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语篇连贯功能研究*
——以《重返巴比伦》为例

2016-12-07 09:05
外语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巴比伦连贯隐喻

田 苗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 150001)

概念隐喻视角下语篇连贯功能研究*
——以《重返巴比伦》为例

田 苗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 150001)

本文选取菲兹杰拉德的小说《重返巴比伦》作为分析对象,系统分析概念隐喻如何构建语篇连贯。本文从局部连贯和整体连贯入手,分析对话语篇的连贯性。研究发现,小说通过中心隐喻构建背景、人物、情节和主题4个要素,实现整体连贯;隐喻的系统性和共同蕴含为语篇连贯提供可能。

语篇连贯;概念隐喻;映射

1 引言

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一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语篇连贯。Halliday和Hasan(1976)以及van Dijk(1977)从语义层面上讨论语篇连贯,Widdowson(1978)则赋予语篇连贯以语用概念。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从认知角度研究语篇连贯。例如Stubbs(1983)以及Beaugrand和Dressler(1981)认为,连贯是一个心理操作过程;Blakemore(1992)则基于关联理论探索语篇连贯的认知模式;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语篇连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许多国内学者尝试基于概念隐喻理论讨论语篇连贯,如王寅认为概念隐喻通过“心理模型”实现连贯,冯晓虎探讨概念隐喻构筑语篇连贯的具体模式,张德禄针对概念隐喻的语篇功能做出较为详细的分类等,此外还涌现出大量的理论应用型研究。这些研究揭示语篇连贯的本质,但大部分研究选取的是篇幅较短的、具有明显隐喻表达式的显性隐喻语篇,尤其是散文类语篇,没有明显隐喻表达式的隐性隐喻语篇则鲜有涉及。针对这样的研究现状,本文将以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概念隐喻如何实现菲兹杰拉德短篇小说《重返巴比伦》(具有一定篇幅的隐性隐喻语篇)的语篇连贯。

2 理论框架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通过一个事物认识另一个事物”(Lakoff, Johnson 1980:192)的认知过程。隐喻不仅仅是在语言形式上的修饰,其本质是一种认知过程,而这种认知过程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Lakoff将概念隐喻定义为“概念系统之间的跨域映射”(Lakoff 1993:49),映射是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隐喻在语言形式上有多种表达方式,但A IS B是最普遍的表达形式。在这个隐喻中,A和B代表两个概念,分属不同的概念域。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就是把B概念域中的内容部分映射到A概念域上,使A概念域也具有B概念域的部分特点。概念隐喻理论将A定义为目标域,B定义为源域,概念域中的内容被称为“蕴含”。冯晓虎用“如果……那么……”关系定义“蕴含”(冯晓虎 2001:122)。“蕴含”还可以连接两个不同的概念隐喻,使两个不同的概念隐喻具有连贯性。Lakoff和Johnson认为,“当我们讨论一个概念时,我们会用到另一个被隐喻化理解的概念,这个过程会产生更多的重叠隐喻”(Lakoff, Johnson 1980:192),这里的“重叠隐喻”是指“重叠蕴含”,“重叠蕴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隐喻彼此联系的来源。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重叠蕴含”在理论上可以实现语篇连贯,隐喻表达式则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实现衔接。

3 概念隐喻在《重返巴比伦》中的语篇连贯功能

3.1 《重返巴比伦》简介

《重返巴比伦》是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之声”的菲兹杰拉德于1931年出版的小说,展现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西方世界的繁荣和衰落。故事发生在1929年到1933年处于大萧条时期的巴黎,主人公Charlie是一名35岁从美国来的移居者,故事主要围绕Charlie重返巴黎为夺回女儿的抚养权而展开。Charlie在大萧条之前靠股票投机获得大量的财富,而经济泡沫让他腐化堕落,放荡不羁,而且大萧条让他一夜间变得一无所有。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精神濒临崩溃,他间接害死妻子,失去女儿的抚养权,身无分文,离开巴黎。如今他洗心革面,戒了酒,努力工作,决心开始新的生活。同女儿一起生活是开启新生活的关键,因此他回到巴黎决心拿回女儿的抚养权。但就在他快要成功的时候,昔日狐朋狗友的出现打乱他的计划,他不得不等待下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能够对女儿负责。他深知自己必须为过去疯狂的生活付出代价,但他不知道这样的代价还要付出多少。

故事中的Charlie是爵士时代的缩影,过去的疯狂和堕落与他的现状形成强烈的对比,引发读者深思。他的痛苦是对当时社会盛行的享乐主义的讽刺,尽管Charlie吸取教训,努力开始正常的生活,但他无法真正地摆脱自己的过去,过去如同幽灵一样跟随着他,等待时机把他重新拖回深渊。

3.2 概念隐喻对整体连贯的构建

3.21 中心隐喻:PARIS IS BABYLON.

