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人物报道“四法”

2016-12-07 11:21范长敏
新闻前哨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四法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

范长敏

[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面对媒体的深刻变局,如何“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精心谋划、挖掘和推进重大典型人物报道,让典型人物“可亲、可敬、可学”?本文以三峡日报八年实践为文本,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了消除“三化”若干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人物报道 人性 工匠精神

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典型人物报道始终是媒体的“金字招牌”。张思徳、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等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人物,通过媒体传播,感染和影响了无数受众。当然,如何消除或避免典型人物报道中的“高大全”等弊端,让典型从“神坛”回归人性,也是长久热度不减的话题。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面对媒体的深刻变局,如何“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精心谋划、挖掘和推进重大典型人物报道,让典型人物“可亲、可敬、可学”,更是成为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传播特点和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巨变。首先是报道速度由“日报”、“时报”瞬变为“分报”、“秒报”。其次,报道领域由本埠锐变成全球。其三,报道样式从单一演变成全媒。其四,受众由某个区域突变成整个世界,等等。就像任何事物有利有弊一样,互联网时代媒体传播规律、理念、特点、技巧的深刻变化,对于典型人物报道而言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也就是说,高品质的人物报道,透过“全媒体”传播,其速度更快,传播更广,受众更多,影响更大。相反,如果典型人物报道本身有缺陷或漏洞,负面影响也会更大更广更多。

近八年来,三峡日报精心谋划,倾力推出“农民义工”李文英、“拥军母亲”罗长姐、“英子姐姐”刘发英、“诚信楷模”李国楚、“夷陵大禹”张宗淮、“士兵专家”李小龙、“英雄民警”胡钦春、“食品卫士”张文峰、“最美教师”周玉兰、“扶贫县官”罗官章等10位典型人物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李文英、罗官章、罗长姐、李小龙分别受到习近平、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分别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刘发英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李源潮、回良玉、刘延东、郭声琨分别对罗长姐、李文英、周玉兰、胡钦春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两次号召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学习张文峰;湖北省委省政府分别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李文英、胡钦春学习;张宗淮、李国楚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李小龙荣立某集团军一等功。湖北省委宣传部、省记协为此在宜昌召开“三峡日报典型报道研讨会”,并编辑出版《典型人物报道研究》一书,向全省推介其做法和经验。2016年春,在全省青年编辑记者培训班上,省记协再次邀请三峡日报负责人赴会分享典型报道理念与路径。

探究和梳理三峡日报近八年典型人物报道运行轨迹,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元素,但其中最为明显的或者发挥核心主导作用的是大局意识、回归人性、工匠精神和全媒传播这“四法”。

方法之一:大局意识

习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典型报道如何履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个“基本职责”?三峡日报在谋划典型报道对象、主题和时机时,始终铭记大局意识,着重考虑典型人物报道是否有利于“治国理政、定国安邦”这个大局,是否有利于向“地球村”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2010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在首次出台的《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规定“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几乎在这个《决定》问世的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个《决定》出台三年前即从2007年开始,夷陵区共产党员、民营企业主张宗淮连续四年自掏腰包700万,帮助家乡修复水毁农田沟渠。这种超前之举,开创了“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的全新模式,是对中央对农业“命脉”战略布局的生动诠释。因此,报社迅速以连续报道的方式,浓墨重彩报道了张宗淮的创新之举和奉献精神。中央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为此编发简报,向全国推广了张宗淮的模式和事迹。2011年,是建党90周年。当年春,报社发现年逾7旬的枝江市高级农艺师李文英退休21年,每年深入田间地头免费为乡亲传技,共帮助农民增收近千万元。在少数党员干部迷失信仰,追求享乐甚至大肆贪腐的当今,李文英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几十年义务助农增收的精神,极其难能可贵。于是,报社以“农民义工”为主题,用10余万字的篇幅,连续报道了李文英的感人事迹。报道推出后,引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200余媒体的跟进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批示中称赞她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决定,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她学习。

由此可见,以大局意识挖掘重大典型,用重大典型服务大局,才能更有力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才能更有效地释放“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效能。

