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基层党建社会化运行机制

2016-12-12 19:43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街道党工委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6年12期
关键词:居民区书记党组织

[摘 要]

研究探索党建工作社会化的路径方法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的重要课题。马凤英党建志愿者工作室的创立发展,紧扣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这个主题,在基层党建力量培育、方法创新、专业提升等方面做了探索与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研究和推广。

基层党建;社会化;工作室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2-0044-03

如果说街镇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那么居民区就是“最后一米”。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的执行力,是我们党在基层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是党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支撑。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街道党工委着眼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队伍,不断提升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的执行力,于2015年成立了以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马凤英命名的工作平台——马凤英党建志愿者工作室(以下简称“马凤英工作室”)。一年多来,马凤英工作室运作的项目日益拓展,作用日趋明显。

(一)以个人名字命名工作室,彰显领军人物的价值。马凤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企业担任厂长、经理、工会主席、党支部书记等职,2008年担任花木街道培花一居党总支书记,是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典型代表。工作室以马凤英个人命名,可以彰显领军人物的三方面价值:一是个人魅力。人的名字有血有肉,无冷冰冰的感觉;和马凤英接触,居民都说有一种邻家大姐的感觉;来到“马凤英工作室”就像是到朋友家坐坐。以她的名字命名,同行心服口服,党员群众欢迎,有利于工作室打开工作局面。二是责任动力。以个人的名字命名工作室,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责任。个人名字亮出来了,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更好的监督和鞭策作用,不仅对于个人,而且在于整个团队。三是品牌活力。马凤英在业内具有很高的个人威望,是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的一个标杆、一个品牌;以马凤英个人命名的工作室,首先是借助个人的品牌,而后是放大和做亮这个品牌。

(二)完善工作室的组织架构,体现团队合作的力量。作为一个民办非营利性组织,马凤英工作室着眼于运行的规范性、有效性,立足于发挥领军人物引领下的团队作用,从一开始就建构了具有社会化特征、遵循社会组织运行规律的组织架构。在管理层,设立理事会为领导决策机构,设理事长1名,由马凤英担任;理事若干人,分别由党建专家、党务干部、社会组织专业人士组成;设立监事会,由街道党建办、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及第三方评估机构派人参加。在事务层,组成由马凤英领衔的工作团队,包括2名长期从事基层党建工作、具有丰富组织培训经验的老同志,作为日常运行团队成员,N名具有丰富党建经验的一线老书记,担任带教老师。

(三)聚焦工作室的主要任务,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工作室从成立之初,就明确其职能定位是协助街道打造一支高素质、敢担当、能战斗、有作为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这就意味着,提高基层书记队伍的执行力,让他们不仅想做、而且会做,成为了工作室的主要任务。对此,工作室全面研究分析了新形势下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的任务与要求,提出了迫切需要提高的“五种能力”:“组织领导能力”, 即带班子、抓队伍、强计划、聚力量、谋工作等能力;“党务工作能力”,即开展“三会一课”、党员发展、党建创新(社区共治、在职党员、青年工作等)等能力;“宣传发动能力”,即开展居民自治、组织各类活动等群众工作的能力;“破解难题能力”,即应对突发事件、重大矛盾、安全稳定问题等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即领导(指导、监督)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单位、群众团队等组织的能力。围绕“五种能力”,马凤英亲自挂帅、亲自担当,以联洋五居委、培花一居委2个实训基地为支撑,与她的团队一起,结对带教新任年轻书记,开展“面对面、点对点、手把手”的带教活动,形成了领军人物与团队成员、带教老师与新任书记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

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关键在于运行机制的创新。作为“居村党组织书记工作室”建设的一种率先尝试,作为基层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一种大胆探索,马凤英工作室着力在带教模式拓展、带教方法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一)着力突显标准化的运行特点。着眼于提高带教工作的有效性,马凤英工作室从“三化”入手,着力打造标准、规范的运行机制。一是坚持个性化,做到量身定制。就是从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配备合适的“老师”,选择有针对性的带教安排。比如,针对湖庭居民区书记缺乏高档住宅区党建工作经验的现状,工作室安排了联洋五居书记进行带教,有利于双方知识经验的同质性和可复制性。二是坚持制度化,做到周密严格。工作室明文规定了各类职责、工作制度,比如,带教老师帮助新任职书记解决1-2个突出重大历史遗留矛盾,新任职书记提出1-2项工作创新等,有利于各司其职、有序运行。三是坚持流程化,做到及时备案。工作室着眼于带教过程的质量控制,设置了三个表格,包括《跨社区(居委)实地实务带教情况表》、《实务(实地)带教工作流程表》、《师徒带教工作纪实(双周志)表》,全过程记录带教情况,为考核、总结和评估奠定基础。

(二)着力探索多样化的带教方法。马凤英工作室立足社区工作的需要,针对居民区书记的岗位特点和工作要求,坚持理念与方法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嫁接,探索形成了“带教六法”。“体会畅谈法”是运用最广泛的方法,所有带教的书记都会将当好书记的“法宝”、“心得”传授给“学生”;“现场观摩法”的阵地是2个实训基地,实际上就是现场教学;“鼓励认可法”就是通过肯定、表扬、推广等办法,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尝试、去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成长;“经验转移法”就是围绕一个具体或普遍的问题,由带教老师通过“案例教学”的办法,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答疑解惑法”就是针对具体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法,通过“一个请教、一个回答”的形式,实现“答疑解惑、互相提高”的目的;“点拨诱导法”以询问、交流、沟通等方法,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带教六法”的提出与实施,有效拓宽了带教的思路,有力提升了带教的成效。

