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海画事

2016-12-10 22:29马吉庆
读者欣赏 2016年12期
关键词:张大千壁画敦煌

马吉庆

无名巨匠

在遥远的中古时期,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悠久的历史孕育出灿烂的古代文化,诞生了被称为世界的“壁画艺术长城”的敦煌壁画。流传至今的敦煌壁画满壁风动,天衣飞扬,敦煌壁画具有丰富浓艳的色彩、丰满有力的形态、深邃剔透的意境、细密流畅的线条,是中华民族璀璨的艺术瑰宝。

敦煌壁画一开始就不同程度地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是自成体系的中国式佛教艺术。在这方面,古代画师们立下了丰功伟绩。值得称道的,是在继承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来艺术时他们那种宏伟的气魄和抉择精严的态度。

王了望草书轴(局部)

敦煌莫高窟有735个洞窟,其中近500个窟有着巨幅壁画,总面积达45000多平方米,绘画创作时间长逾千年。根据对壁画题记和敦煌文献的研究,只有公元10世纪左右的壁画作者有零星资料,而在4世纪到9世纪的壁画中,找不到任何关于作者的资料,敦煌文献和大量壁画题记中,有关壁画作者的题记和文献记载,总共只有40多条,有名有姓的壁画作者仅有平咄子等12人。根据史学家研究,敦煌画师的来源主要有4种:来自西域的民间画师,这是因为敦煌壁画的早期作品风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画风格非常接近;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获罪流放敦煌时携带的私人画师;高薪聘请的中原绘画高手;来自五代时期官办敦煌画院的画师。敦煌画师们绘成了精美绝伦的壁画,而关于他们的记载又几乎是空白,也许敦煌壁画画工的身份将成为永远无法解开的千年之谜。

了望的“了望”

陇西,不仅因为天下“李氏出陇西”、“李氏故里”而名甲华夏,而且自商末孤竹国太子伯夷、叔齐流隐此地采蕨菜之始,陇西首阳山便以特有的“仙山灵气”滋养孕育了很多将相鸿儒、文士先贤、丹青妙手,仅在艺术领域就有名家无数。如重彩金碧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冠绝画坛,大放光华;书法高手辛秘题名香山,令多少人钦佩,正是这个地方,孕育了一位明末清初无任何冠冕加身而被后世公认的“学者型”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大家—王了望。王了望诞生于陇西是一种福气,它为了望文学和书画艺术上的成就奠定了一个天赐的契机。

明王铎草书摄山诗(局部)

了望的活动年代经历了改朝换代,动荡不安的岁月。明朝灭亡后,曾一度改名“予望”,他在不惑之年易名颇有讽诵玩味色彩。他从小失去双亲,家境贫寒。少年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喜读《国策》和六朝书籍,尤喜弄纸笔。其诗文与书法早年就已声名鹊起,时称“陇西才子”。崇祯六年(1633年),而立之年的王了望在巩昌府任有司之职,当时与巩昌府知府李某交情甚密,常相往来,饮酒唱酬无虚日。据传后来李某事发,王了望涉嫌羁押兰州大狱。巡按魏、许二公慕其才,观察使桂公,尤怜才倾慕。经魏、许、桂三公极力援救,始得释归,从此复改“予望”为“了望”。

吴镇草书自作诗   纸本  168×88cm  款署:黄鹤楼旧作。松岩老人吴镇。 钤『吴镇之印』白文方印、『松崖』白文方印

清初动乱逐渐平息,汉人排满意识减弱,百废俱兴。在文化上,虽然清廷一方面实施高压政策,但另一方面又恢复科举取士制度,崇儒重道,延揽人才。清顺治五年(1648年),年已46岁的王了望被岷州州学以贡生举荐去京师入国子监研修国学,后留国子监任文林郎一职。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了望调任福建泉州同安县知县。这是王了望政治和艺术生涯的转捩点,也是一个难得的机缘。在闽任职期间,他体察民情,兴利除弊,颇有政绩。公务之余,广交名流,切磋书道,一时高手毕至,揣摩交流,获益匪浅。这对王了望遂之成为书法大家无疑有着极大的促进和帮助。后因海上战乱,王了望辞官去位,长期周游于大江南北,浪迹江、浙、湘、闽等地,饱览壮丽河山、古迹名胜。他登山探奇,吟赏美景,宽阔了胸襟。他说:“名山胜水不可不游,名人韵士不可不识,更不可不交。”

