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016-12-09 11:13高正礼
桂海论丛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国化世纪马克思主义

高正礼

摘要:“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实现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中国道路实践经验之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之强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机制之高效等为其提供了可能性。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精髓、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本真等指向性原则。

关键词: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要性;可能性;指向性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不仅提出了“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命题,而且还对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指向性等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充分展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的自觉,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蕴。

一、“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古今中外没有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可供搬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这同样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面临各种艰难险阻和严峻挑战。伟大的事业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21世纪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呼唤着发展21世纪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始就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确定为指导思想。但是,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因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我们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9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把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逐步改造、建设成为一个基本实现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的社会主义强国。21世纪,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如邓小平所强调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一意义上,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尽管当今世界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但是中外马克思主义者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面对困扰当今国际社会的各种复杂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走出困境、走向光明未来的指路明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根源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能够与各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同各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为其自身的发展开辟新道路,达到新境界。人类历史上众多学派、宗教等之所以昙花一现,自生自灭,没有得到传承和弘扬,除了其自身局限性的根本原因之外,还在于自我封闭、玄而又玄,没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创新。因此,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四,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现实任务。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但是,“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一些西方势力妄图分化、西化我国的图谋从来没有中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并成为主战场。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需求、价值取向等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信仰诉求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受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实用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弱化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现象,甚至少数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以批评和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精神空虚,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气功大师”。因此,只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以此引领当代中国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指导实践、发展理论等必要性,而且还具有主客观的现实可能性。

第一,中国道路实践经验之丰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双向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也是中国经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前者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后者则是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实践经验经过总结和概括,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这一思想之所以能够萌芽、形成、成熟和继续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广阔的检验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创、坚持、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不断总结其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

21世纪,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举堪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史上最宏伟、最壮观的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等方面所经历的挑战、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等,必将成为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思想资源。这既是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等没有经历的,也是形形色色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思想家无法拥有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之强大。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后,以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开始诞生。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该队伍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和各级党校、军校、社会科学院、党政部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仅2004年下半年至2012年夏,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培训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达5千多人,各地培训7万多人;2007年至2012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培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3千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10多年的实施,推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该队伍的壮大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储备了充足的宣传、教育、研究等人才资源。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机制之高效。目前,我国实际上已经初步构建起结构合理、运行高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机制。主要体现在:(1)“马工程”的引领。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马工程”调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骨干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教材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等工作,不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2)科研项目的牵引。我国已经形成从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各省市区社科规划、各司局厅到高校、党校、军校、社科院等单位多层次、多类别的科研项目资助体系,成为引领和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起到牵引作用。例如,习近平2012年底提出“中国梦”理念后,2013年、2014年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都设立了“中国梦”研究的选题;习近平2014年底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后,2015年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设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的选题。其他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立项也是如此。(3)主流媒体的引导。每当一个新命题、新理念、新举措等提出后,《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网、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会就此访谈一些专家、登载一些研究文稿,引导学者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各级各类学会、研讨会等也都会围绕该命题、理念和举措组织专题研讨,从而推进理论创新。

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期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日臻完备等也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伟大壮举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创造了难逢的历史契机。

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向性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除了坚持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人民主体地位、社会公平正义、党的领导等八个基本要求,还应紧扣“马克思主义”“中国”“21世纪”“发展”等关键词,严格遵循以下基本指向: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精髓。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继续运用和发展,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国革命、建设实践的嬗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当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于指导各国实践运动。但是,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与时俱进的品格,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等打着发展、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行篡改马克思主义之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这里的“中国”既是区域的界定,也是基本国情、民族特色、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质的界定。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要体现中国的理论和实践特色,也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征”,展现“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唱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特色。

第三,坚持时代气息。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还要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展现出时代气息。这里的“21世纪”既是时间的界定,也是时代主题、时代潮流、历史发展趋势的界定。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成立90多年来,“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时代特征看,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尚处于上升、发展期,共产主义事业最直接的任务是启发工人觉悟,组织工人阶级政党,发动工人运动。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形成于革命和战争的帝国主义时代,创造性地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道路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年代。21世纪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世纪,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反映、适应和引领这些时代特征。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本真。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丰富和发展,不仅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且从属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严格地说从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尽管中外思想家、政治家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尽一致,但也有一些基本共识,如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是扬弃资本主义的产物,社会主义社会是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美好社会,等等。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共产党领导、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这些社会主义的真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五,坚持发展观点。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如上述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原因之一在于它是开放的理论体系,能够与各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顾名思义,就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否则,必将陷入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的泥潭。习近平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机制等为其创造和奠定了基本条件。推进该事业必须紧扣和遵循马克思主义、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等关键要素和基本原则。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世纪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