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水情汛情看防汛抗洪采访报道

2016-12-05 02:11李先明
中国记者 2016年9期
关键词:报道水情抗洪

编者按 2016年8月4日,中国记协召开“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宣传报道工作座谈会”,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高善罡主持会议并做总结发言。《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以及《中国气象报》《中国水利报》、中国经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中国记者》受邀与会。会上,中国水利报社总编辑李先明受水利部领导委托就当前的防汛形势以及防汛抗洪报道做了辅导交流,交流的内容信息量大、指导性强。

《中国记者》特邀李先明总编辑撰文,以更好地认识防汛抗洪报道、提升专业性。实现全面准确、稳妥适度的报道目标。

内容提要 作者认为,由于水情汛情复杂多变、防汛抗洪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报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做好防汛抗洪报道,需要理解水情,把握水利发展变化;理解汛情,认识防汛内在规律;理解专业,解读科学通俗准确。越是水情汛情复杂的时候,越是专业艰深难懂的领域,就越容易产生新闻,就越需要大众传播技巧。

关键词 防汛 抗洪 报道 专业性 水情 汛清

受持续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和8月初形成的拉尼娜状态影响,今年我国气候异常,入汛早,降雨多,台风强,洪水大。在党中央、国务院强有力领导下,国家防总超前部署、科学指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全力应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冲锋在前、敢打硬仗,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重要设施安全,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社会各界对防汛形势和抗洪抢险救灾情况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中宣部、中国记协等单位有力协调指导,新闻媒体积极采访报道,为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和保障。但是,由于水情汛情复杂多变、防汛抗洪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报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理解水情,把握水利发展变化,防汛抗洪报道唱响主旋律

今年防汛抗洪报道中,有的媒体将垸堤溃决报道成“长江大堤溃决”;有的媒体将水库开敞式溢洪道自动溢流报道成“水库泄洪”;有的媒体把武汉市当地超强降雨造成的城区积水算到三峡水库头上,而对其产生质疑。

这些都是缺乏水利基本常识,不了解我国水情的表现。一般人不熟悉水情知识,影响的只是个人,但如果是媒体记者,则可能影响对水利建设发展的整体判断和涉水新闻价值的判定,甚至直接影响防汛抗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导向性。

我国降水时空分布十分不均,在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在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每年汛期降水集中,往往水位猛涨,恶浪翻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遇有台风登陆,风狂雨骤,特别是风、雨、浪、潮、洪遭遇,互相借势,雨大水急,危害更大。若是降雨持续时间长或是降雨量级大,又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我国的这种基本水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因洪水泛滥死伤无数,长江仅1931年大水死亡人数就高达145万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兴水利除水害,水利建设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随着认识提高、国力增强、科技进步,国家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建成了一大批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大江大河已经初步建成防洪工程体系,配合长期形成的防汛抗旱组织指挥体系和抗洪非工程措施,防洪减灾能力大大增强。

但是,今年我国汛情非同一般,太湖出现历史第二高水位,长江中下游发生1999年以来最大洪水,部分中小河流和地方出现了历史最强暴雨洪水。汛情严重的根源在于,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天气系统紊乱,部分地区降雨量过多。厄尔尼诺事件影响还在持续,8月初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并可能发展成为拉尼娜事件,强降雨、强台风等极端天气和洪涝干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这种情况是1998年以来罕见的,也是今年防汛抗洪难度大的客观因素。新闻媒体讲清这些背景,对于全社会增强防汛意识、理解防汛难度、强化防汛措施有重要意义。

面对异常天气和严重汛情,今年我国防汛抗洪工作仍然应对有序,没有发生大的灾情,且受灾人口、死亡人数等关键指标明显低于2000年以来同期平均水平。防洪减灾成果来之不易,值得媒体加强宣传报道。

