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制教育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

2016-12-06 03:15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学社书院学术

鲁 坤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古代书院制教育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

鲁 坤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自唐代起源以来,至宋发展兴盛,直到清朝达到顶峰,对我国古代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书院教育历时1000多年,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为我国古代培养了一大批兼具道德与文才的有志之士。回顾、探寻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制度、模式,将其有益经验结合现代教育用于现如今我国的高校素质教育,既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又彰显时代教育特色。

古代书院制度;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对高校素质教育的思考

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近现代化产业的形成促使现如今的高校教育偏重实用性,即由原来的博雅教育、通识教育逐渐转变为专业、专才教育。这种转变虽然源于历史的发展,也顺应了时代、社会的需求,但却不可避免地使素质教育渐趋弱化。大学生只了解本专业知识、功利化学习倾向严重;缺乏兴趣进行广泛阅读;学习方法局限于上课记笔记、靠死记硬背来通过考试。这种自主意识淡薄、被动接受、简单记忆、缺少探索、缺乏独立思考的状态严重影响我国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同时也难以使我国高校素质教育质量得以提升。

西方教育自古希腊始,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蕴藏着超越时代、光芒永耀的教育思想。提倡要发掘人的全面才能和智慧,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与此同时,在东方,我国古代著作《礼记·大学》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由此看出,我国古代对学生的道德修养高度关注,强调“士”的教育,使学生之人格得以完善。不难总结出,完满的素质教育不外融合东、西方的教育思想,即完善学生的人格,使之具备良好的道德和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智慧,展现各方面的才能。

结合时代发展,新时期,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目标应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既能满足当前急剧社会转型中科技发展与经济的迫切要求又能担当时代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类的解放事业”,同时这也与我国新时期“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相契合。

2 我国古代书院制教育的特点

2.1 强调道德教育,反对追逐名利

唐宋以来,官学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把教育和科举取士结合起来。从好处来说,这种教育能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并有利于政府的统治;然而,从坏处来说,则官学容易沦为士人追名逐利的场所,令教育趋于堕落腐化。书院教育,则往往秉承儒家的教育理想,从个人方面说,是以成就道德人格为最终目的,从社会方面说,则是进身朝政以实行推己及人的外王之道,或者在朝野上依社会良心议论朝政,令国家朝政纳于正规,人民能安居乐业。理学家朱子(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就是这个意思。

2.2 尊师爱生,建立师生情谊

中国古代教育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但这个传统却并非在官学而在书院,因为官学的师生许多时候以利害关系为主,故关系容易流于冷漠疏远,不及书院的师生往往有着纯粹而真的师生关系。一方面,由于生徒是择师而从的,他们未入门时已对老师的学问和人格十分仰慕,加上入门后得到老师的悉心教导及人格感召,故对老师更加尊崇。以理学家陆象山为例,他与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当他逝世后灵运回家乡,弟子门人前来吊唁哭丧者近千人。另一方面,老师教导学生,并不重在传授知识,而着重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更重以身作则的人格感召,因此,往往对学生十分爱护和关怀。以朱子为例,他白天忙于公务,晚上才到书院讲学,据说他「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近而慕高远。恳恻至到,闻者感动。」

2.3 尊重学术自由,扬弃门派之见

作为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一直重视天下一家的道德情怀及和而不同的学术精神,这种观点最能在书院而非官学中体现出来,因为政府为了统治上的方便,往往将思想规范化﹑单一化,以便于操控,每每令到学术自由受损。相反,由于书院是民间发起的,能够体现学术的自由精神。因此,在历代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学术界往往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以南宋来说,岳麓书院本为湖湘学派张南轩的讲学基地,但他却广邀不同学派的学者到书院讲学,闽学派的朱子及永嘉学派的陈止斋等,都曾到书院讲学,并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朱子主持白鹿洞书院,甚至邀请论敌陆象山前往讲学,双方都显示出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还有,历代的书院常常举办讲会或会讲,召集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一齐讨论重要的学术问题,俾使大家能互相了解和会通,这与现代教育中的学术研讨会的理性交流精神大抵可以相提并论。

