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侨乡 入心入行——访江门海事局副局长李世斌

2016-12-08 05:36王锐丽
珠江水运 2016年21期
关键词:侨乡江门海事局

文|本刊记者 王锐丽

根植侨乡 入心入行——访江门海事局副局长李世斌

文|本刊记者王锐丽

通常,一个行业在经历了悠久漫长的酝酿期后,会迎来突发式增长期。在这一时期,充满了原始的激情和混乱,野蛮与生长共存,往往会出现若干匹傲视天下的“黑马”。它们颠覆一切,超乎想象地生长,是行业的标杆、领军。江门海事,就是交通文化领域的一批黑马。

李世斌(左一)向广东海事局领导及同事介绍品牌logo设计理念。

在广东海事系统,文化品牌很多,从“海盾文化”到“军营文化”,从“桥堡文化”到“顺帆文化”,再到“劲弩文化”、“海眸文化”、“争先文化”,无一不是精品。2014年,广东海事甚至评选出十大文化品牌,但其中并无江门海事的影子。

时至今日,江门海事的“侨海睦舟”文化横空出世,却毫无违和感,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本刊记者专访了江门海事局副局长李世斌。

“文化建设,不是要做得好看,贴在墙上,而是要让大家在内心足够认同,在行为上有所表现。” ——李世斌

《珠江水运》杂志:您以前是做海事宣传工作的,现在又主攻文化建设。在您看来,宣传工作和文化建设有着怎样的同与不同?

江门海事局李世斌(以下简称“李”):2000年广东海事局成立,我就一直在宣传部门工作,2013年组织安排到江门海事局工作。由于班子的厚爱,局长和政委的信任和支持,文化建设一直让我负责。对我局的文化建设比较熟悉,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我认为宣传工作和文化建设,一般宽泛的理解下,它们是可以互相包括的,可以说宣传工作是文化建设之一,反过来也可以说文化建设属于宣传工作,可见它们之间有交集,但并不等同。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属于精神文化层面,都对日常工作有一定的总结提炼,都希望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宣传工作是由外而内的,对读者来说信息是陌生的、新鲜的;文化建设则是由内而外的,对职工来说信息是熟悉的、亲切的,文化最终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之中。

《珠江水运》杂志:您觉得文化建设的初衷是什么?江门的海事文化建设到现在这个阶段,是否一直朝着您希望的方向在走?

李:江门海事局文化建设是有基础的。2010年,我们依靠收藏的大约100种船舶设备,建成了全国海事系统首家“航海文化室”,广受好评,但近年来对比兄弟单位发展稍有滞后。

关于文化建设,我曾经也有过困惑,文化建设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为此,2014年我专门做了研究,写了一篇名为《江门海事文化建设策略研究》的论文,我认为,文化不但要入脑、入心,最终还要“入行”,即通过行为文化体现出来,让理念变成行为,让全体员工践行、体验自己的组织文化,形成行为规范,并长期坚持,慢慢形成习惯,这才说明文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功。我们借鉴组织文化的概念和框架,做好海事文化的顶层设计,“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使江门海事的文化建设形成统一和特色相结合的体系。组织文化建设的基本流程和步骤主要有:建立健全机构、文化诊断、理念设计、行为规范设计、形象系统设计、文化推广。总体来看,江门海事文化建设是按照这个方向在走的。我们成立了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江门海事局文化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走访了很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提炼了文化品牌名称和核心价值体系,正在进行的文化系列手册制作以及“江门海事历史文化”课题研究,正在进入文化推广阶段,都是按当初的顶层设计在进行。

“江门海事的文化建设最难的就是核心价值的提炼,那段时间里,我们几乎‘走火入魔’,最终形成了三个版本,从全员微信参与到班子会,择其一而定了下来。” ——李世斌

《珠江水运》杂志:在您看来,搞文化建设,最难的是什么?在你们局全面开启文化建设这几年里,您经历过哪些难忘的事?您认为做文化是否有价值,这种价值与付出是否成正比?

