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审美视阈下3D电影浅谈

2016-12-06 03:15蔡留言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景深奇幻深度

蔡留言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现代审美视阈下3D电影浅谈

蔡留言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将现实的情感融进奇幻的世界里,借助特效来强化情感的表现力”,詹姆斯卡梅隆导演凭借自身对3D电影的理解及解构,用奇观影像配合独到的叙事手段,犹如一道霹雳震惊世界电影市场,更是开拓了3D电影元年,至此3D立体电影便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电影市场的肥沃土壤生根发芽。2015年,国产奇幻3D电影《捉妖记》更是独占鳌头,以24.38亿创下内地票房神话,再次掀起了国内3D电影热潮。3D电影是能够真实还原三维空间的立体电影,即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借助立体眼镜进行观影辅助,从而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影像“二维”和“边框”的束缚,延宕了其纵深与广度,让视觉效果更加的震撼且逼真,模拟出现实空间受众的视觉及听觉习惯。然而,当我们面对着IMAX的超大银幕,带起立体眼镜,目睹电影中的事物突破画框,自然地围绕在你身旁的时候,3D电影同样也在消逝着其作为传统电影的艺术光韵。

1 3D电影的叙事特点

1.1 迎合受众体验的叙事——打破传统蒙太奇的桎梏

电影审美的第三维度的产生,让电影拥有了探出性的画面呈现效果,让我们沉浸在虚拟的立体影像中无法自拔。巴赞曾经表达过他的“完整电影”理论:“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3D电影还只是步入完整电影时代的一个阶段,对于最终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如今,已经比3D电影更为高级的观影模式——VR全景电影已经迈开脚步,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凭借其更为深度地沉浸性和交互性,开创了观影模式的新道路。一个360度全方位观测电影细节,在时间轴和导演最低程度的引导下,可以细致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观察制作者创造的奇幻世界和其中的点滴事物。然而由于其高度模拟现实和仿真性,影片的时长较短,通常为10分钟左右,并且多以长镜头连续性叙事,从而创造出虚拟的现实幻象。借鉴VR电影的原理,3D电影其实在叙事方式上与其类似,在镜头上多采用长镜头叙事(在此笔者仅讨论由3D拍摄方式拍摄的电影,而不包括2D转3D的“伪3D”电影),无论是《阿凡达》当中外星星球上的瑰丽奇异的飞龙翱翔,还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毁天灭地的黑云霹雳,亦或是《捉妖记》中白百合恣意挥鞭时的潇洒霸气,都让我们意识到了必须通过长镜头连续性的渲染才可以将3D电影的真实效果放大和延宕,来体会那种感官上的强烈冲击。同时,3D电影奇观化的建构和科技奇幻题材的拘囿,本应该需求快速的剪辑节奏,来展示更为强烈的视听效果,但是在3D电影中却必须要牺牲快节奏的慢速剪辑方式来顺应观众的感官体验和视听习惯,本就身处于真实再现的立体场景下的受众,在习惯了某个视点和场景后,如若突然性地进行传统2D电影的快节奏跳剪,积累以及打破固定叙事模式的剪辑方式,将会造成人的主体意识混乱,毕竟是近乎深度沉浸,不真实的真实会让人造成情节的脱节,时空感受的错乱甚至是视觉的审美疲劳。

1.2 深度意义的弱化——景深表意性的缺失

众所周知,3D电影的产生带来了身临其境般的全新视听感受。本雅明曾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书中对“光韵”解释道:“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其言下之意,“光韵”带有距离感。面对传统电影艺术,欣赏者怀着敬而远之的虔诚心理,与艺术保持一定距离,关照其所散发的静穆气息,心灵自然与艺术想通。在现代电影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引发的3D电影革命却让我们与艺术零距离地亲密接触,没有任何壁障,甚至不再是全知视点的观影,取而代之的是深度沉浸,然而作为代价,审美距离的骤减,带来的更是打破传统电影的视听表意功能。