方法之二:回归人性

过去,有的典型人物为何“立不起”,“走不远”,始终成不了群众真正心中的“典型”?为什么老百姓与有的典型人物“隔得远”甚至“不买账”?缘由固然很多,但关键原因之一是报道典型人物的理念和思路出了问题,即对典型人物报道的“神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由于这“三化”作怪,有的把先进人物写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有的把典型人物把写成“一人独大”,有的把典型人物写成“全能冠军”。事实证明,这种传统、僵化的报道思维与方式,不仅不能释放“榜样的力量”,反而会伤害典型人物甚至影响整个社会。

如何消除“三化”问题,三峡日报决策者和报道者认为,让典型人物报道回归人性,是一个重要路径。典型人物虽然有“典型”的境界和事迹,但他首先是人。 既然是人,就有人的本性,他们向真向善向美,也有喜有苦有乐。因此,用平民的视角报道典型人物,让典型人物回归人性,采访者为此进行了多方探索。

首先,注意在民间发现和挖掘平民典型。

报社近年来报道的十个典型人物中有党员,有干部,有农民,有教师,有战士,有业主,均为“草根英雄”。这些生长于平民之中的典型人物,身上“带露水”,事迹“接地气”,与人民群众有天然的接近性和亲近感。

第二,注意处理典型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典型人物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在报道这些“草根英雄”时,采编者改变过去运用“绿叶衬托红叶”的习惯思维,而是用平民视角颂扬、解读典型人物。五峰县人大副主任罗官章退休之后,回到海拔1700多米的牛庄,坚守19年,引导农民转观念、调结构、闯市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累计增收5.1亿元。

在报道罗官章先进事迹时,采编者特别注意处理三种关系:

一是他与当地党组织的关系。报道中既着力讴歌了他坚守深山、助农增收的感人事迹,也赞扬了牛庄乡党委乡政府在扶贫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积极转化他的建议和意见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二是他与农民的关系。报道中没有用深山农民的“落后”来凸显他的“先进”,而是写出了他与农民甘苦与共、脱贫致富的精神状态。报道中还特别写道,他一心帮助农民挖穷根,深深感动了农民。他和妻子生了病,乡亲们有的提着腊肉白菜登门慰问,有的扛着锄头帮助他家农田除草施肥。透过这些细节,让受众重新感受到了党员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是他与亲人的关系。他有儿有女,有婿有媳。对于他长期离城回家扶贫,亲人中有鼎力支持,也有不解。报道侧重反映了他遇到坎坷得到儿女帮衬、共渡难关的情形,没有把他写成单打独斗的“孤家寡人”。

第三,注意用平民语言报道典型人物。

当年焦裕禄的报道之所以产生强大感染力和影响力,除了他的事迹感人之外,其鲜活的语言也是功不可没。三峡日报采编者在报道典型人物时,也非常注重挖掘和运用典型人物原汁原味的特色语言。在罗官章的报道中,有不少就是经常挂在他口头上的话:“那些年,我们解决了乡亲们的‘粮袋子,没有解决乡亲们的‘钱袋子。老百姓吃饱了,荷包是瘪的”;“不让乡亲们荷包里有钱,我死了也闭不上眼”; “干部都怕吃亏,群众哪有劲搞?”;“我最看重的是实干家,最看不起的是日白佬”。他的这些讲话原本就来自群众,通俗朴实,生动形象,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把典型当作普通人写,让典型人物回归人性,典型人物就有了亲和力和生命力,典型报道也就有了感染力和影响力。

方法之三:工匠精神

重大典型人物报道线索和素材,是媒体最稀缺最珍贵的资源。对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报道线索,绝不能“轻易放行”,绝不能“粗放经营”,而是要举全报之力,尊重新闻规律,发挥工匠精神,精心谋划,精细采编,其目的就是把典型人物报道攻创成新闻精品。这是三峡日报从决策者到采编者在多年实践中形成的共识。

用工匠精神攻创新闻精品,不能靠“嘴上喊”,也不能闹“花架子”,而是要把工匠精神贯穿采编全流程,环环把关。为此,报社实施了系列对策。

首先是大员上阵。凡是发现重大人物报道线索,社长总编辑都在第一时间过问、第一时间谋划、第一时间“定调”。在典型人物采编中遇到难题时,社长总编辑都会及时与采编者共同磋商,研究对策,以确保整个人物报道的路径清晰,目标明确,运行畅通。

