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铁西工业基地的形成

2016-12-12 06:42文/田
工会信息 2016年11期
关键词:铁西工业区沈阳

文/田 田

沈阳铁西工业基地的形成

文/田 田

1955年,我国第一台250吨塔式起重机在沈阳桥梁厂试制成功

沈阳铁西工业基地是国家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起来的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工业基地自建成以来,一直是沈阳工业的核心,成为国家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装备部,主要产品与技术代表着国家水平,始终发挥着出设备、出资金、出技术、出人才的重要作用,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托。

铁西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的铁西工业基地,是在传统的铁西工业区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铁西工业区不同于沈阳市的行政区划,它由铁西行政区、于洪工业带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铁西行政区39.3平方公里,于洪工业带25平方公里)。因位于长大(长春-大连)铁路西侧,且区内工业企业密集而得名。

铁西工业区是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工业区,它的形成和发展曾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第一家近代工厂始建于1918年。到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殖民工业资本在铁西投资建厂30个。1932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期间,日资建厂304家,其中投资额超百万日元的有79家,以机电、冶金、建材、化工、制药、酿造和纺织业为主。民族工业在日伪时期倍受日伪当局的限制和排斥,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被强制加入日资股份,由日本股东控制。日本侵略者投降后,苏联红军接管沈阳。铁西工业区的日资企业设备有的被日本人破坏,大部分设备、产品、原料被苏军运走,工厂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政府接收后,生产很不景气,特别是1947年以后,随着国民党政府在经济上的全面崩溃,铁西工业又遭到严重摧残,许多工厂厂房只剩下空架子。到1948年,除军工厂外,绝大多数陷于停产状态,开工的仅有5%。整个工业区杂草丛生,满目疮痍。

新中国的铁西工业基地,就是在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的烂摊子上建设起来的。

铁西工业基地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残破的铁西工业区重新获得新生。

沈阳是中共第一个解放的大工业城市。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市就基本完成了接管工作,市工委和市政府将原来的22个区合并为8个区,铁西区委、区政府于1948年11月6日成立。当月末,区内的工作基本步入正轨。

国家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沈阳的工业生产,在沈阳投入巨额建设资金。工业企业相对密集的铁西工业区是这一时期沈阳工业恢复的重点。到1952年底恢复时期结束时,驻区较大型的国营工业企业已达82家,企业生产能力已基本达到或超过日伪时期生产水平最高的1943年。例如1952年沈阳冶炼厂的电铜、电铅、电金、电银和硫酸铜等产品产量,全部超过日伪时期最高生产水平;沈阳啤酒厂年产啤酒8697吨,比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最高年产量增长5.8倍。一些企业已经能够生产一般的工作母机和比较精密的产品。

随着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胜利完成,自1953年起,国家进入大规模建设的新时期。为了充分利用沈阳原有的工业基础,国家将沈阳列入工业重点市,进行大规模的以机电工业为中心的基本建设。铁西工业区成为这一时期沈阳工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改建、扩建和新建了许多现代化骨干企业,并对原有的工业企业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在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沈阳有6个,铁西占3个;在全国694个限额以上的项目中,沈阳有26个项目,铁西工业区有12个。投资额超过百万元进行企业改造的有40多个。公私合营后,企业经过合并扩大规模,成为大中型企业的有7个。

经过解放初期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基本建设,沈阳铁西工业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沈阳工业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得以确立,在全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同时奠定。

