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出土魏晋十六国文献纪年信息申论

2016-12-03 09:02贾小军
敦煌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纪年河西

贾小军

内容摘要: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发愿文、写经题记等文献中的纪年信息,涉及魏晋十六国时期曹魏、西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统治河西的各个阶段。考察这些纪年信息,对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政局变化和民众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过程以及普通民众对所在王朝的认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魏晋十六国;河西;出土文献;纪年

中图分类号:G256.1,K8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5-0106-07

Abstract: The chronological annals contained in the epitaphs, grave-plot purchase contracts, votive texts, and inscriptions found in manuscripts from the Wei, Jin, and Sixteen-Kingdoms periods unearthed in Hexi covers each phase of the changing regimes that controlled the Hexi regions over the years. An examination of these chronicles is greatly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Hexi region during the Wei, Jin, and Sixteen Kingdoms eras, the acceptance of these changes among common people, and citizensrecognition and approval of these dynasties.

Keywords: Wei, Jin and Sixteen Kingdoms; Hexi; unearthed documents; calendar era

在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发愿文、写经题记等文献中,有较多反映时间的内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纪年信息。据笔者统计,这些纪年信息最早者为曹魏明帝青龙四年(236),最晚者为北凉奉行的北魏太武帝太缘(太延)二年(436),涵盖曹魏、西晋以及十六国时期河西历史的各个阶段。这些纪年信息虽较凌乱,但整体上反映的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政局变化及民众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过程、普通民众对所在王朝的认同意识,很值得我们重视。笔者不揣浅陋,根据相关资料对此进行考察,以就教于学界。

一 魏晋十六国河西出土文献

纪年信息相关统计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出土文献所载纪年信息,笔者据相关资料,对有纪年信息的镇墓文、墓券等统计如附表。

二 河西墓葬文献纪年与魏晋十六国

河西政局变迁

附表所见75例年号代表了魏晋十六国时期11个政权18位帝王的24个年号。这些纪年信息的最初书写目的,主要在于如实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朝代以及事主属于哪个政权管辖。但若将这些年号视为一个整体,则能详细地反映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政权更迭的历史,即地区政权和统治者的更迭、政权所处内外形势等。

为了清楚地了解上述纪年所反映的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政局变迁,兹将这些年号及其代表的不同时期的河西政局变迁历史略述如下。