其次是项目负责。对每个典型人物报道,报社实行项目负责,由总编辑或者编委牵头,统领三至五人的精干报道组,全程参与,精心策划,精细采编,准确把握报道“时度效”,确保稿件出精品。

其三是奖惩分明。报社近几年对精品奖励不再“撤胡椒面”,而是调整、提高奖励标准,对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报道精品给予重奖。同时,对于轻视重要线索和误判新闻价值而造成重大典型报道失误者,要查清原因,追究责任。

这三个“硬杠杠”,激发了决策者和采编者精益求精攻创新闻精品的责任和激情,让工匠精神能在采编流程中“一竿子插到底”。在报道张宗淮时,采编者从采访到写作,从标题到结构,处处“精耕细作”,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是报社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层次奖。民警胡钦春壮烈牺牲后,十几家媒体同步报道。面对激烈竞争,三峡日报大员上阵,精兵协同,数易其稿,让报道别具一格,最终获得唯一的湖北新闻奖。报社近八年采编的十个典型人物,全部获得省以上奖励,其中李文英、张先峰、李红艳等四个典型人物报道获得湖北新闻奖一等奖。

方法之四:全媒传播

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传播,是三峡日报近年来推进典型人物报道的显著特色。在谋划典型报道时,报社不分“亲疏厚薄“,让纸媒与新媒“平起平坐”,共同磋商,全程参与,相互配合。在报道过程中,尊重传播规律,以媒体传播速度快慢确定发稿顺序。

送别“英雄民警胡钦春”时,三峡日报官方微博进行现场同步“微直播”,吸引60余万网友参与转评。三峡宜昌网、三峡手机报等及时跟进转发。当晚,三峡日报官方微信梳理现场见闻、网上反应,实施综合报道。次日,三峡日报以文配图,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对于受众普遍关注的典型人物,报社在在“两微一端”和网站开设专题,滚动传播。

罗官章报道推出时,在三峡日报“两微一端”和网站同时开设“退休县官扶贫记”专题,六个月之内,海内外点赞转评突破量1000万,刷新报社典型报道网上阅评纪录。在选择典型报道样式上,报社综合运用“十八般武艺”,让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和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漫、图表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种“多兵种”的多点布局、相互交叉、深度融合的“立体战”,形成了典型人物报道强势引导舆论的“交响曲”和“大合唱”,最大限度地覆盖了各个层面的受众群。

互联网时代的全媒传播,让过去仅能在本土传播的典型人物有平台走到神州大地,甚至“漂洋过海”走向世界。三峡日报率先报道张宗淮四年捐款七百万帮助家乡修复水毁农田、沟渠等设施的事迹后,不仅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央媒和全国20余省市媒体纷纷跟进报道,美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台湾等外国和海外媒体也进行了报道,拓展了“中国故事”的传播疆域和传播效应。

全媒传播的及时互动,还形成了灵敏的“反馈机制”。 社会各界对典型人物报道有什么反应、评论和建议,报道者几乎可同步了解掌握,并迅速调整、改进和完善报道,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导向。报道李国楚“索居深山十年,偿还公债八万”的稿件中,披露了一些人利用各种方式甚至在大年除夕上门催债逼债的情形。有人看了报道,在网上“骂娘”,指责当地人情冷漠。

报社闻讯,再派记者赶赴兴山县水月寺镇野猪池村采访。在深入挖掘中,记者了解到,李国楚在靠养猪、种香菇、栽天麻还债的十年中,得到当地党员群众的关心和支持,有的给他出主意,有的帮他学技术,有的为他赊菌种,有的替他筹资金,等等。记者及时补写和报道这些曾经疏忽和遗漏的“暖新闻”,温暖了受众。有人在网上盛赞,有李国楚这样的共产党人,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报道“民警胡钦春与歹徒搏斗身中七刀壮烈牺牲”后,也有人质疑警察的专业素养。报社及时采访报道有关刑侦专家和目击者,对胡钦春与歹徒搏击的惨烈情形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时间节点进行了精细梳理和事件复原,消除了受众疑虑,把握了舆论导向。

猜你喜欢
四法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
优选雏鸡四法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体育课引“趣”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