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明学术 发扬国学

2016-12-10 08:30刘冉冉
新闻世界 2016年9期

刘冉冉

【摘 要】《东北大学周刊》创刊于1926年10月,1931年出版至110号终刊。作为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综合性高等学府东北大学的校刊,该刊文理合一,接受稿件多样,除学术稿件,不乏文艺作品,且内容涉及领域广,颇受读者欢迎。

【关键词】东北大学周刊;创办宗旨;栏目内容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近代辽宁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5AXW001。

东北大学是奉系统治东北时期成立,时任奉天教育厅长的谢荫昌向张作霖建议说东西洋各国之所以号称文明,主要在于学术发达,那么若要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张作霖接受建议。1923年东北大学成立。作为东北地区的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东北大学设立了文、理、法等各类学科,与之相对应的各种研究社、科学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校内学术氛围较为浓厚,《东北大学周刊》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刊。

一、创办宗旨

《东北大学周刊》创刊于1926年10月10日,是东北大学的校刊,刊物为16开本。1931年出版到110号,并于同年将《东北大学周刊》改名为《东北大学校刊》,1931年4月19日《东北大学校刊》出版第一号,章士钊为新刊题写了刊名。

《东北大学周刊》的创办宗旨是成为“东北大学全体的发表言论、学术、交换意见的机关”,从中可见刊物将发表言论、学术交流放在了第一位,时任奉天省代省长的王永江校长在校刊的发刊词中阐述创办《东北大学周刊》的目的是“明学术以扬国华”,除自由言论之外,《东北大学周刊》十分注重文章的学术性。

王永江校长还提出该刊所倡导的文风是:“以论砰评言,宜说理而不宜丰华;学术宜研讨而不宜抄袭;文艺则英才焕发,端在笔上生花;杂俎则琐屑纷来,专重疏情怡趣;至校闻虽不能与月刊争先,但亦须据实陈述”。从所倡导的文风看,《东北大学周刊》虽以学术性为主,但还兼顾有文艺作品和校园新闻杂谈,可以说它融合了新闻和学术,兼具学报的性质。

张学良主政东北时,其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而在1928年8月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将东北大学打造成了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著名学府。章士钊、罗文干、梁漱溟、梁思成、林徽因等都曾前来任教,学者名流云集。学校内宽松的学术环境,不同的学者、流派可以充分表述观点,学术研究气氛活跃。尤其在1929年,张学良前来东北大学视察周刊编辑部,为周刊题词:“奋起直追”,充分表达了培养人才,推动发展的愿望。而这一背景之下,此时作为东北大学校刊的《东北大学周刊》,刊物的栏目可谓百花齐放,各种学术观点逐一呈现,刊物也有了快速发展。

二、内容解读

《东北大学周刊》编辑部由校方所聘职员组成,印刷者早期为东北大学工厂印刷所,后改为沈阳北陵新华印书局。周刊为16开本,每期约20—30页,每周水曜日(星期三)刊行一期,内容除校闻外,主要刊载教师们的学术著述。

1927年,在刘尚清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时,《东北大学周刊》编辑部进行了改组,改组后的编辑部成员完全由学生中选出。而周刊编辑部之所以改组,在第52号周刊上,以题为“本刊改组后敬告同学”,阐述了该刊的改组原因:“改组之动机——纯粹发动于学生方面。盖同学欲求精神之发展,且欲构成寄托此发展精神之晶体,故对于从前周刊编辑操之于学校方面之办法,以为不贴切自动之原则,且为不贯彻文化之发展,总觉此跃跃欲试之精神,未得畅快淋漓、充分挥阐,每欲有以伸舒而光大之。此思脱蜷曲之衡动,实为人生进化之工具,油然而生,吾同学等弗知遏止者也……”

改组后的《东北大学周刊》内容逐渐丰富,刊物页数增加至五六十页,后期甚至达到九十页。该刊物有论评、学术、文艺、杂俎、校闻等固定栏目,间或有附录、别录等不固定栏目出现,广告在该刊物中所占比重极少。