铁西工业基地形成的主要标志

铁西工业区奠定了沈阳大工业城市的基础,使沈阳跻身中国重工业基地之列。第一机床厂、风动工具厂、电缆厂、变压器厂、冶炼厂、化工厂、高压开关厂、低压开关厂、重型机器厂、鼓风机厂、东北制药总厂、玻璃厂、桥梁厂等现代化骨干企业,都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其中相当一部分居于全国行业排头兵地位。例如,建成后的变压器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以制造大型变压器为主的变压器专业制造厂和该行业的技术开发中心;第一机床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车床制造厂;鼓风机厂成为全国第一家风机制造厂;冶炼厂成为新中国第一座重点有色金属冶炼厂。这批现代化骨干企业的建成和相继投产,开创了沈阳工业生产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为国家的重点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沈阳工业的面貌也从此焕然一新,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殖民地的性质,经济实力有了质的飞跃,为以后沈阳工业生产、技术开发和支援全国各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特点是形成了以机电工业为主,包括冶金、化工、制药、建材、纺织、酿造等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配套能力较强的现代化综合性工业基地。1949年,沈阳工业门类仅有65个,从经济恢复时期到“一五”末期,铁西工业区经过大规模基本建设,陆续建立了生产新式车床、重型矿山设备、变压器、高低压开关、电线电缆、抗生素等工业部门;在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又新建了发电、炼铁、薄钢板和无缝钢管轧制等原材料、动力工业和拖拉机制造业。这些工业部门的建立,填补了沈阳工业的缺门,丰富了沈阳工业构成,增强了综合配套能力。

工业创新能力大为提高,生产出数百种全国“第一”的新产品,许多主要工业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例如变压器厂的1.54万伏特巨型变压器,低压开关厂为国家第一座无缝钢管厂完成的系列自动化电气控制设备,桥梁厂为鞍钢承制的全高55米的塔式起重机,重型机器厂制造的国家最大的5米螺旋铣床和每小时可击破七八百吨矿石的大型破碎机等,都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型产品和独家新产品,为国家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960年,铁西工业区生产的机电产品,风机达2.7万台,占全国的25.3%,金属切削机床1.7万台,占全国的14.9%,其中大型机床955台,占全国的28.2%;变压器1054万千伏安,占全国的40.6%;电线电缆6万吨,占全国的25.1%。

担负起出设备、出技术、出资金、出人才的重任,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沈阳铁西工业区生产着相当数量的国家工业化所必需的通用性技术设备,其技术水平绝大多数居于全国领先水平,部分技术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设备和技术源源不断地支援着全国各地的经济建设。仅1958年至1960年,经国家调拨的金属切削机床就有37524台,变压器2380万千伏安,电缆37778公里,平板玻璃243万箱。支援全国各地建设的产品,品种多,数量大。占全国及辽宁省比重较大的产品,如电缆、变压器、机床、钢材、烧碱、发电机、空气压缩机、矿山设备、高低压开关板、水泵、铅、锌、味素、磺胺等,绝大部分是供应全国各地的生产和建设使用的。国家三大钢铁工业基地——鞍钢、武钢、包钢,都得到过铁西工业区的大力支援。鞍钢和武钢新建的现代化大型高炉,其主体部分就是以沈阳重型机器厂为主制造的。驻区各企业为国家积累上缴了巨额利润和税金。从沈阳解放到1958年的10年间,沈阳工业所创造的利润和税金,超过国家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近一倍。

在国家出口的工业品中,沈阳铁西工业区的产品占有一定的比重,为国家换回大量宝贵的外汇。沈阳铁西工业区生产的工业产品,远销亚洲、欧洲、非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英、法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充分显示出沈阳铁西工业基地的实力。

通过大量输出科研人员、技术工人,为兄弟企业培训技术工人等方式,壮大了全国兄弟企业的技术力量,为推动全国相关行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沈阳铁西工人群众首创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造生产新纪录活动、群众性的技术协作活动等宝贵经验,迅速推广到全国,有力地推进了全国各地的技术进步。

摘编自2016年第1&2期《沈阳工运》

猜你喜欢
铁西工业区沈阳
DISTRICT CHAMP铁西冠军
DISTRICT CHAMP
基于走航监测系统的某工业区VOCs污染分布及组成特征分析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编制难点分析
沈阳铁西:中国工业大遗产(四)
LiteraryTechniquesEmployedtoDevelop Celie'sCharacterinThe Color Pur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