清康熙十年(1671年),年已古稀的王了望结束了长达17年的仕旅游历生活,回到故乡陇西。返陇后不久,王了望又因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获罪,受到牵连而被充军边陲。后潜涉天水仙人崖,终入空门。王了望长期隐匿陇右,潜志礼佛释经,来往于寺院之间,参禅礼佛,与僧人为伍,吟诗作赋,临池挥毫自娱,足迹遍及陇西天竺寺、漳县贵清山、岷州二郎山及兰州的古迹名胜。他在75岁时,又赴永靖炳灵寺,撰写了石窟考证和游记。垂暮之年,又游历于成县、徽县、清水、静宁、固原、太原、陇东一带。他每游一地,或作碑记,或作诗赋,或书写匾联,留下了不少珍贵墨迹。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王了望溘逝于流寓不定的异乡,享年83岁,一代巨星陨落。

重臣书法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不论在治国、齐家还是道德文章方面,都有不俗建树。他的书法功力也相当深厚,遗留的书信墨迹、尺牍楹联等作品风格豪迈,被人们视为珍宝。

左宗棠身为武将,兼通文墨,擅书法,崇碑版,篆、隶、行、草兼善,笔力雄健,风格豪迈,楹联作品流传颇多,深受时人喜爱。据说,他从12岁开始,就爱好书法。其书风沉着激迈,文辞通畅,瘦劲的笔致、清峭的结字和疏朗的布局,依稀透露出一种踌躇满志的盛气。近人评价他的书法称:“文襄公行书出清臣(颜真卿)、诚恳(柳公权),北碑亦时凑笔端,故肃然森立、劲中见厚。”

松下高士图   纸本设色  105×41.5cm  张大千  款署:子云将军法家教正。辛巳之四月既望大千张爰写于五凉

左宗棠主政陕甘多年,喜结交名人雅士,今天来讲就是喜欢和文化人一起混迹,经常会题写对联,赏赐后辈,其书法题材多为对联,对联内容则多为励志修身的词句。左宗棠本来是一个文人,然而却是一个为政而活的文人。戎马倥偬间,留下了不少的对联和诗意,忧国忧民之情,读来荡气回肠。

陇地早先留存不少左公书法精品,对于陕甘的传统家庭来讲,拥有其对联,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多数会悬挂于厅堂,以示勉励。而经历破四旧后,左公的书法真品早已不得多见,近30年的市场经济的洪流,使之价格倍增,一幅精品对联动辄百万论,但赝品泛滥成灾,仅有的真品,早已成为各大收藏机构、博物馆、私人藏家的珍藏。改革开放初期,在甘肃农户家,偶尔会碰见左公书法精品的事情,早就成为传奇故事。

大千与敦煌

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在上世纪初的中国画变革风潮中,张大千产生了一个艺术构想:他企图上溯到唐以前的古代艺术,从中汲取养料,那么处于河西腹地的敦煌,无疑是一座蕴藏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宝藏,这使张大千与敦煌之间产生了一段特殊的恩怨是非。抗战爆发,他几经周折开始了敦煌之旅。张大千的艺术影响形成的时期,正是中国战乱频仍的时期。生于四川的张大千在早年许多传奇经历中就显现出强烈的个性,1919年他流寓上海时先后拜曾熙、李瑞清等名流为师,抗战爆发前又混迹北平,频频爆出令画坛名流瞠目的新闻,赢得了“南张北溥”的声誉。

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政治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大后方,张大千的活动重心旋又经重庆迂回到了家乡四川。为了在艺术上打开新的境界,在友人的建议下,张大千产生了对敦煌艺术的向往,他萌发了师法汉唐壁画的构想,后几经周折终于开始了他的敦煌之旅。1941年到1943年间,张大千对敦煌壁画进行了大规模的临摹工程。他率领妻子和儿子,又聘请藏族画师组成了一支绘制工作队,购置了工具和材料,分为两个组开展工作。张大千自己亲自负责人物面部以及手脚等关键部位的临摹绘制,一组负责佛像次要部分的绘制工作,一组负责上色。

