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2016-12-07 01:26王尚君杨馥瑞
淮海医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脑血管

王尚君,杨馥瑞



·临床经验·

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王尚君,杨馥瑞

目的:分析早期进行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0月接受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给予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尿激酶脉冲式注射颈内动脉系统4~6 万个单位,椎基底动脉系统2~4 万个单位。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7%,对照组为65.7%,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脑血管的患者早期应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有较好临床疗效。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血管介入; 灌注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指的是椎-基底动脉系统或颈动脉出现短暂性的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导致局灶性脑缺血,进而突发短暂性且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1]。一般发作持续几分钟,30 min内可恢复,若2 h以上未恢复,则会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2]。另外,反复发作的TIA对脑卒中具有一定的预兆作用,防治TIA对于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由此可见,应在发现TIA后对患者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4]。为观察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现随机选取140例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会议(第四届)修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标准[5]。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其中观察组男42例,女28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7.8±6.4)岁。椎-基底动脉系统38例,颈动脉32例。对照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7.1±6.6)岁。椎-基底动脉系统36例,颈动脉3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全脑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的情况进行了解,让椎造影管超选通入责任血管病灶,尿激酶小剂量脉冲式注入,剂量为颈内动脉系统4~6 万个单位,椎基底动脉系统2~4 万个单位。

1.3 疗效判断 (1)基本治愈:不再发作TIA。(2)显效:偶有发作,发作时间明显减短,临床症状减轻。(3)有效: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减短。(4)无效:发作次数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7%,对照组为65.7%,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脑血管病作为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具有“四高”的特点,及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就目前而言发病年龄越来越趋向年轻化[6]。在我国每年约150万人因脑血管疾病而死亡,其中约80%的死因为缺血性脑卒中[7]。短暂性脑缺血是脑卒中发生独立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TIA频繁发作将容易诱发脑梗死,其中有8%左右的完全性脑卒中是在TIA之后发作的,因而尽早控制TIA就能够有效预防缺脑卒中的发生,使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等都有所降低[8]。目前普遍认为TIA的发生与血管中的微栓子脱落有关。全脑血管造影能够对颅内血管的病变情况进行较为清晰的显示,对病变血管的位置、狭窄程度及范围等进行准确定位,且帮助了解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和是否有侧支循环建立,因此能够对头颈部的血管闭塞及狭窄情况进行评价,为临床诊断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9]。应用DSA进行介入灌注治疗时,能够使药物直达血管病灶,减少药物流失,使病变局部具有较高的的血药浓度。灌注性治疗使用的小剂量尿激酶,对血管中的微栓子具有一定的溶解作用,快速恢复病变血管内的血流供应,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而且小剂量尿激酶还能够使附着于血管壁上的易脱落斑块溶解,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积极作用[10]。除此之外,灌注性治疗对侧支循环具有改善作用,侧支循环的开放能够有效改善局部缺血情况,即使病人病情再犯或加重,颅内梗死区域的血液也会有一定的保障。在本资料中,观察组采用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其临床疗效显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在DSA介入下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实施关注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过DSA也有一定的缺陷,在对狭窄血管的远端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时的准确性较低,有时需联用其他影像学技术。

综上所述,在DSA介入下对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实施灌注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的创伤性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 陈晓东.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0,5(13):59-60.

[2] 李韧,赵桂梅,崔丽颖,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全脑血管造影对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 (14):1499-1501.

[3] 潘晓峰,陈国华,邵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DSA 影像学特征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9,15(4):186-187.

[4] 史怀璋,李斗,李慎茂,等.经DSA 分析1000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10):437-440.

[5] 杜万良,栾璟煜,王春育,等.美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预防指南[J].中国卒中杂志,2011,6(1):53-86.

[6] 周勇,刘娜.脑血管内DSA下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20 例[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6):98-99.

[7] 邢玉波,潘旭东.ABCD2-评分联合DSA 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近期卒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540-4541.

[8] 王文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78-79.

[9] 周光昱,杨玉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脑血管内DSA下灌注治疗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5):649-650.

[10] 吴洪娟.脑血管内DSA下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27(14):12-13.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637000

王尚君(1968-),男,主任医师,大学。

10.14126/j.cnki.1008-7044.2016.06.023

R 743

A

1008-7044(2016)06-0680-02

2016-05-19)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