“论评”每期有一篇文章,该栏目被称为“各校刊物之翘楚”,内容多和当时的时事政治有关,如第101期的论评文章《美国议员之倡言干涉中国论》,文章提到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每有变故发生”,外国列强就对我国内事务横加干涉,近来国内战事频发,某美国议员“主张派兵二十万来协助平乱,经费约需美金五万万之谱”,作者认为这是自有国外干涉我国内政之事以来,最为“大胆狂妄”的言论。而后举例墨西哥总统在未到任之时被对党暗杀引发两党内战,美国借此为其提供军火一事,阐述美国“协助我国,以平乱党”目的不纯,并由此分析美国实行干涉“无实行之可能也”,虽如此,但在文章最末依旧提出了建议,要中国“必需速救”,同时反对外人的肆意干涉。

除政事文章,还涉及到在当时状态下,青年学生应该担负起责任的问题。如102期的《今後我校同学应有精神上的建设》,提倡学生应有团体精神,培养个人创造、奋斗、无畏的精神,同时还要强身健体,养成良好习惯。这也是当时形势的一个真实写照。

“学术”栏目涉及的范围较广,刊登的文章文理兼备,且有一些学术文章采用连载的形式刊登,栏目文章每次约有七至八篇。如104期“学术”栏目登载的文章标题:《家庭之改造》、《日本军阀论》、《三民主义的政治哲学观》、《波兰之商业银行》、《管子之教育观》、《从人口问题谈到经济制度》、《我对於文学革命的商榷》、《行列式及组概论》。内容既有经济政治观,又有文学教育论,各家学术观点纷纷上场,而除校内教师学生发表自身的学术观点外,国外的学术文章在该栏目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中《行列式及组概论》一文就为黄新铎翻译自外国人W.F.Shefpard的数学理论著作。前华北大学校长,后在东北大学执教的吴贯因常在该栏目发表文章,这一期中的《家庭之改造》就为其所写。

此外,作为辽宁学者早期研究政治学的代表作,陈鼎忠所写《治法》专著,也曾在《东北大学周刊》上连续刊登。该书有国体、国制、宪法、总统、内阁、考试、议会、学制、民政、军制、国计、法院、法律、实业、交通、民生、礼制、文明、文化等30篇,作者论述了中国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的必然性,认为中国应该统一,并打比方说“中国之合如一人然,四肢五官,隶于一身,合之则生,拆之则死”。

“文艺”栏目刊登的文章在刊物总体中所占比重最大。该栏目刊登的文章内容有抒发个人情感的短文,有各色咏唱名人、风景短文和诗歌,形式各异,内容清新隽永。“杂俎”既有谚语、谜语,又有小说、散文,体裁多样,内容趣味十足。该栏目刊登的一些新小说,多为年轻作家所写,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之后文坛的一种新气象。

“校闻”主要报道学校内最新发生的事,内容从学生到各学院,如103期的“校闻”有:《女同学弱了一个》、《教育学院参观归来》、《农学院收货颇佳》、《齐校医别有所就 张大夫继任厥职》、《校诞日将有乐趣 新剧团大举庆祝》、《破天荒 我校师生所组织之律师事务所成立矣》……可以说“校闻”板块刊登的校园新闻同学生生活学习有关,内容范围广,有的报道还涵盖了时间、地点、事件等新闻因素,具有一定的新闻性。

此外,周刊还刊登图书馆新到的书籍目录及供读者讨论的书信函等,一般这类文章会放在“附录”或“别录”栏目内。

而在这些栏目文章的内容中,编辑还会在适当位置在方框内将一篇短文分为几部分刊登,供读者消遣并陶冶身心,如104期方框内的短文之一:“恭己以取人之敬我,自检以杜人之议我,自反以杜人之罪我,容忍以受人之欺我,勤俭以补人之侵我,量力以济人之求我,尽心人之任我。恩宜终身永佩,怨宜过念即忘,君子记恩不记仇以便”。

结语

作为辽宁民国早期校刊,《东北大学周刊》内容丰富,兼顾学术文章和文艺作品,供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极具特色。

尤其在东北易帜之后,东北地区当时在思想文化上,各种思潮泛滥。《东北大学周刊》上既有支持三民主义的文章,又有宣传进步思想的文章,同时还出现了无政府主义的评论作品,可以说是记录并见证了当时这一学术思想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宇红.中国大学学报发展简史[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1.

[2]姜长喜、谌纪平主编.辽宁老期刊图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25.

[3]陈彤旭.二十世纪青年报刊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82.

(作者:渤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