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中的心理治疗方法探析

2016-12-06 06:52
长江丛刊 2016年33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情志心理学

李 玉

中医文化中的心理治疗方法探析

李 玉

本文力图从历代古典医学名著中寻找心理保健与治疗的智慧,通过对中医思想的解读与研究,概括中医心理学的经典治疗方法,探寻适合于现代的心理保健与治疗方法。

中医文化 中医心理学 心理治疗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由此可以看出,一名好医生,绝对不会忽视对患者心理方面的关注与治疗。历代中医在诊治过程中日渐积累出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些朴素的心理治疗方法是前人在中医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解读与运用而逐渐形成的。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心理疗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明显的中医特色对中国古代的心理疾病的预防与诊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法是在中医五行制约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广泛应用的中国古代医学中最典型而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情志相胜的治疗原理,就是依据五行相胜的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有效地治疗这种情志所产生的疾病。通过有意识地采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在后),去战胜、控制因某种情志剌激(在前)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愈病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最早对它的基本原理和治疗程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种情志相互制约的心理疗法是根据脏腑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整体观点。譬如,《儒门事亲》里说:“息城司候,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任,药皆无效,乃求于戴人(张子和)。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患者。于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硬皆散,所谓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电。”

情胜情疗法的提出,既为中医学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又为现代的心理学家开辟了重要的研究领域。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这一独到见解,在医学心理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深化了医学科学关于情志活动对人体影响的认识。

二、移情易性疗法

移情易性疗法,也就是转移注意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者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焦虑的指向性,从而派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引起的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情”与“性”都是个体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同时个体的心理品质有所不同,因此“移情易性”必须掌握个体的不同心理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写道:“昔闻山东杨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者,与众人说日月星辰及风云雷雨之变,自晨至末。而病者听之意忘其圊。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奕;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所以这种疗法成功的关键在于投其所好,引起患者的共鸣与乐趣,移其心(情感、注意)而使忘其病。

三、顺情从欲疗法

顺情从欲疗法是指依照个体的意念、欲望,来满足人的意愿、感情和生理需要,来达到祛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因此这种方法又叫顺意疗法或顺志疗法。这一疗法主要运用于由情志意愿没有得到满足所引起的心身疾病。《灵枢•师传篇》说:“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顺从个体的情绪、意念,以满足他的身心的需要,这就叫“顺情从欲”,这是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基本的生活的欲望得到满足时,神志病变就有可能得到痊愈。这一思想与现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致的,即现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缺失需要的满足,而后才追求归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生长需要。

四、澄心静志疗法

澄心静志疗法,就是要求静坐或静卧,内忘思虑,外息境缘,扫除一切思想杂念,抛弃一切恩怨慕恋,亦不为病痛所忧,使精神清静宁谧,则真气自然从之,而病气逐渐衰去。“静则神藏, 躁则消亡”。《黄帝内经》中说过:“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死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加强自身的修养,保持心神清静,适度感受外界事物,减少或屏除各种不良情绪刺激,它既可以养神,又可安形,形神俱调,有助于身心健康。参禅、静坐都是治疗由于思虑劳神过度所致病症的有效疗法,这些方法不仅缓解了个体当时的病痛,还能够根本上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同时自己加以调整,获得精神层面上的飞跃。《明医杂著》说:“昔人有云,我但卧病,即于胸前不时手写死字,则百般思虑俱息,此心便得安静,胜于服药,此真无上妙方也。”这就是澄心静志疗法的运用。这一疗法的思想即是要求个体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对心理问题的免疫力。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强调的内容与这一思想有些相似之处,他强调个体心理具有自我调节性,它由内而外地发生影响,从而使个体达到一种更为完整和谐的生活状态。要想达到精神的整合,必须通过“内求”,与心灵深处的声音对话。

[1]徐公斌.中医辩证论治的心理学理论内涵临床心身疾病杂志[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04):208.

[2]王米渠等著.中医心理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情志心理学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