2.4 提倡学术创新,否定死守陈说

在官学来说,由于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都由官方严格规定,容易造成学生死守教材﹑背诵章句,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的看法。但在书院方面,由于课程较灵活自由,故此,无论教者与学者都能自由发挥,勇于创新。以程朱理学为例,其兴起与其自由讲学精神有密切关系。例如,在教材方面,除了采用汉唐诸儒所重的《诗》﹑《书》﹑《礼》﹑《易》及《春秋》等「五经」外,亦创新地从《礼记》中取出《大学》﹑《中庸》二篇,并与《论语》和《孟子》并列为「四书」,甚至从儒学义理的角度出发,将它们的地位提到在「五经」之上。另外,即使是讲授传统经典,亦着重从中发掘新的义理,而非死守旧说。

3 古代书院制教育对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由我国古代书院制教育的特点可看出古代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包括道德、学问、思想在内的整体素质为宗旨;学术自由、门派开放、崇尚独立与创新;自主学习、共同研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导师辅导、参与讨论、重在启发。与现行的专业教育相比,体现出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如何以新的方式加以继承和发扬,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蔡元培曾提议:“采取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二者之长,取其自动之法,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现真理,造就人才。”我国高校可以通过学生学术文化社团的建设,把现代大学教育体制同我国传统书院教育体制结合起来。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学生学术文化社团已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可以进行优化与提升,从而建立类似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制度,成为一种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素质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已有少数几个高校实行了书院制,如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以上高校的书院制度大体上实行“学院管学习,书院管生活”的模式。同时在笔者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注意到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成立的“弘博书院”是一个可借鉴的良好典范。该校在不断贯彻“学院与书院互补,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理念上探索出了一条“复合型”教育体制的道路。其基本原则和主要特点如下。

3.1 教育体制

大学的前两年,是拓展知识领域、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习惯、获得治学方法的初步训练、培养探索与创造精神的关键时期。因此书院修业期现定为一、二学年,为全体学生必修。在这两年间,学生一方面在本学院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在书院进行自主学习、研修。书院修业期满学分合格,取得证书。

3.2 组建方针

书院在组织上,以原来的学术文化社团为基础,实行学社制。学生根据专业方向、未来规划、个人兴趣,自由组建学社,民主选举负责人,实行自主管理。各学社的定位不局限于传统文化或语言文学,而是提倡多学科、多专业,重点是在书院的传统形式中注入时代化的新内容。由各学社社长组成书院委员会,统筹协调书院的各项活动,加强各学社之间的交流,每学期结束后进行考核评比。

3.3 指导教师

书院实行导师制,每个学社均有专职指导教师,负责该学社同学的人文素质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倡导类似书院的“师徒式”教育方式,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规划、开列必读与推荐书目、进行读书指导、开设讲座、参加讨论会等。各学社研修的内容除汉语言文学专业所设师范、文秘、传播等方向之外,还应涉及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艺术、民俗等多领域。

3.4 活动规划

书院的活动以读书、研讨、习作、文化考察和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各学社每学期制定读书计划和活动规划,并组织实施,实行个人各项活动的成绩考核和学分登记。书院每学年度还举办几次统一活动,如文学创作与评论赛、读书奖评选、年度学术文化论坛等,并编印书院和各学社期刊、成果集刊等。

4 总结

借鉴我国古代书院制教育的成功经验,将其融入现今的高校素质教育,无疑将有利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塑造大学的精髓与灵魂。这种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既展现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同时又不断积淀着学校的文化底蕴,必能熏陶和感染校园的教职员工、学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两大弊病:一是过于注重专业教育,不注重文化教育;二是注重学生做学问,不重视引导学生做人。而书院教育作为对学院教育的补充,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将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与修养,并成为高校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通过接受书院教育,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人的价值与精神,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怎样培养创造力、锻炼创新思维,并将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术相结合,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将带动高校教育理念的革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得到提升,从而重组、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和育人全过程,使高校从整体上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1] 胡适 书院制史略[J].东方杂志.1924.21(3).

[2] 朱熹 朱熹集(卷七十四·白鹿书院揭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3894.

[3]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转引自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13(1);46.

鲁坤(1990-),女,汉族,吉林通化人,研究生在读,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院校研究。

G649

A

1672-5832(2016)04-0259-02

猜你喜欢
学社书院学术
学社奋发担使命 草书千载绘华章——写在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建社90周年之际
朵云书院黄岩店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江南书院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最是情浓毕业时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