经过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张大千率队废寝忘食、风餐露宿,共计临摹壁画276幅。工程花费数额巨大,同时这项工作也为张大千带来了多方面的收益,他的艺术获得了新的升华,也积累了丰富的古画鉴定经验,特别是在兰州、成都、重庆等地举办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在艺术探索之外,张大千还做了许多具有文化史意义的工作:他对现存洞窟进行考察记录,做了编号,写成了长达20万字的《敦煌石室记》,对于一些学术问题进行了初步考证。也是在他与于右任、王子云等人的呼吁下,1943年国民政府行政学院在重庆通过决议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院”。可以说,张大千所做的工作对于敦煌艺术的保护和弘扬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异族入侵时期如此关注民族传统文化,引发了一股爱护、保护传统艺术的潮流,在抗战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张大千的社会影响达到一个高峰。

但关于张大千与敦煌之间的一些负面传言也随之而来,甘肃地方官员和山西某些报纸指责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于是敦煌地方政府不得不对张大千下逐客令,张大千未能完成原计划的临摹工作,抱憾离开敦煌。1949年甘肃省参议会第一届第七次会议对此作出结论:张大千在千佛洞,并无毁坏壁画之事。

1952年,张大千由香港迁往阿根廷,开始了他的游历旅居生活。后来张大千转赴巴西定居,再后来到了美国。移居海外的张大千频繁在日本、法国等国家举办临摹敦煌石窟壁画的展览,他把自己的艺术与敦煌艺术捆绑在一起,走向世界,所到之处,轰动一时。

散落的繁星

地处西北的甘肃,古称陇,虽在隋唐五代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东移,逐渐远离了宋元以后兴起的文人画中心,而显得有些落寞,但甘肃同样遗存了大量优秀的古代书画作品,其中不乏精品,如明代的赵左、张瑞图、王铎、王问,清代的吴历、罗牧、高凤翰、黄慎、刘墉、王文治,近现代的于右任、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吴昌硕等诸多名家的精品佳作。同时,甘肃地方书画界也涌现不少名家,如张澍、唐琏、朱克敏、马虎臣、温虚舟、刘尔炘、范振绪等,展现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陇上书画的艺术魅力。

据传唐琏到70岁,仍旧每天能写蝇头小字近千余。他的书法苍劲有力,体形特异,号“童子体”。他说“学书不贵形貌,筋骨精神尚焉”,很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他论画主张“骨格清奇,笔意生动”。清嘉庆时,国子监祭酒法式善对他画的《诗龛图》大为赞赏,称“眼空黄鹤楼,心荡洞庭水”。

温虚舟,乃唐琏的弟子,专攻山水人物,其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风格在晚清画坛极为突出,面貌鲜明。

陇地另一位回族画家马虎臣,晚年多以泼墨写意清幽的雨景,作雨幕,显温情;大笔着落雪山,露清寒苍茫之意,用笔兼工带写,人物造型传神,尤善写意墨牡丹,一花数叶,疏斜历乱,别具情趣。马虎臣所写七绝,“不官不隐亦优哉,多少名花掌底开。为我子孙留富贵,玉树之下起楼台”,表达了致力艺术创作、不愿流俗于世的愿望。马虎臣的作品深受时人喜爱,还远布陕西一带。

书法名家刘尔炘晚年集中精力,主持修葺扩建五泉山庙宇,用五年半时间,重修了原建于元、明、清的地方名胜古迹。经整修,使五泉山殿宇楼阁层叠,廊坊桥谢参错,布局谨严,并留下了大量的对联、楹联作品,与亭台楼阁相互辉映,至今意趣昂然,成为兰州市著名的游园。

活跃于甘肃的著名书画家范振绪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甘肃早期参加辛亥革命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其作品以水墨为主者数量居多,墨色滋润,极具层次感,苍润之致,传统绘画风格及文人情怀始终贯穿其中。

陇地自古就是汉文化的边陲,处于交通要道,中古时期,甚至一度成为中原的门户,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独有的艺术群落。陇地画家重游历、重学养、重继承,甚至一度扎根在晴耕雨读的乡间,澄怀观道,怀古而观今,其所蕴藏着的历代文人的朴素情怀,在历史洪流中如艺海一贝,永不消逝。

猜你喜欢
张大千壁画敦煌
三观壁画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反美”壁画
作品二
敦煌画师,I服了YOU
敦煌 敦煌
“飞蛾”修复壁画忙
我的最牛老爸
敦煌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