李:最难的应该算是文化品牌名称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提炼,以及文化品牌标识(logo)的设计了。因为它们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统领,没有这个“纲”,其他想法再多,整个“网”也串不起来。

拿文化品牌名称来说,就像给孩子起名一样,名字寄寓了父母的一种期待,品牌名称也包含着整个局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以后的一系列工作,都要围绕着它展开。当时我们专门深入的研究了品牌设计理论,参考了很多其他单位文化品牌和商业品牌的名称、标识和宣传语。有时专门去想可能一无所得,无心之时灵感反而会突然闪现,所以一有想法,我们就用小纸条或手机随时记录下来。

我们经历了一年多时间,前前后后提出过“侨乡靖海”、“侨海扬帆”、“邑帆风顺”、“邑海”、“侨航”、“江和”等等几十个备选方案。文化建设小组成员坐在一起头脑风暴,有时为一个字一个词的含义讨论得热火朝天,有时又绞尽脑汁而难有新的进展。再如品牌logo设计,局里一位有美工设计才华的同志也画过好几稿,广告公司也不断修改,一直很难达到完全契合“侨海睦舟”理念的构想。比如“m”是“侨海睦舟”logo的核心要素,它包含“MSA”、“MEN(门)”、“MU(睦)”等几个概念,是必须重点呈现的,我把这个理念告诉广告公司,但他们设计了好几稿都无法达到效果。我个人没学过美术,最后没办法只好利用最原始的方法,把船头部分复印后剪下来,再拼接贴好,拿给广告公司才设计出来的。回想起来,这个过程很不容易,也很有意思,让人难以忘怀。

至于做文化是否有价值,这是肯定的。我很欣慰的是,我们的文化建设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真正做到广泛参与。我们把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个平台,吸纳了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参加。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名叫“江海文化圈”的微信群,把一些初步的成果放上去大家拍砖,气氛比较轻松愉快,我觉得真的发挥了“文化”应有的作用,就是不能写在纸上、喊在嘴上、挂在墙上,而是确实体现在行动上。前期付出虽然辛苦,但是纲举目张,总算把“纲”举起来了,接下去的工作就比较顺理成章了,所以还是很值得的。

“文化建设不是突击行为,讲的是传承。江门海事文化要有‘大江门’、‘大海事’、‘大格局’的概念。” ——李世斌

《珠江水运》杂志:您能大致聊聊江门海事文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么?

李:从1979年开始,在江门设立江门港务监督,后来又经历了“广东省航政局江门分局”、“广东省江门港务监督局”,2000年改建为江门海事局,频繁的机构变迁使得文化建设一直处于一种非自觉的原始状态。直到2014年底,广东海事局印发了《广东海事局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基本框架(2014-2020)》,当时在政委的委托下,我也认真思考和研究了这个问题,江门海事局才开始了系统的文化建设工作。

这三年来,我们的重点工作主要是:根据交通运输部文化品牌建设有关要求和广东海事局顶层设计框架精神,印发《江门海事局文化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确定文化品牌名称和核心价值体系,设计品牌logo,建成机关文化走廊和两个海事处文化走廊,建成一个海事处文化展厅,重点培育“侨海睦舟”文化品牌、“基层党建服务中心工作”标准规范建设、“侨海安畅”安全品牌、“侨乡幸福渡”党建品牌、“幸福船员 畅行江海”船员服务品牌、财务预算管理品牌等6大品牌。

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主要有两项,一项是与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江门海事历史文化”课题研究,这项工作一开始想我们局独自完成,但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资料搜集和开展研究的难度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也算机缘吧,一次我们到档案局参观学习“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通过档案局跟展览的制作单位即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取得了联系,最后决定与他们合作开展“江门海事历史文化”课题研究。这个课题视野比较开阔,是从“大江门”、“大海事”的角度切入,系统梳理侨乡文化、水文化、“海丝”文化的关系,对江门海事史乃至广东海事史都具有重大意义。下一步江门局文化展厅也将依托该课题的成果进行筹建。目前第二项重点工作是制作“侨海睦舟”文化系列丛书,丛书包括准备公开出版的“江门海事历史文化”,以及“侨海睦舟”文化手册、画册、微信精选集、文化感悟、新闻报道等。