《重返巴比伦》的故事发生在巴黎,但是Babylon只在小说的标题中出现一次,在正文中没再出现过。因此可以推断标题中的Babylon是隐喻,指的是巴黎。这样可以得出一个概念隐喻PARIS IS BABYLON,这个概念隐喻统领整篇小说,本文称其为中心概念隐喻。

在进行语篇分析之前,明确BABYLON这一概念的蕴含显得尤为重要,Babylon翻译成“巴比伦”。根据历史记载,巴比伦是古巴比伦国的首都,当时经济繁荣,文明发达,其国民更是以奢侈的生活方式和追求物质主义而闻名。《圣经》中巴别塔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巴比伦人。据说巴比伦人狂妄自大,想一窥上帝的住所,于是建造一座通天塔。上帝为了惩罚他们的贪婪和狂妄,制造一场大崩塌,从此巴比伦变为废墟。《圣经》还预言巴比伦将永远不能复兴,后来人们常用“巴比伦”形容奢靡成风、道德沦丧的淫邪之地。BABYLON作为中心概念隐喻的源域,所有的相关蕴含将被投射到目标域PARIS上。因为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所以基于中心隐喻PARIS IS BABYLON可以得到许多派生的概念隐喻,例如:

PARISIAN IS BABYLONIAN

THE LIFE STYLE OF PARISIAN IS THE LIFE STYLE OF BABYLONIAN

THE ENDING OF PARISIAN IS THE ENDING OF BABYLONIAN

THE FORMER GLORY OF PARIS IS THE FORMER GLORY OF BABYLON

THE COLLAPSE OF PARIS IS THE COLLAPSE OF BABYLON……

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将以上派生的概念隐喻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3类映射,分别为属性类映射(见表1)、关系类映射(见表2)和认识类映射(见表3)。

在隐性隐喻语篇《重返巴比伦》中无法找到显性的隐喻表达式,因此,本文无法同大多数研究那样从隐喻表达式入手展开分析。我们知道,一本完整的小说须具备4个要素:背景、人物、情节和主题,所以本文从这4个要素入手展开分析。表1-表3说明小说的主要背景设定PARIS是由源域BABYLON的系统映射构建的,3个表格将BABYLON蕴含分为3类,映射从3个方面进行,分别构建小说的不同要素:小说的背景和角色主要由属性类映射构建(表1),小说的情节主要由关系类映射构建(表2),小说的主题由认识类映射构建(表3)。中心隐喻PARIS IS BABYLON通过映射构建小说的4要素,从而实现整体连贯。

表1 从BABYLON 到 PARIS的属性类映射

表2 从BABYLON 到 PARIS的关系类映射

3.22 中心隐喻对背景的构建。

小说的背景指故事发生的那个特定的地方或环境,小说背景的设定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地点的过程。背景的设定包含故事的基本信息,如时代特点、社会环境等,这些信息会成为塑造主人公性格的根源和导致某些情节冲突的关键。《重返巴比伦》将背景设定在巴黎,巴黎同时也是中心隐喻的目标域,因此对背景的构建是实现整体连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正因为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巴黎,所以才会有这样的Charlie,才会有这样的悲剧,才会有批判金钱和爵士时代的主题。

表3 从BABYLON 到 PARIS的认识类映射

小说的背景主要通过属性类映射中的“时间”和“地点”两项构建(表1),源域BABYLON中的蕴含通过中心隐喻被映射到目标域PARIS上,最重要的蕴含是源域BABYLON被大崩塌分成两个阶段,这一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PARIS上,构成巴黎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崩塌前繁荣昌盛的巴比伦被映射到巴黎上,在大萧条前巴黎是繁荣昌盛的。据历史记载,巴比伦在历史上曾是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被誉为4大文明古国之一,希腊和罗马文化多少都有继承巴比伦文化。这些特征被映射到小说的背景地点——巴黎上,在小说中,巴黎在大萧条前也是一个繁荣的城市,作为法国的首都,巴黎的娱乐产业享誉世界,如位于巴黎北部的Montmarte以众多咖啡屋和丰富的夜生活闻名世界。还有许多知名景点,如Avenue de l’Opera,Boulevard des Capucines和The Place de la Concorde等,都展现出巴黎的辉煌,这些地方在小说中均有提及。

