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假性类比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率

2016-12-07 12:49任晓梅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沙漠化假性荒漠化

任晓梅

【摘 要】本文从迁移理论出发,分析了假性类比及其影响、并阐述了扭转假性类比的对策:深化基础概念理解,防止假性类比;以直相观法,扭转假性类比。通过吃透概念、实地考察、模拟观察、地图辅助等对策正确控制假性类比,有效果减少假性类比负迁移,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负迁移 假性类比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88-02

高中地理教学有着很强的系统性,既有自然地理,也有人文地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注意到在教和学中,都存在一些假性的类比关系,影响了教学质量,很大原因在于假性类比的负迁移对学习状态的消极影响。由此,正确认识并转变假性类比的负迁移,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假性类比及其影响

(一)迁移的概述。所谓的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和认识对另一种学习和认识的影响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受迁移力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迁移,另一个则是负迁移。顾名思义,所谓的正迁移是指对学生学习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而负迁移则对学生学习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我们提到的假性类比迁移,则是导致学习过程中负迁移的重要诱因。在地理学习中,这种迁移力是广泛存在的,比如学生在学习了大气压强的原理之后,就能很好地理解台风的形成,这时迁移力是正面的;反之,不恰当的联想就是负面的,比如有些学生在了解到距离赤道越近,气温越高时,会错识的认为非洲并不存在雪山。

(二)假性类比是容易诱导负迁移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对原有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在这种情况下就接受新的知识,会容易把原来本不完整的地理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点上,就容易形成错误认识。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也会产生一种错误的类比方法,也就是假性类比的思维,就会导致学习中的负迁移。在高中地理的教材中,存在着很多这种类似的概念,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假性类比,从而影响学习效率。比如人教版高中材料中出现的自流井和承压水井,就属于相近的概念。再比如荒漠化和沙漠化,虽然是一字之差,但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在中学的地理教材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存在假性类比关系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对待这些知识点上会发生假性类比负迁移,给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阻力。

(三)正视假性类比的负迁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面对因假性类比而产生的学习负迁移问题不能回避。如果能正视这些问题,正视因假性类比产生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措施,不但能把假性类比扭转为科学类比,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通过知识点类比产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比如当学生理解了“降水量”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不至于混淆两个概念。学生就会明白“降水量”和“降雨量”虽然一字之差,但是两者却是截然不同的,两者是母概念和子概念的关系,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是高度辩证又高度融合的关系。

二、深化基础概念理解,防止假性类比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出现一些知识点的假性类比,还是没有真正的吃透概念的基本含义。在旧的概念还没有理解透彻的情况下,就接触下一个概念,特别是相似概念时,就容易诱导假性类比。

(一)地理学习中的假性类比负迁移。比如在高中课本中出现的“沙漠化”和“荒漠化”两个概念,就有很多学生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从而把两个概念进行混淆。其实“沙漠化”和“荒漠化”是两个有着一字之差却意义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巨大、植被稀疏贫乏的地区”,而沙漠是指沙质荒漠,是“荒漠中面积最广的一种类型。沙漠地面覆盖大片流沙,广布各种沙丘。它既包括移动沙丘,也包括固定、半固定的草原沙地”。理解了荒漠和沙漠的区别,也就理解了荒漠化和沙漠化的区别。也就是说一个地区就算已经荒漠化,但是也未必就沙漠化,所以细细区分,还是有很多的差别。在高中教材中,像荒漠化和沙漠化这种相似的概念还有很多,比如太阳的反射作用和太阳的散射作用、寒潮和寒流、降水和降雨、火成岩和火山岩、山区与山地、地形与地貌、水资源与水能资源等。我们甚至可以说,在高中地理材料中,这种类似的概念是比比皆是的,学生对这些相似概念理解不清楚,但是又因其字面相似,会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当的类比,也就是会产生假性类比,给高中地理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要想防止这种假性类比出现,就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把这些基础的概念弄清楚。

(二)对策。如何对待这些相似的概念呢?如何深入理解他们的区别和联系从而防止假性类比呢?要想对概念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就不能满足于对概念有大概理解,就像我们前文所提到的“沙漠化”和“荒漠化”一样,如果仅仅是从感性上大概理解,则很容易解释错误。教材中的重要概念,笔者认为学生应该要重点记忆,最好能一字不差的记下来,因为对基本的概念越是精确记忆,越对学生后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前提和重要的知识储备。在对基本的概念有了精确的记忆以后,就可以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就是对概念进行区别和联系。我们以“山地”和“山区”这两个概念为例子进行分析。很多学生往往对山地和山区有着模糊的认识,不能弄明白山地和山区,甚至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其实山地的概念是指地表五种形态的一种,它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较大高度和坡度的隆起地形,高度在海拔500米以上。它由山顶、山坡、山麓三个要素组成。它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而山区的概念比山地要大,山区除了山大之外,还包括一些丘陵和高原等地区。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更形象的认识,笔者告诉学生一个说法:山地是山区的一个孩子之一。通过这种形象的说法,学生也就明白了山区是一个母概念,而山地是一个子概念,山区除了山地这一个孩子之外,还有其他的孩子。学生不但认识到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还认识到了两者的联系。地理现象往往会引出连锁反应,比如一个地区的降水量低,就会引起河流水量减少,土壤的干燥,荒漠化以及沙漠化现象。由此可见,中学地理中的气候、降水量、植被、土壤等因素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在学习这些概念和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唯有如此才能把地理知识看成一个整体,才能培养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认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地理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进行深化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基本地理观念,又能通过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产生正确的推理和判断,避免假性类比的发生,也避免了许多学习中的负迁移的发生。

三、以直相观法,扭转假性类比

高中地理中涉及了很多的地形和地貌,如果条件允许的地区,应该尽可能的用直观相法去纠正学生的假性类比。

(一)实地考察。比如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山地和山区的概念,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地理老师就可以带学生去山地和山区进行观察。对于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但是如果有机会见到实物,能进行实地考察,就会让学生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当学生和老师一起去山区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指出什么样的是山地,而什么样的又是山区。通过这种实物的解释和介绍,学生也会一目了然。

(二)模拟观察。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地理事物进行实地的考察。如果没有实地考察的机会和条件时,教师也应该创造一些更直观的条件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比如可以用一个鱼缸装上沙子和水模拟大海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海洋的结构。通过对装上沙子和水的鱼缸的观察,可以告诉学生海底的构造、海岸线的位置等关于海洋的知识。

(三)地图辅助。通过地图进行辅助,也是一个很好的直观方法。地理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它能把所有的地理信息都直观地呈现出来。比如我们可以运用地球仪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地理的自转和公转以及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在地图,可以标出经纬度和板块之间的关系。因而,运用地图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避免学生的假性类比,提高其学习效率。

总之,假性类比经常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特别是在两个相似的概念之间,更容易出现假性类比的思维。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正视它,并且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强化以及直观教学法去减少甚至扭转假性类比,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沙漠化假性荒漠化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Mali: Trees, microcredit and the environment 马里之殇:树荒、小额信贷与恶化的环境
Kubuqi Desert: an Afforestation Miracle
Ant Forest Users Plant 55m Trees in 507 Square Kilometers
假性肠梗阻,你要知道
孕晚期要注意假性宫缩
贯穿缝合并加压包扎治疗假性囊肿切除后皮肤潜行剥脱伤7例
沙漠化,你还能hold得住吗?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