曹魏明帝青龙四年(236)是统计纪年信息中时间最早者。西晋武帝的四个年号(泰始、咸宁、太康、泰熙)在河西出土文献中都有所发现,表明该时期河西地区虽偶有动乱,但总体仍在西晋王朝的控制之下。西晋怀帝永嘉三年(309),河西的实际控制者是张轨,由于中原扰攘,河西已经孤悬西北,渐成地方割据政权,但张轨忠心拥戴西晋,出土文献如实反映了这一状况。建兴五年(317),晋愍帝被杀,西晋亡。同年司马睿即位于建康,为晋元帝,年号建武,史称东晋。时前凉统治者为张轨之子张寔。据附表统计,自张寔起,前凉沿用西晋愍帝建兴年号直到建兴卌六年(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胡三省论道:“河西张氏,乃心晋室,奉建兴年号至四十余年。”[13]虽如此,然前凉张氏长期奉西晋愍帝建兴年号,更显示出前凉虽偏踞西陲,却有继承西晋王朝正统、完成华夏一统大业的勃勃野心。另,前凉建康郡大约设于张茂时代[13],郡名与东晋都城建康同,亦似有与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争夺正统之意{1}。张骏时期,前凉进入全盛,史称其“不奉正朔(指东晋,引者)”,力图割据凉州,故“犹称建兴二十一年”[14]。348年(东晋康帝建元六年),前凉张重华在位。此时西晋难以复兴,前凉内部要求改奉东晋年号的呼声日高,故才出现东晋康帝建元六年的纪年[8]114-115。不过张重华以后,前凉政局动荡、国力衰微,内忧外患迭相交织。张重华之子耀灵“嗣事”[14]2245不久,为其伯父张祚所害。张祚一度称帝,“改建兴四十二年为和平元年”[14]2246,张祚死后,张玄靓继立,张天锡“专掌朝政,改建兴四十九年,奉升平之号”[14]2249。可谓是前凉年号变迁的两个小插曲,但也反映出前凉政局的动荡。到了张天锡时期(363—376),时刻都有被前秦灭掉的危险,不得已而遥尊东晋,以为声援。表现在镇墓文纪年中,一改往日沿用西晋愍帝建兴年号的习惯,而用东晋穆帝升平年号。升平十一年(367),张天锡发兵讨伐叛将李俨,由于前秦出兵救援而功败垂成,前秦占领枹罕,李俨亦被押回长安。此役虽非前秦进攻前凉的战争,但前凉军队仍然损失惨重,“死者十二三”[14]2251。今有学者指出:“这次遭遇战拉开了前秦灭凉的战幕。枹罕被秦军占领,等于前秦军事势力已深入陇西和河南一带,而前凉东部防线退缩到洮水和黄河口岸。此后,两家在这一带经常交兵。”[15]上表中的升平十二年(368)、十三年(369)纪年,正好反映出在上述情形下,前凉不得已而遥尊东晋的权宜之计。史称:“时苻坚强盛,每攻之,兵无宁岁。天赐甚惧,乃立坛刑牲,率典军将军张宁、中坚将军马芮等,遥与晋三公盟誓,献书大司马桓温,克六年夏誓同大举。遣从事中郎韩博、奋节将军康妙奉表,并送盟文。”[14]2239因此,375年的“姬令熊镇墓文”写作东晋简文帝咸安五年。376年前秦灭前凉,故377年的“工□子镇墓文”纪年为前秦建元十三年。镇墓文纪年反映出368—376年,前凉统治者因外交形势变化而进行过远交近攻等的多种努力。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苻坚败于淝水之战。从建元二十年(384)六月到建元二十一年(385)六月,慕容冲包围前秦国都长安整整一年,不过河西地区仍属前秦凉州刺史梁熙治下,故镇墓文仍有“前秦建元二十年”的纪年。建元二十一年(385)十月,吕光擒斩梁熙,进入姑臧,自领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建元二十二年(386)秋,吕光闻知苻坚为姚苌所杀,下令凉州全城举哀十一月,奉太安年号。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89),吕光改元麟加,即三河王位,正式建立后凉政权。姬女训镇墓文中的麟加八年(396),吕光“僭即天王位,大赦境内,改年龙飞”[14]3060。吕光末年,穷兵黩武,引致各方不满,北凉、南凉、西凉先后脱离后凉自立。吕光龙飞二年(397),征讨西秦乞伏氏失败,委罪于卢水胡酋豪沮渠罗仇和沮渠麹粥而杀之。沮渠蒙逊起兵反凉,并拥戴建康太守段业为凉州牧,改龙飞二年为神玺元年,初步建立起北凉政权。神玺二年(398)□富昌、某人两例镇墓文纪年反映出敦煌地区已用北凉年号而接受北凉统治的事实。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北凉晋昌太守唐瑶叛段业而推举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玄盛乃大赦境内,建年为庚子”[14]2259,标志着西凉正式立国。庚子六年(405)张辅镇墓文纪年反映了敦煌地区新的政治变迁。同年,李暠把都城从敦煌迁往酒泉,改元建初。史称:“义熙元年(405),玄盛改元曰建初。”[14]2259所以建初五年(409)画虏奴镇墓文、建初十一年(415)魏平友镇墓文均出现在李暠迁都酒泉之后。