(三)着力推广多元化的工作方法。以马凤英为代表的工作室团队立足多年的社区工作经验,紧扣“执行力”这个主题,总结提出了“居民区工作四法”,并以案例的形式,通过带教、论坛等平台推广出去。比如,“细节细化法”强调了“细”是执行力的重要元素,运用这一方法,遵循带教老师提出的“细致工作、仔细倾听、加强协作”的意见,牡丹七居委新任书记小舒找到了受损房屋定损工作的切入口。“逐步推进法”指导东城二居书记小陆通过座谈、约谈、选聘等步骤,成功处理了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的“棘手”矛盾。“及时处置法”教会所有的基层干部,关系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的事,一定要创新思路、尽快解决。“思维转换法”的核心理念是:困难面前需要的不是蛮力,而是巧劲;用这个方法,东城三居委书记小罗提出“亲戚帮助劝说”、“共同寻找店面”双管齐下的举措,有效解决了小区居民反映的有人“私自搭棚、私接煤气、占道经营盒饭”的问题。

马凤英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始终紧扣街道的中心工作,在推动解决社会治理创新、基层干部队伍、党建工作转型等重点难点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提升了街道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锻造了书记的执行力,提升了整体战斗力。以“书记带书记,以带教强书记”,是马凤英工作室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的基本思路。通过“面对面、点对点、手把手”的带教活动,工作室充分发挥社区资深老书记的“传、帮、带”作用,使20名新书记“五个能力”迅速全面提升,抓班子、带队伍更加自信,处理工作更加成熟,心态更加沉稳,领导作用发挥更加到位,真正成为了社区工作的带头人。新任书记纷纷“点赞”:“老法师们把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好方法、好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决策力给力、谋事力给力、协调力给力、沟通力给力、凝聚力给力,对提高我们的执行力真的很管用!”带教老师们也坦言,带教有压力,但也使双方教学相长、共同成长,提升了街道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二)破解了一堆难题,开创了工作新局面。马凤英工作室的带教活动涵盖了队伍带领、支部建设、团队文化、民主进程、单位协作、矛盾协调等居民区全方位的工作。通过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马凤英及她的团队对社区治理的薄弱点,号脉开方、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为新任职书记解决社区疑难杂症提供了最直接快捷的帮助。比如,普遍头疼的业委会换届问题今年呈现出稳步、有序的态势,一些高档小区的业委会换届中的难题也得到了有序化解,个别居民区的新老物业招聘解聘交接等事项也实现了平稳过渡。新书记们也表示,经过工作室团队的“传、帮、带”,现在遇到突发事、“刺头儿”居民,心也不“慌”了、头也不“大”了,各项工作做起来更顺手、更有信心了。

(三)尝试了一种新模式,探索了党建新方法。作为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党建专业类社会组织,马凤英工作室既是一种新的尝试,也强化了基层党建方法的创新。比如,围绕专业化服务,工作室运用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实践出来的专业人士从事专业培训,真正实现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指导更精准、服务更专业、效果更明显。再如,围绕社会化运作,工作室的成立和发展,由社会组织承接社区部分党建工作,本身就是党建社会化的重要实践;而工作室的组织架构、运行方法,有效整合了各类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党建的有效性更契合于社会,有力地提升了党建工作社会化和科学化水平。

马凤英工作室的创立与发展,既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背景下党组织政治功能实现方式的自觉创新,也是党建工作方法的主动转型,还是针对基层队伍建设中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它的成功运作,给我们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

(一)社会化运作是组织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这就是说,领导社会治理的党组织,必须适应社会的形态和结构、契合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必须去探索一种与社会治理创新相适应、具有社会化特征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模式。作为一种主动尝试,马凤英工作室依托党内优质资源,通过社团注册,实施项目运作,为社区党建和社会治理提供专业服务;它立足于组织功能的强化,但既不代替居民区党组织,又与其工作直接相关,成为了党组织领导下社会治理创新的手臂延伸。它的成功实践证明,社区党组织处在社会治理创新的最前沿,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领导核心;社区结构的多元性、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社会运作的多向度,要求社区党组织更好地运用社会化方法,整合社会各种资源首先是党建资源,共同致力于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

(二)专业化带教是基层队伍建设的现实要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居民区党组织的“带头人”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引路人”,书记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直接影响基层工作的水平。也就是说,基层队伍尤其是书记队伍建设,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头等大事。但我们也看到,虽然从2006年开始实行的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和职业阶梯设计,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奠定了扎实基础,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退休相对集中,近3年有近三分之一的资深书记退休;再如年轻书记文化程度高、工作有激情,但群众工作能力不足。马凤英工作室正是针对这些现实问题作出的一种积极回应,它面向基层、面向实践,注重用好优秀退休书记等优质资源;它坚持以老带新、手把手教,在理论培训之外建立起带教的团队、实训的基地,有利于构建专业化、多样化的基层干部培训体系。实践证明,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依靠专业力量加强培养、培训,有利于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品牌化培育是党建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品牌源于创新,创新在于坚持。品牌的力量,在于对各项工作的引领与牵动,在于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牌的辐射示范作用,才能营造创先争优的氛围,才能在竞争中提升能级、提高水平。自品牌理念引入党建以来,从来没有停止对基层创新的关注,也没有停止过对创新项目的培育。马凤英工作室作为新形势下党建领域涌现的创新项目,与已有的镇管社区、党群工作者“四化”机制(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等品牌项目一脉相承,是对原有品牌的深化和拓展。实践证明,坚持把项目培育、品牌打造与能级提升统筹起来,以项目化推动品牌化,以品牌化提升创新力,是提升基层党建整体水平、扩大基层党建影响力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居民区书记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委简介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熊”视眈眈
党组织在正式党员减少为3人以下时如何开展工作?
书记家的狗
集萌社
美得州居民区发生枪击事件
“三挂钩”管好村党组织书记
居民区WCDMA网络深度覆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