我们不妨结合防汛抗洪几个关键的变化来看今年的新闻报道。

水库等水利工程比过去发挥了更加明显的重要作用。与发生大洪水的年份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我国近些年水利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三峡水库在长江中下游防汛最紧张的时段,拦蓄上游川水多达90亿立方米,有效避免了湖南湘、资、沅、澧四条主要河流的洪水与川水形成恶劣遭遇,1998年百万大军在长江大堤上垒砌子堤挡水的现象今年不见了。那时,长江两岸一大批水库是标准低、老化失修的“病险水库”,眼看着洪水滚滚而来却不能拦蓄,无法发挥作用。最近10年国家加大投入,分期分批对全部大中型水库和骨干小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这些水库在今年防汛抗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人民日报》及时推出了《应对洪水,我们有啥“牌”?》,《经济日报》采写了《三峡工程防洪功能显著》,《中国水利报》采写了《雨骤洪急何以安澜》等稿件,深入报道了近年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库除险加固发挥的防洪减灾效益。

江河堤防,特别是长江大堤和太湖大堤今年比过去发挥了更加明显的作用。1998年长江大水,新闻报道中一个常见的词汇叫“险象环生”,就是指长江大堤经过高水位长时间浸泡,状况百出,险情不断,而今年长江高水位浸泡的时间比1998年还长,却没有出现险情频繁发生的现象,这得益于国家对长江大堤实施了防渗处理和加固整治。《中国水利报》策划采写了专题《大水压境中下游全线超警长达29天长江防洪何以从容有序运行?》,对此做了全面报道。

山洪防御是今年防汛工作中的一个亮点。近几年我国累计投入279亿元,建设了覆盖2058个县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这套系统在今年有效运行,且地方政府及时响应,强化组织,成功避免了大量山洪灾害的威胁。《中国水利报》采写了《让生命抢跑在山洪之前》,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湖南湘西古丈县成功防御一次山洪灾害,《人民日报》推出《山洪中上演“生死时速”》,《中国水利报》策划了专题《山洪泥石流呼啸而下古丈县“零伤亡”是如何实现的?》。

当然,通过今年的防汛抗洪实践,我们也能发现防汛的薄弱环节:一是小型水利建设滞后,造成部分农田被淹;二是城市排水标准低,排水管网不能适应城市防洪需要,导致部分城区积水。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大江大河安然无恙,而老百姓感觉洪水还是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甚至造成较大损失的原因。这也说明水利建设仍需加大投入、补足短板。

熟悉水情才有发言权,了解历史才可评判现在。水利建设还有短板,这是我国发展中的问题,但这改变不了今年防汛抗洪科学应对、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主旋律。理解水情,才能深刻地体会水利建设的巨大发展和变化;理解水情,才能廓清防汛抗洪中的主流,避免仅仅纠缠于局部灾情而背离主旋律的问题。

二、理解汛情,认识防汛内在规律,防汛抗洪报道传递正能量

强降雨突袭,有的媒体往往热衷于灾情报道,而对暴雨防御中冒着生命危险辛苦付出的奉献精神关注很少;台风侵袭,有的媒体往往更多关心登陆地点和时间,而对台风登陆前的部署和大量的组织防避措施关注很少;险情处置,有的媒体往往更为关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战士拼搏抢险,而对指导抢险的技术之魂关注很少。

我相信不是记者不愿意关注更有价值的新闻,而是对防汛抗洪的基本常识、自身特点、根本规律还缺乏了解。频繁的洪涝灾害决定了水利人执行防汛抗洪任务的工作规律:台风、暴雨、洪水来临,人人都往屋里跑、躲避风雨洪浪的时候,水文工作者却要顶风冒雨测报雨情、汛情;工程管理者要查看水库、堤防险情,及时启闭闸门,确保安全运行;防汛管理者要日夜值守,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做出生死攸关的决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29日到水利部考察慰问防汛值班人员时曾深情地说:“你们为全国人民值守,大家辛苦了!”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第一线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弘扬正能量,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把各项工作做好”。《人民日报》采写了《暴雨中,我看到了力量》等,新华社采写了《调峰驯洪的“作战参谋”》等,《中国水利报》开设《抗洪先锋》《抗洪中的鲜红党旗》等栏目,对抗洪中涌现出来的各界先进典型展开了持续宣传报道。