“文化建设,最忌跑偏,如果做成一阵风,就没意思了。它理应服务于组织发展,重点在于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在整个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为期5次的文化诊断,力争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 ——李世斌

《珠江水运》杂志:您可以聊聊“侨海睦舟”的来历么?是广告公司的策划,还是你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着怎样的经历?

李:“侨海睦舟”完全属于我们江门海事人的“自主”品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提炼文化品牌名称的过程中,我们最早确定了“侨”和“海”这两个字,因为这是两个关键词,“侨”是底色,代表五邑侨乡,“海”是本色,代表海事部门以及我们的职责使命。我们先后提出过“侨海扬帆”、“侨海靖潮”、“侨海安澜”等备选名称。“扬帆”跟其他兄弟单位的文化品牌名称有重名,很快就被否决了。“靖潮”和“安澜”来源于江门潮连岛的三座门——靖潮门、安澜门、定波门,算是与本地文化找到了结合点,但要么食古不化,要么与人雷同,经过讨论感觉不够理想也被否决了。

“睦舟”的创意灵感来源于“舟牧”,“舟牧”是古代主管船只的官员,也是我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海事官员。《礼记》载:“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东汉郑玄注:“舟牧,主舟之官也。”“牧”,有“治理”、“古代治民之官”、“放养牲口”之意,“牧舟”就是“管理船舶”的意思。而“睦舟”则减少了“治理、官员”的官本位含义,多了服务、和睦的寓意,更加契合海事部门的职责。“睦舟”恰巧与新会睦洲同音,那里还有我们的一个睦洲办事处。睦洲镇由11个大小岛屿组成,因为当地几个大姓有一段从纷争到和谐的历史,所以称为“睦洲”。“和睦”谐音“河睦”嘛,我们觉得这个理念非常契合海事的职责。“睦”作为一抹亮色,调和“侨”的底色、“海”的本色和“舟”的特色,实现“侨”“海”“舟”之间的和睦关系。

《珠江水运》杂志:您觉得江门海事文化建设与广东海事局其他基层单位的文化有什么不同?您希望你们局的文化达到怎样的状态才是您希望的模样?

李:“文明趋同,文化求异”,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如火如荼的文化建设浪潮中,如何尽量减少同质化,也是我们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广东局的顶层设计框架,十分系统全面,构建的是“文化大厦”。江门局作为分支机构,不能追求“大而全”,而要量身定做,打造辨识度极强的“文化之舟”。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立足本土文化的丰厚资源,具体来说,“海”和“舟”其他海事部门也有,而我们通过“侨”,展现五邑侨乡文化特色,在文化建设中融入侨乡、碉楼、本地名人、海上丝绸之路等本土文化元素,让人一看到我们的文化品牌,就知道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二是要紧紧围绕“睦”的核心理念,深挖其内涵,扩大其外延,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开展文化建设。

至于我们希望达到的文化建设状态,还是上面说的,文化不能是凭空产生的,必须是对长期积淀的已有文化的提炼,以及对长远期望的追求,一定要干部职工真正认同,形成行为习惯,自觉践行文化理念。就是说,一定要形成文化“基因”,比方说春节,全国人民挤破头也要回家过年,就是一种深深融入中国人血液的文化传统,是一种“文化无意识”,是无意识的自觉体现,这才是文化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侨乡江门海事局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新一代卫星AIS验证载荷”成功发射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公布第二批可在线办理的电子证照清单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中方将在渤海执行军事任务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江门之心”——东甲立交方案设计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明溪是怎么打好侨乡牌的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走近江门福彩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