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思品评析类试题有“法”可依

2016-12-10 10:13邱世才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评析小题智力

邱世才

评析类试题是指依据一定的背景材料或时政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并发表自己看法的试题。此类试题重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评析类试题在命题的设问中,多采用“对……进行简要评析”或“你对……是怎样的态度”等设问形式。这类设问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中考试题回顾】

例.(2016·江西)为了解同学们的法律意识,某校九年级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下是一位同学答卷中的部分内容。

法律意识调查表

1.遇到比正版便宜的盗版书籍时,你会(B)

A.购买盗版书籍 B.购买正版书籍

2.遭到校园暴力时,你会(A)

A.告诉老师或报警 B.以暴制暴 C.忍气吞声

3.在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不良行为中,你的情况是(C)

A.有过一般性的不良行为 B.有过严重不良行为

C.没有不良行为

请你运用法律知识,对该同学调查表中的选择逐一进行分析。

剖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每小题涉及的知识和判断该同学的选择是否正确、恰当,然后再阐述理由。第1小题从“正版书籍”等关键词可判断与“智力成果权或知识产权”的知识有关,查找有关于智力成果权的知识,或者熟记有关知识并结合课本作答即可;第2小题从“校园暴力”等关键词可知与“权利与义务”的知识有关,考查了如何用正当的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3小题涉及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判定,解答的角度是预防违法犯罪应怎样做。

参考答案:

(1)该同学能自觉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权。

(2)该同学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能用正当的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该同学能够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解题策略】

解答评析类题目,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辨”字为先,判断正误。

解答评析类试题首先要对题目要求评析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或不正确(错误)、合法或不合法(违法),然后才能做好后面的分析。如上面例题的第1小题,我们只有判断出这位同学选择的行为是正确的,才能正确分析他做出正确选择的依据:公民的智力成果权受法律保护;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对他人智力成果的保护,尊重他人的脑力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权的事情。

二、“审”清题意,寻找方向。

审清题意,找出材料的中心是正确答题的前提与基础。在解答评析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注意关键词句,审清题意,理解和把握材料中人物的言行。如例题是要求对调查表中某同学的选择逐一进行分析。由于此同学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我们只要答出他做出正确选择依据的相关知识即可。如第2小题,他选择“告诉老师或报警”是正确的。因为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以暴制暴”,采用非法报复,会导致新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忍气吞声”会助长违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寻求帮助、保护或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析”字有理,摆明观点。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把握了答题的方向,然后就应该回归教材,找出相关的知识点,理清答题思路。根据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回归教材,寻找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再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在回归教材、提炼观点时,要结合题目所给出的分值,分层次答题,这样能使答案简明扼要,逻辑清楚。在辨析过程中,要强调正确的观点或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语言要高度精炼概括,能做到自圆其说。

总之,按照“一辨”、“二审”、“三析”的思路,可将评析类试题做得更加得心应手。广大考生可结合具体题目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巩固训练】

1.不知何时,毕业被悄悄赋予越来越多的“仪式”。毕业旅行、毕业聚餐、拍不同着装的毕业照……活动越来越丰富,毕业账单也越来越大。据调查显示,有68%的大学生在毕业季花费超过4000元,甚至有2%的人毕业消费超过1万元,仅有10%的大学生毕业消费在2000元以内。

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下面两种观点代表不同的声音。

观点一:同学情谊是无价的,况且很多人的大学毕业就有一次,奢侈也仅为一次,毕业消费理所当然,奢华的毕业消费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观点二:大学生仍是消费者。奢华的毕业消费不应该成为毕业“仪式”。

你赞同哪方观点,你对“毕业消费”是持怎样的态度?

2.诚信是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社会上出现了失信毁约、制假贩假、坑蒙拐骗、欺上瞒下等诚信缺失现象,少数国人甚至把一些丑陋行为带到境外,致使我国几千年礼仪之邦的文明美誉遭到质疑和嘲讽。“国之威,民之信”,化解诚信危机,重塑诚信风尚,已经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责任和愿望。

针对材料中的现象,有人认为只需依法打击“失信”行为便可重塑诚信风尚。请你评析这一观点。

3.网络丰富了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但也带来了一些困扰与问题。一些网友就此展开了讨论,现请你跟帖发言,参与其中。

网友“薇薇” 我国法律法规对网络发言有很多规定,如:不能泄露国家秘密、散布谣言以及违法信息等。这不是限制了我们自由发言的权利吗?

网友“星星” 你有权在网上发言,想说什么他人无权干涉,因为我们未成年人享有特权。

我要发言:

请你运用法律的有关知识,对网友“星星”的观点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

1.我比较赞同观点二。理由是:①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奢华的毕业消费容易让人形成攀比心理与虚荣心,对个人的发展必将产生不良影响。

2.①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人们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②重塑诚信风尚,不仅要依靠法律打击“失信”行为、保障人民的利益,而且还需要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净化社会风气。③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要重塑诚信风尚,应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④题中观点只强调“法”的强制性作用,忽视了“德”的感召力量,因此是片面的。

3.公民有权在网上发言,因为我国公民依法享有言论自由权。但认为“想说什么他人无权干涉”是不正确的,因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时,也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等义务;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认为“我们未成年人享有特权”也是不正确的,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猜你喜欢
评析小题智力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种解法评析
欢乐智力谷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