在长期的防汛抗洪实践中,我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抗洪管理体系和组织体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简称“国家防总”)是我国的防汛抗旱领导、组织机构,总指挥由国务院副总理兼任,成员由水利部、人民解放军、中宣部、发改委、财政部、气象局、民政部等各有关部门领导兼任,总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水利部,具体工作由水利部承担。国家在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设立统一指挥协调的流域防总。我国防洪法明确,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全国各地省、市、县都设有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确保防汛工作正常开展,保障安全度汛。《中国水利报》采写的深度报道《大水无大灾凸显中国防汛体制优势》用大量新闻事实深刻地揭示,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很难形成这样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团结协作的抗灾救灾机制。《光明日报》采写了《抗洪硬仗较量中的软实力》。当前汛情仍然十分严峻,但也是乡(镇)、县、市三级政府换届之际,新的基层行政千部能不能担负起防汛抗洪的重任,值得关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风、暴雨、洪水到来之前,国家防总都会根据气象预报和水情雨情分析适时召开会商会,部署有关防御工作。中国水利报社作为行业媒体,重视并参加国家防总每一次防汛会商,以此为新闻信息源头,强化顶层设计,并根据汛情发展和会商部署,确定报道方向,策划报道方案,安排记者深入防汛抗洪一线采访。

台风、暴雨、洪水,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就像比较调皮或偶尔耍脾气、使性子的孩子一样,但台风、暴雨、洪水并不全是坏事。干旱的雷州半岛、辽东半岛等很多地方热切盼望能有台风光顾,带来宝贵的水资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希望能有暴雨洪水,可以产生足够的径流蓄水发电、灌溉和城乡供水。防汛抗洪正是一个除水害兴水利的过程。今年主汛期,台风“妮妲”在鼎盛期正面登陆广东,并且是“强风、巨浪、暴潮、暴雨、洪涝”五碰头。广东启动了防台风Ⅰ级应急响应,在台风可能登陆的位置,书记省长各把一处、现场指挥,相关地区“停工、停业、停市、停课、停运”,并将责任和措施落实到每一条船、每一个人,最终实现了“零伤亡”。《中国水利报》记者采写了《立体化部署细致化落实“妮妲”强势袭粤成就“零伤亡”奇迹》,用生动的事实阐明了在这种猛烈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最好的做法就是防避,关键是组织管理到位,各种保障措施到位。湖北牛山湖炸掉湖堤,破垸分洪,有些媒体满足于轰轰烈烈的分洪事件报道,而有些媒体却继续深挖永久退垸还湖的深刻内涵。《中国水利报》组织采写了《给水出路是应对洪水的一剂良方》。《人民日报》随后采写了长篇报道《湖北还湖》,深刻揭示了从“人进湖退”到“人湖和谐”的实践历程与种种体悟。事实上,1998年长江大洪水过后,国家在洞庭湖、鄱阳湖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平退圩垸1461个,恢复调蓄容积约130亿立方米,这也是今年长江中下游抗洪压力减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熟悉洪水的脾性特点,就很难理清洪水的规律,有时甚至把握不清洪水的大小。今年有些小河流浊浪翻滚,有些媒体记者闻“汛”而动,以为这里会有防汛抗洪的大新闻,而对相对平静的太湖、长江干流缺乏新闻敏感。事实上,今年真正形成大洪水的地方,主要是太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是全国唯一一个发生了流域性特大洪水的地方,太湖长时间超过保证水位,周边河网全面超过警戒水位,多站水位突破历史极值,防御难度非常大,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带来全属性的恶劣影响。太湖像一个大碟子,周边高中间低,流域汇水非常快,洪水易涨难排。关键时刻,太湖治理工程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上科学调度、周边两省一市团结抗洪、水文严格测报、防汛人员认真值守,太湖安然无恙。《中国水利报》精心策划,推出近四个版面篇幅的大型深度专题《逼近历史最高洪水位太湖何以波澜不惊?》,揭示了太湖防洪体系“于无声处抗洪流”的内在逻辑。其实,治水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大洪水压境之时,让老百姓觉察不出洪水带来的影响。尽管做到这样的境界非常难,但这是治水的方向和理想。

三、理解专业。解读科学通俗准确。防汛抗洪报道顺畅接地气

今年汛期有媒体刊登了网友的质疑:我们的城市还没有一百年呢,怎么去年刚发生了“百年一遇洪水”,今年又发生了“百年一遇洪水”?