第二个阶段,大崩塌之后破败的巴比伦被映射到巴黎上,在大萧条之后巴黎是萧条的。根据《圣经》记载,巴比伦人惹怒上帝,遭到天谴。《圣经》还预言巴比伦将永远不能复兴。而历史记载巴比伦是在国王汉谟拉比死后遭到外族侵略而逐渐走向衰落。综合这两种观点,巴比伦应该是经历过短暂的繁荣之后走向衰落并且再也没有复苏。这一特点通过中心隐喻映射到小说的背景巴黎上,巴黎在爵士时代经历短暂的繁荣后,遭到大萧条的打击,之后变得破败萧条。通过Charlie的视角,读者看到这样景象:大萧条之后的巴黎空空荡荡,Charlie曾经常去的娱乐场所如今安静又无聊,濒临破产的边缘。

以上分析证明,中心隐喻PARIS IS BABYLON通过属性类映射中“时间”和“地点”(表1)构建小说的背景——巴黎。在背景设定中,巴黎经历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形成鲜明的对比,引人深思的同时也烘托小说的主题。

3.23 中心隐喻对人物的构建

小说的人物是在小说的背景中生活的人们,Charlie是《重返巴比伦》的主人公,他的属性,如性格、对生活的态度等,都是基于背景而定的。具体来说,Charlie的构建也是通过属性类映射实现的,主要是“居民”和“生活方式”两项。

取血前将凡纳滨对虾置于冰上,使其处于休眠状态,活动力下降,以便取血。以1 ml的一次性注射器由对虾第一腹节基部血窦抽取血淋巴液,所有过程均在冰上完成,所采得的血淋巴液加入等体积的抗凝剂(27 mmol/l柠檬酸钠、385 mmol/l氯化钠、115 mmol/l葡萄糖,pH值7.5)。均匀混合后立即以3 000 r/min、4℃离心10 min,舍弃上清液,所得沉淀为血细胞,分装并保存于超低温冰箱备用。

巴比伦人的主要特征通过中心隐喻映射到主人公Charlie身上(表1)。在人物特点上具体表现为:大崩塌前巴比伦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大崩塌后巴比伦人生活艰辛、痛苦。这些映射到主人公Charlie身上,我们就看到一个在大萧条前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在大萧条后生活艰辛、痛苦的Charlie. 在生活方式上具体表现为:大崩塌前巴比伦人的生活奢侈堕落,大崩塌后他们(应该)过着反思后的生活;映射到Charlie身上,我们就看到一个在大萧条前过着奢侈堕落的生活,而在大萧条后过着不彻底的反思后的生活的Charlie.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不仅通过中心隐喻塑造主人公Charlie,还塑造跟Charlie一样处于爵士时代中的其他人物,他们跟Charlie经历相似,结局也相似。他们和主人公一同推动情节的发展,刻画小说的主题。

3.24 中心隐喻对情节的构建

人物角色是情节的推动器,而情节是塑造人物角色的主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小说的连贯。《重返巴比伦》中的情节主要通过关系类映射构建。事实上,在上文中的3个映射分类中,属性类映射是最基础的。如果我们用线将散落的属性串联起来就形成关系,关系和属性结合就形成独立的情节事件,参见表4。

如果把情节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话,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情节。如Charlie第一次毁灭的情节是按1、3、5的顺序发展的:大萧条前,Charlie生活在繁荣昌盛的巴黎,他爱慕虚荣,追求享乐,过着奢侈堕落的生活。但大萧条使Charlie破产,并导致他的家庭破裂。Charlie的第二次毁灭则是按2、4、6的顺序发展的:大萧条后,Charlie感觉日子艰辛、痛苦,他重返巴黎,此时巴黎破败萧条,Charlie决心开始新生活,然而他的改变并不彻底,正因为他的不彻底导致他没能重新获得女儿的监护权。如果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表4中的情节事件,就可以得到整个故事的情节:大萧条前,巴黎经济繁荣,Charlie靠股票投机致富,并沉溺于奢侈堕落的生活中(情节事件1和3);但好景不长,大萧条让他一夜之间身无分文,长期奢侈堕落的生活让他变成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丈夫和不称职的父亲,他间接害死自己的妻子,因为这次打击他精神崩溃,也因此失去对女儿的监护权(情节事件5);他一贫如洗,离开巴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他决定开始新的生活,他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几年后决定重返巴黎, 要回女儿的监护权,但此时的巴黎破败萧条,昔日疯狂的生活仿佛历历在目,刺激着Charlie本来就不坚定的内心,他的过去像幽灵一样跟随他,时刻准备把他拖回过去那疯狂的生活中(情节事件2和4)。因为Charlie左右摇摆不定的内心和他跟过去生活藕断丝连的态度让他又一次失去对女儿的抚养权(情节事件6)。

表4 基于属性映射和关系映射形成的情节事件

《重返巴比伦》是一个讲述Charlie两次毁灭的故事:第一次毁灭是因为他放荡堕落的生活方式,第二次毁灭是由于他不坚定的意志。情节由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发展而来,而情节事件是由属性类映射和关系类映射综合构建形成,情节的发展也会反映出小说的主题。

