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2016-12-05 19:41郑梦菲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公平差异

郑梦菲

摘 要:自我国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政府、社会、学校对于基础课改均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度与支持力度,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每一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尽可能实现每一个人的理想价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基础课改 教育公平

改革过程中出现区域教育资源投入、课堂资源分配差异等难以避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结果公平的不稳定性、部分地区学校管理的实质的精英主义价值取向、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素养等因素影响着基础课改过程中的教育公平。可强化落后地区扶持力度,适当允许无附加条件的择校;以特色课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共享;教师专业化。[1]

九年义务教育保障了我国中小学生受教育的合法权益,但简单地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已难帮助人们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人们希望接受更高水平教育。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带来了一系列资源分配问题,在教育领域中体现在了“择校”“零点班”等现实问题中,教育公平问题为人们所关注。[2]

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即教育机会均等。一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二是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不公平现状及问题

教育不公平的表现根据科尔曼提出在学校系统的教育不均有关于资源投入的学校投入、种族构成、学校无形因素差异说和关于教育结果的相似个体教育结果、相异个体教育结果差异说。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教育公平可借鉴学校投入、学校无形因素及相异个体教育结果差异说。

二、教育资源投入差异

1.区域差异

基础教育“为每一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尽可能实现每一个人的理想价值。由于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区域教育资源投入差异明显。经济发达的城市占据了较多的教育资源,整体形成教育优势,逐步拉大学生差距,使不同区域的学生进入优秀高等学府的可能性大为不同。

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基础教改过程中开展的“择校运动”,通过特许学校、教育券制度,允许学校跨学区自主招生等,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进入优秀学校的可能。我国不支持跨学区求学,成绩优异也需附加择校费和各种证明。

2.地方政府重点投入差异

同一城市内学校来看,传统的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在资源上差异明显,依靠政府力量做大的重点学校成为当前基础系统中的“优质教育资源”。

地方政府对某一学校重点配置各类资源,从其他学校用高待遇挖优秀老师,提升该学校教学资源的同时削弱其他学校软实力,垄断优质学生资源。而因学校出身就被认为是更不值得录取的学生,也确实在学习方面难以有优异表现,形成恶性循环。

三、课堂资源差异

课堂空间、时间分配不均

大班教学制度下,教师通过排换座位等方式来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教师关注,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空间、时间上的分配不均不可避免,可通过课程资源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来弥补,考虑使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式。

四、影响基础教育课改实施中不公平的因素

1.结果公平的不稳定性

结果公平具有不稳定性,起点公平和程序公平都无法最终确保结果公平的实现。通过课程制度的共享和保障原则保障教育结果公平。开发学生潜能,逐渐缩小受教育者个体、学生群体差距。课程资源向弱势群体和资源相对缺乏地区和学校转移,缓解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过于悬殊问题。

2.实质的精英主义价值取向

集中有效有限资源,选拔优等生集中实施好条件教育,长期实施会加剧学校两极分化。若学校将教育资源长期倾斜于优等生,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较多差等生可能会保持原有状态难以提升,丧失学习信心。

城市内区分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学校内又划分重点班和普通班。因为教育资源如教师、教学用具等的有限性,这些实质上的精英主义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能否接受更好的教育。目前大众化教育取向被认可,要让人人都接受最可能的教育。[3]

3.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素养影响

课程老师可根据她们自己的教学理念实行教学,不同的教学理念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课程、如何师生互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由此可见,教师的职前培养、职中培养与职后培养的重要性。

五、在改革过程中保障教育公平的建议

1.强化落后地区扶持力度,适当允许无附加条件的择校

强化政府对落后地区基础课改的扶持力度,以改善其实施课程改革的条件,这对教育投入导致的区域差异等不公平现象起一定的补偿作用。择校在促进学校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上起一定作用,政府应适当允许无附加条件的择校,可引进教育券制度,实施控制下的择校。

2.以特色课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过去的基础教育偏重于对知识的传授与记忆,如今的基础教改则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不仅要提供语数英等基础科目课程,还应提供课后可免费学习的特色课程。现在中小学提倡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通过联合学校、社区、社会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潜力。在基础课改的过程中,学校联合各类学科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使得未来深造时能满足相应能力要求,打破地域教学水平不平衡导致的不公平。

3.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共享

课程改革中教育公平的保障需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政府可通过投入资金帮助学校开发课程资源,学校则通过各类平台进行推广,让学生在课上、课余、课后均能有接受更好教育的资源,学校间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共享。

4.教师专业化

实现教师专业化,保证每一个学校每一名学生都能接受到受过理论与实践培养的专业教师,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素养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理念、知识、能力上均能保证专业性,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照顾到不同发展水平学生需。通过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与职业素养,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均等的教育机会,努力实现基础课改过程中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龙安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D].西南大学,2013.

[2]王瑜.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改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余桥.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的教育公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公平差异
公平对抗
相似与差异
怎样才公平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笨柴兄弟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公平比较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