“百年一遇洪水”是一个精确表述洪水量级的水利专业术语,是一个统计表达,表明这个量级的洪水在任意一年内都有1%的可能发生。如果直接把专业术语向大众传播,不仅让人很难读懂,还容易误导人们理解为每100年只发生一次。我们不妨表述为“1%概率洪水”或水利专家的另一种定性说法“特大洪水”。

防汛抗洪工作专业性很强,类似的专业术语有很多,媒体记者需要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绕不开的专业术语应当加以注释说明。当然,前提是媒体记者要知晓专业术语的具体含义,否则不仅无法准确解读,更无法通俗表达,甚至还可能影响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这在抗洪过程中出现的处置溃口、渗水、跌窝等险情报道中明显可见。有的媒体记者只盯着扛沙袋奔跑的战士,却看不见处理险情的技术思想,有的甚至对决口已经冲开几十米了还在朝里面扔汽车的行为大肆渲染(如果刚出现几米的溃口,沉入汽车或小船再配合土石可能起到封堵作用),也有媒体对某些地方战士用身体挡水的无效做法加以褒扬。这样的新闻报道可能会使真正的科学抢险技术思想得不到鼓励和宣扬。当然,水利技术思想也不一定都是水利工作者所掌握,作为抗洪抢险突击队的武警水电部队、人民解放军,长期以来也积累了丰富的水利抢险专业知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也从侧面提醒媒体记者,同样是参与防汛抗洪,媒体人也一样可以掌握基本的水利专业技术。

中央电视台记者吃透防汛专业知识,让水利专家、一线护堤员、当地老百姓用他们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讲述防洪调度、险情处置、水库作用等等,制作了《探秘抗洪指挥中枢》《救命的预警》《堤坝上的战斗》等《抗洪的日子》系列报道14集和《2016洪峰过三峡》《太湖抗洪记》等《新闻调查》专题,深入浅出,很接地气,有说服力。

新华社稿件《烈日下的坚守》对巡堤查险技术的深刻理解,《一周下了半年的雨易涝城市合肥为啥没被淹?》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通俗解读,《在应对洪魔中迈向人水和谐》对防汛抗洪概念的准确表达,都成功化解了水利专业概念的艰深晦涩,做到了通俗易懂。

中国水利报社作为新闻战线长年报道水利工作的专业团队,始终强调必须做到水利专业和新闻专业“两个专业结合”,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水利工作,通俗解读水利专业,才能让读者走近并了解艰深的水利专业,理解防汛抗洪抗旱专业人士的担当和奉献。当大汛发生以后,兵强马壮的社会媒体重点转到报道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中国水利报社坚持发挥专业优势,从“人无我有”重点转向“人有我专”“人专我精”“人精我深”,办出了行业报的特色。

《中国水利报》抓住河南安阳防御强降雨过程中小南海、彰武、双泉三座水库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组织采写了深度专题《超强暴雨突袭安阳水库才是真正的抗洪神器!》。在文字稿基础上制作了水利工程地形图、洪水过程线等,生动地解读了水利工作者如何让水库拦蓄峰高量大的洪水,实现削峰错峰。保障了水库、大堤、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科学调度过程。

越是水情汛情复杂的时候,越是专业艰深难懂的领域,就越容易产生新闻,就越需要大众传播技巧。当前太平洋拉尼娜状态正在发展,我国南北两线雨带将维持一段时间,局地暴雨洪水仍在发生,长江中下游高温晴热在持续,东海、南海台风将会更加活跃,可能出现旱涝交替、旱涝急转的现象,防汛抗旱防台风依然处在紧张时期。我们期待更多的媒体记者,更全面地了解水情汛情,更深入地理解水利专业,更多地投身到防汛抗洪采访报道中来。

编辑 张垒

猜你喜欢
报道水情抗洪
奋战在河南抗洪一线的夫妻档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曹新刚
甜水情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研究
抗洪中的共青团
广播媒体在非自然灾害报道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
2011年辽宁省汛期水情分析
千载空灵岸 悠悠湘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