尤其是第三维度的产生,为3D电影创造出了其独有的审美性。然而拓宽后的银幕深度却让传统意义上的“作者电影”概念逐渐丧失,导演独具匠心的创作意识在3D电影中也渐渐变得不起作用,传统的视听语言在3D电影的影像表达下已经不能很好的反应出创作者的精巧构思。因为3D电影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的拍摄装置,拍摄下景物的双视点图像,然后进行影像重合,产生带有深度的立体景深效果,也就是观众可以通过双眼感受到前后景深远而清晰的影像。但是,由于脱离了“边框”和“二维”的局限,我们所攫取的空间信息量更为丰富而博大,反而忽略了本属于二维电影中影像的层次感受。虽然有着二维的限制,但是2D电影也会有着景深效果的控制,这样就能够在二维空间中利用纵深来展现一个镜头中的层次变化及矛盾冲突的展开。例如在经典电影《公民凯恩》中的一个大景深片段中,小凯恩在后景的窗外玩雪,位处于前景屋内的却是撒切尔和凯恩父母正在签订合约,使得整个镜头内有了明显的前后景对比,使前景即将离别的忧伤现实和后景小凯恩天真无邪的童真形成鲜明对比,也凸显出了电影具有的深刻人文内蕴。小景深的视点变换也是导演在纵向深度上常用的视听表现手段,由于有了焦点的位置变换,可以很方便的在纵向深度上形成虚实对立的影像表达,让我们的观影有了偏重,也让导演的构思意图得以彰显。然而我们的3D电影虽然拓宽了纵向的深度,但由于受众一直处于大景深的叙事镜头中,观影者可以在观看途中自由观赏纵向深度中所展现的细节和层次,就如同进入到了一个幻觉世界,在这样的幻景中没有任何指引和限制,只凭自己的意识去观赏由3D效果奇观化的影像空间,反而让导演最想表达的细节和内容不能够得到最有效的传递,以至于让影像在纵深向度上的创作和表达受到制约,虽然有着深广的纵深向度却弱化了作为其深度意义的“光韵”。

2 3D时代的喧腾——技术与形制的异化

电影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对立已久,然而3D电影热潮的袭来,一方面受到了热捧,也有许许多多的抱怨之音。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3D电影类型片市场的泛滥,由于3D电影热急剧升温,众多制作商和院线呈现了泛3D化趋势,不管是不是采用的3D拍摄技术,甚至将2D电影也进行3D转制。在这场看似3D电影的狂欢中,其实更多充斥着喧嚣和闹腾,在这场喧腾中3D电影的光韵也在逐渐消逝。3D只是一种电影的呈现形式,而更多的需要根据内容和题材对症下药,因地制宜。3D电影的泛滥,已经造成了技术和形制的异化,很多只能依靠2D形式表达的故事片却进行了3D的转制,本来内地的3D设施和技术还没有纯熟,急于求成如同饮鸩止渴,不但让长时间佩戴3D眼镜的观众感到视觉疲劳,并且也让本应该走淳朴文艺贴地气的非奇观化电影变得不伦不类。理论上3D电影更应该适用于科学魔幻、奇幻动作等类型的奇观化叙事大片,然而一些剧情片和文艺片等通过情节致胜的电影更应该注重精巧的剧本编排和精湛的演员表演,而不应该拘囿于电影的感官效果。改编于《聊斋志异》的《画皮2》在当年暑期档疯狂吸金超7亿元,档期好宣传猛是一方面,如果不是3D版的高票价,影片实难达到当时的高度。和之前颠覆《阿凡达》口碑的3D重制版电影《诸神之战》一样,被调侃只有字幕是3D效果的《画皮2》,虽然是志怪奇幻性质的电影,但是却只是借异怪来反衬社会和人性,这也便是这本古典名著的内涵与精神。撇开国产3D重制的粗制滥造,对于这样的影片如果过于用3D技术进行渲染,反而会让观众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忽略其对内容的解构性。还有前不久上映的3D电影《解救吾先生》,更是让人大为不解,这么一部着重刻画人物表现和注重情节推理的电影,居然也会用3D的形式去进行渲染,具有强烈的推理性和悬疑性的案件,拍摄场景更是贴近生活场景,却用3D为这以情节见长的电影偏偏蒙上了一层幻象的不真实,街头的市井画面,普通的街道人群,却让观众在不真实的真实幻景中感到迷茫和违和。尚不成熟的技术与非对应形制的异化,让本存在于电影艺术的光韵也在悄悄改变。

在技术引领着电影艺术革命的今天,在这个准3D时代的今天,我们没有办法阻止光韵的消逝,技术的发展也是电影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3D永远只是一个阶段,随着4D和5D电影的相继诞生,未来的电影朝向很可能如巴赞所言,实现“完整电影”的终极目标,即沉浸和体验对现实生活的再现。然而笔者相信即便未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永远取代不了电影作为其本体艺术的诸多独特性质。正如同新媒体的产生摧毁不了纸质媒体,电影的产生代替不了摄影和戏剧,3D电影只是对于特定电影特定存在的审美形式,未来的电影发展必然颠覆传统美学和视听方式,但是却永远抹去不掉这作为电影艺术的独特“光韵”。

蔡留言(1991.09-),男,汉,湖北,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影视编导。

G206.3

A

1672-5832(2016)04-0132-02

猜你喜欢
景深奇幻深度
古蜀人也用“烧烤架”?三星堆奇幻之旅来了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一种结合物理模型和景深估算的图像去雾算法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少年派的奇幻“拍摄”
奇幻塔罗岛之一
带电粒子的奇幻之旅
简明FOTO词典:景深
景深在影视摄影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