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硬骨头” 照亮清塘村——记莲花县良坊镇清塘村第一书记邓红征

2016-12-06 05:03邵猷芬李佳佳于龙广
老区建设 2016年17期
关键词:塘村硬骨头贫困户

□ 本刊记者 水 木 邵猷芬 李佳佳 于龙广

啃下“硬骨头”照亮清塘村——记莲花县良坊镇清塘村第一书记邓红征

□ 本刊记者水木邵猷芬李佳佳于龙广

良坊镇清塘村第一书记邓红征(中)

清塘村,位于莲花县良坊镇东北部,西邻湖南省,北部与安福县接壤,处于东西两座山的腹地,山高坡陡。2015年,在江西省委、省政府扶贫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从2015年至2018年定点帮扶莲花县清塘村,并组织驻村工作队,选派邓红征为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第一时间奔赴清塘村。2015年9月,清塘村迎来了一位不厌其烦特别能串门“聊天”的大学教授——邓红征,这个安静的小山村逐渐热闹了起来。

盘“家底”、找“穷根”、扶班子

在刚到清塘村工作的日子里,邓红征了解到,全村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在外打工,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民缺乏就业门路,仅以传统水稻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群众对村里的工作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邓红征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在迷茫中,他决定先从深入摸排开始。

邓红征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帮扶重任马不停蹄地走访村里的老干部、老同志、困难户,有几户跑一趟还不行,跑了6、7趟才找到人,逐个与他们促膝谈心,请他们提意见、谈看法,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终于盘清楚了“家底”,摸清了村里的贫困现状。

截止2014年底,清塘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240人,贫困发生率为19.7%,其中五保、低保户有25户,45人。在深入每一位扶贫户的家中实地调查后,按照贫困户识别的标准,邓红征组织村干部开展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剔除了八户已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将贫困户重新进行了梳理,在原基础上增加了三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所有贫困户进行了入户调查核实,成功识别出轻度贫困对象21户,中度贫困户23户,重度贫困户4户,建立了详细的台账。

盘清了“家底”,邓红征又带领工作组进行深度调研找“穷根”。在之前多轮扶贫之后,剩下的全是“硬骨头”,脱贫难度比之前的预想要大很多。想要啃下这些“硬骨头”,就必须向精准扶贫发力。几轮走访慰问,逐户摸底调查,终于梳理出几个致贫的原因,包括因基础设施落后致贫、因上学致贫、因突发重病致贫、因残疾和智障致贫、因年老体衰致贫等。然而贫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好的产业所致。受地理因素以及气候的影响,清塘村并不适合丰产的农作物生长,村民们只能靠种一些水稻为生。多数农民一年忙到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邓红征盘清了“家底”,找到了“穷根”,就赶紧主持村党支部组织活动,以党建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扶贫村干部队伍、组织制度、基本保障建设,为扶贫村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改善基础设施 净化村庄环境

班子有干劲,事情就进展快。在前期摸索适宜的产业项目的同时,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先启动了一系列的“输血型”基础设施扶贫项目。邓红征带领大家倾心尽力,首先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驻村工作组突出基础帮扶,硬化村内水泥路面,改善通行条件;在村里安装路灯,使村民晚上出门不再黑灯瞎火;改建整个安全饮水工程;新建休闲广场一处,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对4户居民的危房进行拆除,改善居住条件;根据牛字园自然村几十年没有光纤网络的实际情况,经与电信协调已完成光纤的铺设……

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资源,经过群策群力,净化村庄环境,采取奖励与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措施,着重实施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投入资金上万元,清运垃圾10余吨,清理河沟200余米。为美化村庄环境,粉刷外墙100多平方米,新置垃圾箱7个,雇用2名保洁员,卫生状况已达到了良坊镇前列。

良坊镇清塘村养鸡场

换“穷”业、兴“富”业

环境美了,生活便利了,班子有干劲了,趁热打铁,邓红征带领大家经过细心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在江西省2018年基本脱贫总目标的指引下,理出了两条扶贫的思路,一是在“输血型”扶贫的资金、项目上进行精细规划,二是将“造血型”扶贫项目列入规划,打造村集体产业经济才是扶贫的根本,充分考虑了清塘村的条件、优势、劣势及产业项目的突破口,邓红征帮助清塘村制订了符合清塘村发展的扶贫项目及产业规划,形成了清塘村未来几年扶贫工作的核心和方向。