附表所列最后两例纪年信息为北凉沮渠蒙逊玄始年号。表中几处北凉时代纪年信息,又反映出北凉政权所面对的内外形势,与当年的前凉非常相似。玄始九年(420),北凉军队击杀西凉后主李歆,攻占酒泉,西凉亡,北凉重新统一了河西走廊。玄始九年□安富镇墓文、玄始十年(421)张法静镇墓文皆为西凉亡国以后北凉势力深入敦煌的见证。来自西部强敌西凉的威胁解除之后,北凉政权的主要威胁来自东南的西秦。玄始十三年(424)、十四年(425)、十五年(426)的纪年,西秦连续入侵北凉。北凉不得已实施远交近攻之计,臣服大夏,于是北凉石塔发愿文才有大夏承阳(承光)二年(426)的纪年。但此后大夏势力日衰,到了428年三月,夏主赫连昌更被北魏所擒,所以大约在此事件前后,北凉又改元承玄,于是又有承玄元年(428)发愿文纪年。431年,西逃的大夏赫连定突然攻灭西秦,赫连定旋即又被吐谷浑所擒,大夏灭亡。西北形势发展至此,北凉必须直接面对北魏强大的压力,而北凉雄主沮渠蒙逊又于义和三年(433)去世。为此,继任的沮渠牧犍只能虚与委蛇,向魏示好。北凉石塔发愿文中的缘禾(延和)三年(434)、缘禾四年(435)、太缘(太延)二年(436)的纪年即由此而来。

太缘(太延)二年(436)为统计纪年信息中最晚者,距北凉沮渠牧犍投降北魏的439年仅有三年。至此,魏晋十六国河西墓葬出土文献的纪年信息,从北方统一的曹魏明帝青龙四年(236)开始,又以北魏逐步完成北方统一的太延二年作结,二 者相距整整两百年,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巧合。

还需注意的是,上述纪年信息中有1例西秦纪年,缺南凉纪年。西秦、南凉均为十六国时期活跃于河陇地区的地方割据政权,统治中心并不在河西腹地,这或许就是附表中西秦、南凉纪年信息较少的重要原因。

三 出土文献纪年与魏晋十六国

河西民众王朝认同的表达

镇墓文、墓券等魏晋十六国河西出土文献的书写,其意并非向后人传达相关纪年信息或者魏晋历史。但因这些文书的出现脱离不了当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分析这些文书,仍然可以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社会史的相关情况。

本文第二部分已对相关纪年信息所反映的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政局变迁的历史作了交代。但这些政局变迁在河西民众生活中究竟有什么影响,也即河西民众如何适应政局的变化,他们对统治自己的王朝认同意识如何形成,以至于需要他们在涉及日常生活的镇墓文、墓券、发愿文当中,准确地将似乎只有统治者才会非常在意的年号变迁反映出来,这都需要进一步考察。

年号除了纪年的作用,主要用来祈福、歌功颂德或表示改朝换代。新年号的使用,往往也代表统治者对其统治正统性的宣示,其象征性的“符号”意义非常明显。而民众对某一年号的使用,则是对使用该年号的王朝的认同。附表所统计的年号涉及的中原中央王朝有曹魏、西晋、前秦、东晋、北魏,其中只有西晋完成过短期的统一。其余皆为河西地方政权年号,如后凉吕光(麟加)、北凉段业(神玺)、西凉李暠(庚子、建初)、北凉沮渠蒙逊(玄始)。而西晋愍帝的建兴年号,在愍帝死后41年还为前凉所用,如前述,实际从建兴六年(318)到建兴卌六年(358),“建兴”已成为河西割据政权前凉的年号,而与西晋无关。因此,镇墓文等墓葬文献中对上述年号的使用,在如实记录墓主人去世时间以及生前归属哪个政权管辖等信息,并从整体上反映河西政局变迁的同时,也反映出河西民众对所属政权的敏感程度。在一定意义上,这正是河西普通民众王朝认同意识的反映。

