基本没有机会再学习汉语,因而学生只是更多地享受了汉语课带来的乐趣,却并未将这种愉悦感与其今后继续学习的意愿联系起来。

六、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首次运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对非洲中学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理想二语自我能够显著预测学生的汉语预期努力,而应该二语自我的预测力微弱,这些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的是,虽然学生的汉语学习体验良好,但这种愉悦的学习经历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汉语的意愿影响不大,这可能是与汉语课作为“兴趣课”的性质有关。研究结论为非洲中学生的汉语学习提供了启示:为了激发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未来掌握并运用汉语的形象,即生成生动、清晰的理想二语自我,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继续学习汉语的意愿。而来自诸如家长、教师等外部的学习压力对学生继续学习的意愿并未有太大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要更加谨慎地使用一些强制措施要求学生学习,以免适得其反。此外,相关汉语教学部门负责人应努力与当地中学协调、合作,将汉语纳入学生正式课程体系,并延长学习课时,以发挥良好的学习体验对学生汉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七、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和样本选取上存在不足,即研究采用了单一的问卷调查法,虽然能够了解调查对象的整体情况,却不能对所得结果作出全面、深入的解释。在未来研究中应结合访谈法等本质性研究方法以获得相辅相成的解释力。研究仅选取了一所中学的汉语学习者作为调查对象,样本代表性不足。未来研究应尽量扩大样本选取范围,以期样本更具代表性,研究结论更具推广性。

参考文献:

[1]D?RNYEI Z.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

[2]D?RNYEI Z.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A].D?RNYEI Z,USHIODA E.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C].

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2):9–42.

[3]D?RNYEI Z,USHIODA E.Teaching and Researching:Motivation(2nd ed.)[M].Routledge:Longman,2011.

[4]TAGUCHI T,MAGID M,PAPI M.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among Japanese,Chinese and Iranian Learners of English:

A Comparative Study[A].D?RNYEI Z,USHIODA E.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C].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66–97.

[5]CSIZ?R K,KORMOS J.Learning Experiences,Selves and Motivated Learning Behaviour: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Models for Hungarian Secondary and University Learners of English[A].D?RNYEI Z,USHIODA E.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C].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98–119.

[6]RYAN S.Self and Identity in L2 Motivation in Japan:The Ideal L2 Self and Japanese Learners of English[A].D?RNYEI Z,

USHIODA E.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C].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120–143.

[7]YOU,D?RNYEI Z.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in China:Results of a Large-Scale Stratified Survey[J].Applied

Linguistics,2014:1–26.

[8]杨娟.来华留学生“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郭鹏岳 福建厦门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361005)

猜你喜欢
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