情节的发展方向受到小说主题的限制,基于中心隐喻形成的情节事件如果按时间排列就可以形成故事情节,这些情节事件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因果关系的,认识类映射(表3)具体阐释这种因果关系。认识类映射不仅映射这种因果关系,而且映射小说对于这种关系的评价。评价体现小说的立场,也就是小说的主题,表5是关于认识类映射及其对应的评价。

这些评价内嵌在小说中,表达小说的态度,小说的主题是这些评价的融合。表5显示出很多方面的评价,各有侧重,本文选取最重要的两个主题进行分析。

第一个主题是警示人们金钱具有强大的腐蚀力量。金钱或者富足是《重返巴比伦》的悲剧根源,源域BABYLON就是一个被富足的生活腐蚀而堕落最终走向毁灭的国家。评价“富足可能滋生腐化堕落”通过中心隐喻映射到目标域PARIS上,由此决定主人公Charlie的悲剧命运。像Charlie一样迷失在金钱和享乐主义中的人会产生一种自己的财富是永恒的错觉,这种错觉导致他们丧失理智,不惜花重金去买所谓的皇室般的待遇,对未来毫不关心,小说中Charlie和他昔日旧友乃至他的妻子都是这类人。更严重的是一旦沾染这种腐朽的生活方式就很难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小说中Charlie的旧友在大萧条后虽然一贫如洗,但仍然无法放弃那种放荡奢侈的生活方式,而Charlie也是在新生活和旧生活中摇摆不定,备受煎熬。作者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向我们传递小说的一个主题:人一旦被金钱所腐化就很难再回归正常。

表5 认识类映射及其对应的评价

第二个主题是对爵士时代的批判。基于中心隐喻,对巴比伦文明的评价也被映射到故事的时代背景爵士时代上,爵士时代是菲兹杰拉德小说中最常见的主题。爵士时代指20世界20年代左右,一战结束到大萧条之前的一段时间。菲兹杰拉德称其为“奇迹的时代”、“艺术的时代”、“无节制的时代”和“充满讥讽的时代”。在《重返巴比伦》中,关于爵士时代的评价是基于巴比伦文明的评价映射而来的。巴比伦文明是一个短暂繁荣的文明,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虚荣和浮华最终导致它的倾覆。这些负面的评价通过中心隐喻映射到小说的背景时代爵士时代上。当时社会风气华而不实,人们追求享乐而缺乏危机意识。《重返巴比伦》批判爵士时代浮华的社会风气,以警示后人。

4 结束语

中心隐喻PARIS IS BABYLON不仅可以决定故事接下来的情节走向,还可以决定情节发展的原因。认识类映射及其对应的评价决定目标域PARIS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小说的主题,主题决定情节的发展方向。

冯晓虎. 隐喻——思维的基础 篇章的框架[M].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Beaugrande, R., Dressler, W.U.IntroductiontoText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1981.

Blakemore, D.UnderstandingUtterance[M]. Oxford: Blackwell, 1992.

Halliday, M.A.K., Hasan, R.Cohesionin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

Lakoff, G.The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MetaphorandThough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WeLive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Stubbs, M.DiscourseAnalysis[M]. Oxford: Blackwell, 1983.

van Dijk, T.A.TextandContextExplorationsinthePragmaticsofDiscourse[M]. New York: Longman, 1977.

Widdowson, H.G.TeachingLanguageasCommunic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定稿日期:2016-06-30

【责任编辑王松鹤】

ResearchontheFunctionofDiscoursefromthePerspectiveofConceptualMetaphor—TakingBabylonRevisitedasanExample

Tian Miao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discourse coherence; conceptual metaphor; mapping

H0-05

A

1000-0100(2016)06-0151-5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6.03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英语法转喻比较研究”(14BYY003)、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项目(外语学科专项)“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与评价研究”(WY2016078-C)和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背景下‘翻转课堂’在视听英语课程中的模式研究与实践”(JG2016BZD33)的阶段性成果。

This paper has selected F. Scott Fitzgerald’s novelBabylonRevisitedandOtherStories(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descriptive discourses) as an analysis object,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how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constructs the discourse coherence. It has found out that the systematicness and common impl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can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Starting from local coherence and global coherence, the analysis relates to discourse coherence.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novels can construct the four elements: background, characters, plots and themes, by central metaphor, in order to realize global coherence.

猜你喜欢
巴比伦连贯隐喻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人体隐喻与语篇连贯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巴比伦餐厅酒吧
巴比伦传奇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科尔德威与巴比伦城的考古发掘
巴比伦人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