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在具体情境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016-12-05 19:42王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教材

王胜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只有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比较,并将其重组、建构,找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进而开展有效学习。下面,笔者将结合实例谈一谈对“在具体情境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些认识,以期得到同行老师们的指点。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在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教材提供了“数每种颜色的花有几盆”这个情景,虽然很简单,但是放大到课件上,图片有些模糊,数起来也不方便。恰逢此时班里在征集队徽,已经有了几种备选图案,于是,我便结合这一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在选取队徽的真实情境中,同学们经历了收集原始数据、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决策的过程,形成了数学模型,整堂课学生们都热情高涨,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了统计思想。

二、围绕教材编排意图创设情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载体,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教师只有善于驾驭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推敲,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构建动态课程的生成,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把握了教材编排意图之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以此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以三年级下册《面积》一课为例,教师在上课伊始,创设与学生比身高的情境,从而抽象出身高就是再比线段的长短。然后与学生比手掌的大小,这就不是比线段的长短了,而是在比首长表面的大小。这一情境很自然的实现了学生的认识由一维到二维的过渡,并且渗透了比较的思想。在引出物体表面的大小之后,请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再由多媒体课件抽象出物体的形状,也就是封闭图形,并且拿出手中的图形涂一涂。这一情景的创设,沟通了知识间的练习,引出了新概念,这一过程,适时的渗透了建模思想。

三、在知识的应用情境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实践中探究和应用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感到数学与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创设实践情境,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去探究、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时候,像计算“48+97+48= ”这样的题目,学生常常计算的很慢,而且非常容易出错。其实这类题目有一个合适的生活原形——生活实际中收付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活动:星期天,明明和乐乐跟爸爸妈妈去肯德基,爸爸吃了48元,明明、乐乐一共吃了97元,妈妈吃了49元,问:他们一家一共用了多少钱?可以想:爸爸吃的付50元,还可以找回2元,明明、乐乐吃的付100元,还可以找回3元,妈妈吃的付50元,还可以找回1元。这样的事实,小朋友都明白,所以很好理解。这个活动就是一个最普通的生活常识,也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模型。上面的式子可以看成50+100+50-2-3-1=100+100-2-3-1=194,这样就在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境中,渗透了建模思想。

总之,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很好的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而且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