那么什么产业才是适合清塘发展的富民产业呢?这一直是邓红征探索的重点。精准扶贫就得协助贫困户换“穷”业、兴“富”业。不仅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情况及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还要根据扶贫精神要求,采用可持续性的扶贫项目,进行“造血”式扶贫,使贫困户真正达到每年增加3000元以上收入的扶贫效果,并且是可持续性的。贫困户往往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文化程度低、无劳力、年龄偏大。邓红征在采取的扶贫措施中,针对他们的特点和现实情况展开,确定把产业扶贫作为首选。在确定扶贫思路后,邓红征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摸底,与村干部、镇政府、县扶贫办反复协商,先后规划了种油茶、蔬菜、苗乡梨、土地承包出租、养鸭、孵鸭苗、养土鸡、养龙虾、组织务工等,最后皆因在论证中与现实情况相差太远而放弃。

经过艰难的考察和反复论证后,邓红征与村委和良坊镇政府取得一致意见,最终聚焦三个脱贫产业项目。

一、高效特色果园项目。经考察论证,发现蜜柚有巨大潜力市场,挂果期约3年(50亩),市场销路紧俏,经济效益高(经测算丰产期收益可达50万/年),适合当地种植,可以吸收部分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加快脱贫进度。现果园项目已全部建设完毕,长势良好。

二、养殖产业项目。筹建村级和贫困户产业实体,发挥专业合作社及扶贫单位力量,采取“养殖龙头企业十贫困户”合作模式,扶持、引进合作方,建立一个养殖基地。通过扶贫资金,打造一个长期“造血”基地,由合作方包销路、技术、管理,达到贫困户每年3000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三、光伏产业项目。清塘村只需提供一块面向阳光的地面,建设一个村级光伏电站和“农户合作”模式的户用光伏项目,则完全能达到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效果。邓红征在与县扶贫办、县发改委能源局反复协商后,此项目只要贫困户具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资格,就可参与此项目,并可获取参与此项目的4万元贷款用于购置光伏设备,贷款由光伏项目的收益在7至10年间还清,利息由县财政补贴,设备产权为个人。每年光伏发电收益达到5000至6000元,收益一半还本,一半给贫困户(直接打入贫困户卡中)。具体管理、技术、销售等等不需贫困户操心。并且可获得一定的国家补助(以奖代补)。

啃下“硬骨头” 带来新希望

通过一年来的工作,驻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邓红征克服重重困难,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个工作日,期间,入户调查,与村民做到心灵相通,真正做到村民所需、所想、所急,为全村两个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他的言传身教,主动带头作用,村“两委”班子整体素质极大提高,形成了一个有号召力、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团结战斗整体。同时努力探索建立参与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拓展社会扶贫领域,为清塘村更好的明天努力奋斗。对于邓红征而言,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既是政治任务,也是他的社会责任。扎根老区,以扎实的作风勇于担当责任,继续以精准为方向,用行动和实干,回应清塘村乡亲们的更多期待。

邓红征在今年以来积极推动基础建设扶贫和产业扶贫,其中养猪场项目将使清塘村每年获得20万元收益,全部贫困户都已加入光伏发电项目,可使贫困户每年增收6000元。2018年果园挂果后可每年带来60万元收益;土鸡养殖项目也可带来丰厚的收益。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内路面硬化了,街道宽了,自来水水源充足了,卫生环境好了,牛字园村网络通了,村里晚上亮了,有地方健身娱乐了。村民们说:“下派干部邓红征书记功不可没!”

今年44岁的邓红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千:“我在高校工作十几年,基本上学校每个岗位都锻炼过,各种困难也都遇到过,但像这么难啃的硬骨头还是头一回遇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能把所学和所能提供的资源全部用于帮助老百姓脱贫,让我找到了人生新的意义,实现了人生新的价值,下一步不仅要让老百姓脱贫,还要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在莲花县,像邓红征这样的常驻贫困村,奉献担当,辛勤工作在扶贫、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还有很多,他们热爱农村,吃住在村,工作细致,踏实敬业,吃苦耐劳,为贫困村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责任编辑:刘忠林

猜你喜欢
塘村硬骨头贫困户
新兴悦塘村智慧光伏项目开工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为民办实事,要敢于挑硬骨头啃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四年,一个山村的转变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硬骨头》骨头再硬也要啃完
2014深改元年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