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重读赫希曼

2016-12-06 18:33徐瑾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44期
关键词:希曼奥德赛阿尔伯特

徐瑾

赫希曼的人生,穿梭于不同语言文化与不同大陆之间,他的职业

也在间谍、士兵、经济学家以及政策建议者之间转换,他的影响

也外溢到政治、社会学、哲学甚至文学等领域

美国经济学家萨姆·鲍尔斯前些日子造访上海,夜间餐叙之际,教授说起自己小时候觐见尼泊尔国王以及日后在哈佛起诉学校拿回工作的趣事。大家纷纷称奇之后,话题聊到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刚刚得意完自己人生故事的萨姆·鲍尔斯由衷感叹“赫希曼是真正的传奇”,甚至断言,如果赫希曼多活十年,那么他很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事实上,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也说过类似的话,他将赫希曼称之为“当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赫希曼的人生,穿梭于不同语言文化与不同大陆之间,他的职业也在间谍、士兵、经济学家以及政策建议者之间转换,他的影响也外溢到政治、社会学、哲学甚至文学等领域。

难怪,杰里米·阿德尔曼为赫希曼写的传记名为《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所谓“入世哲学家”,其实正是源自对于赫希曼的三重致敬,即他不仅是一个“属于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思想家”,而且他确实在世界各地生活,并且努力形成为自己对于世界的思想体系。

我在赫希曼去世之后才开始阅读他的著作,他和奈保尔、托尼·朱特是我近些年最意外的收获,也是少见阅读有深刻启发以及巅峰体验的作者。赫希曼是三人中的唯一的经济学家,然而对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的恶毒犀利,历史学家托尼的纵横捭阖,赫希曼的优势在于缜密逻辑,三人比较起来,各有千秋,赫希曼毫不逊色,甚至深度胜于稍微年轻一些的托尼·朱特。

作为德国化的犹太人,赫希曼享受了那个时代可能最好的教育之一,而他的家庭也遭受了那个时代普遍的伤痛,这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他的人生基调,加上他的个性,使得他的学术道路与人生命运也呈现相似的气象。即使跻身不同序列的金字塔尖,他却始终无法完全委身某种理念或者身份,却带有加缪的局外人特质,有一种隐而不言的忧郁气质——有意思的是,加缪太太也认为赫希曼长相酷似加缪。

汪丁丁教授在《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的前言中,尤其提到要了解赫希曼,不可不谈人格学研究,即OCEAN(O代表开放,C代表尽责感,E代表外倾性,A代表宜人性,N代表神经质), 汪丁丁认为赫希曼除了N得分比较低,其他得分都属于高或者比较高。我认同人格分析具有一定洞察力,不过对于赫希曼的印象,他除了明显开放性较高(O)之外,我个人感受他反而很可能是一个极度内向的人,即E得分很低,同时N很可能高,这其实可以解释他人生与写作中繁复与单纯的并存:他本质是一个内向的人,因为形势以及机缘使然,做了不少外向的工作,但是他其实需要能量去平复,这也使得他的著作哲学性很强,闪现其中的,可能不少源自神经质的表现。

阅读赫希曼的人生,比起好莱坞电影还精彩。他一生冒险无数,却不事张扬,他青年时代就有拯救斯特劳斯、夏加尔、杜尚、汉娜·阿伦特文化英雄于纳粹铁幕的传奇故事,但对于身边最亲近的人也从不吹嘘甚至主动谈及,这恰恰是一个内向的人如何做出杰出外向工作的案例。

因为近些年读赫希曼很有感触,我甚至一度打算写一个系列文章,因此不仅断断续续在读这本传记的英文版,而且一直很期待这本传记中文版面世。如今中文版由贾拥民老师翻译出版,可谓完满。然而我对于赫希曼的系列写作,却最终因为各种原因作罢。究其原因,一方面,阅读如同恋爱,往往最开始最有感触,然而等到书读完了,热情也结束了,写作的动力也就削弱了;另一方面,赫希曼自身其实也无意于体系化,他的自我颠覆倾向使得他的观点四处开花,同时这也使得他的理念无法形成赫希曼学派,多少也因此导致其学说后继无人。不过这本传记非常精彩,或许应该再一次阅读,重新捡起对于赫希曼的热情。毕竟他属于那种,一旦开始进入,即使暂时不会再读,却也始终无法释怀的学者,因为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已经与过去有所不同。

︻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

作者:美] 杰里米·阿德尔曼 译者:贾拥民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定价:128元

猜你喜欢
希曼奥德赛阿尔伯特
维多利亚女王的婚姻
“平庸的恶”是怎样一种恶?
今天我们需要重读赫希曼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图志
广汽本田奥德赛 如家
谢丽尔的生日是哪天?
幽默
恳请封杀我
并非《奥德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