所谓“认同”,“是指自我在情感上或者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连接为一体的心理过程。也可以说,认同就是一种归属感”。“国家认同所讨论的,则是人们对于国家的归属感的状态、性质和表达方式等问题。”“(近代以前)国家认同的核心……是王朝认同。”[16]无论是统一的西晋,还是割据的前凉、后凉等,在普通民众心中,都是不同的王朝。不过与后世有所区别的是,居于西北边陲的魏晋十六国河西民众还是第一次面对如此频繁的王朝更迭问题,因为没有更多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因而他们对于王朝认同意识的形成更加自然。

在前述河西出土墓葬文献纪年所见魏晋十六国河西政局变迁的过程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一是前凉张天锡时期和北凉沮渠蒙逊晚年至沮渠牧犍时期,为生存而周旋于强敌之间,因此年号不停地更换(前凉:升平十三年→咸安五年→建元十三年;北凉:玄始十年→承阳二年→承玄元年→缘禾三年、四年→太缘二年)。在河西政局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墓葬文献纪年仍能如此精确,不能不叫人惊叹!

二是相关纪年信息变化最大的是后凉、北凉、西凉并立时期(麟加八年→神玺二年→庚子六年→建初五年→玄始九年)和前述北凉末年,这正与政治形势的变化相一致,反映出普通民众对年号及所代表的王朝很敏感。以上两种情况,正是普通民众对自身所处王朝归属感的独特表达。

三是西凉李暠庚子六年(405)张辅镇墓文的墓主与北凉沮渠蒙逊玄始十年(421)张法静镇墓文的墓主为夫妻关系,但因政局变迁,竟出现“生时共枕眠,隔世异国人”的现象。而镇墓文的书写者竟对此不予置理,这恐怕为此夫妇二人所未料及。镇墓文纪年在此处仅具有时间意义,还是前述民众对王朝的归属感的表达,已很难确知。

当然,上述纪年信息的变化,是否也反映出割据政权对普通民众极强的控制力,我们也不得而知。但镇墓文等内容多出现于墓葬当中,这种可能性虽有,但不很大。可见,普通民众对王朝认同的表达,显然没有士族名流那样具有轰动效应,而就实践层面而言,普通民众及时又主动的归属感无疑会更具普遍影响。而纪年信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可能仅仅是因文体格式使然,但正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反映出的王朝认同信息,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的某个真实细节。

参考文献:

[1]杨国誉.“田产争讼爰书”所展示的汉晋经济研究新视角——甘肃临泽县新出西晋简册释读与初探[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1).

[2]何双全,狄晓霞.甘肃省近年来新出土三国两晋简帛综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赵雪野,赵万钧.甘肃高台魏晋墓墓券及所涉及的神祇和卜宅图[J].考古与文物,2008(1).

[4]刘卫鹏.甘肃高台十六国墓券的再释读[J].敦煌研究,2009(1).

[5]町田隆吉.甘肃省高台县出土魏晋十六国汉语文书编年[A]//中共高台县委等.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文化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162.

[6]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26-29.

[7]饶宗颐.记建兴廿八年“松人”解除简——汉“五龙相拘绞”说[J].简帛研究,1996(2).

[8]王素.高昌史稿:统治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14-115.

[9]钟长发,宁笃学.武威金沙公社出土前秦建元十二年墓表[J].文物,1981(2):112.

[10]寇克红.高台骆驼城前秦墓出土墓券考释[J].敦煌研究,2009(4).

[11]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敦煌资料:第1辑[M].北京:中华书局,1961:3-7.

[12]王毅.北凉石塔[J].文物资料丛刊,1977(1):179-188.

[1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3137.

[14]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39.

[15]赵向群.五凉史探[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97.

[16]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J].中国学术,2002(4).

猜你喜欢
纪年河西
乌程汉简 纪年简选
《故太师铭石记》纪年小考
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南京翠贝卡河西旗舰店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不忘初心 完美纪年 Perfect Match [宝福结婚纪念戒系列]
升级版河西之战
河西行(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