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的“风筝不断线”理论探析

2016-12-12 20:34琳君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吴冠中

琳君

摘   要:20世纪是中国绘画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艺术形态过渡的一重要阶段。吴冠中作为这一阶段中国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绘画艺术思想及其艺术理论,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他从中西绘画艺术两方面入手,不仅使自己的绘画艺术走出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在多年的绘画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绘画美学思想。本文目的在于通过阐释“风筝不断线”这一艺术理论命题,使我们对吴冠中的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吴冠中;风筝不断线;艺术理论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22-02

吴冠中注重对点、线、面和黑、白、灰等绘画语言的研究,他强调中西绘画要融合互补,并提出了油画要民族化和中国画要现代化的观点。他把油画中色彩、块面、光感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把中国画的意境美运用到油画的创作中。

吴冠中17岁进入杭州艺专学习绘画,后来又赴欧洲留学,回国后把自己在巴黎学到的绘画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提出自己的艺术主张 : 即程式技法和必须学习西洋画的块面构成。 但是他的这种思想及方法在当时的环境中却不被认可, 他就转向水彩画, 作为中西结合实验的第一个纽带。经过创作实践,吴冠中的绘画中西合璧,成就斐然,在20世纪中国画坛占有了重要地位。

一、“风筝不断线”① 提出的时代背景

吴冠中出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农民家庭。七岁时吴冠中成为父亲创办的私立小学第一届学生。作为学校校长兼教师的父亲对吴冠中的最高期望,就是师范毕业当个小学老师。在他父亲的支持下,吴冠中考进了江苏省立的无锡师范学校。他师范学业完成之后,怀着工业救国强国志向的吴冠中转而报考浙江大学办的省立高级工业学校。在电机科就读时,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冠中走进了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由于刚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艺专不得不辗转内迁,学业就只能在这种动荡不定的情况下进行。

1946年夏天,民国的教育部派多名留学生赴法,其中只有两名美术生的名额,而吴冠中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一年后吴冠中抵达法国,进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他一开始进入丢巴教授的艺术工作室;后来又转入苏弗皮尔教授的艺术工作室研修油画。

回国后,在1950年秋天,由杭州艺专的同学董希文推荐到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满腔热情的向同学介绍了西方优秀绘画艺术,但在我国绘画崇尚苏联的年代,他的思想和艺术却不被认可。

1970年吴冠中被下放到河北石家庄的农村劳动,直到1972年他才被允许在周末可以作画。由于当时没有画具,他就用小黑板作画板,用农民拾粪的柳条筐作画箱,因此人们戏称他为“粪筐画家”。在这时期吴冠中画出了一批具有乡土气息、感情真挚的油画。当时吴冠中对自己的绘画艺术要求是:人民群众要点头,业内专家要鼓掌。由此形成了后来他提出的“风筝不断线”的追求目标和艺术理论。

二、“风筝不断线”的内涵

吴冠中在谈到他的水墨画《松魂》和《补网》时说:“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了某一艺术形式,但仍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中的源头。风筝不断线,不断线才能把握观众与作品的交流”②,吴冠中在《松魂》画面没有追求符合自然实际的描绘,他通过简化的形体、极度夸张的线条来表现对松树的感受和动态,显示出松树含蓄、持重、枯苍的本质特征,表现了松树的灵魂,是中国人向往的一种境界与气魄。吴冠中虽然在画面中没有刻画出松树的具体细节但却比具象的松树更具有表画力,因为他并不是照抄生活。“如果《松魂》将断线,《补网》则无断线之虑,观众一目了然,这是人们生产活动的场景。”③

相对于吴冠中来说,朱德群、赵无极的绘画作品应该就属于断线的风筝了。吴冠中与赵无极,朱德群,这三位20世纪世界画坛的杰出人物,都是林风眠的弟子,气韵生动是他们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他们有相同之处。50年代朱德群为追求自己艺术的发展而远赴法国发展,他从此定居在法国。赵无极也前往巴黎继续深造,后来也成为法国人的一员,从此开始了他一条全新的艺术道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面对的审美对象等多方面的差异,于是吴冠中与他们的风格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和不同 。

吴冠中留学法国时,面对的是水深火热的祖国,苏佛尔教授对他说:“艺术是一种疯狂的事业,我无法教你,你确乎应该回到自己的祖国去,从你的祖先的根基上去发展。”吴冠中同时想起了凡高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提到:一个艺术家如果要生长,必须埋到地里去,你将于此发芽,别在人行道上枯萎了;你将会对我说,有在城市生长的草木,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里。吴冠中深悟到艺术只能在纯真无私的心中灵中诞生,在自己的土壤中,在自己的家中发芽,于是他决心回国。

三、从“风筝不断线”这一理论命题来探讨吴冠中的主要艺术思想

“风筝不断线”这一艺术理论,代表了吴冠中创作观很重要方面。在一些文章中,吴冠中认同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牛津大学教授迈克·苏利文对“抽象”和“无形象”这两个不同的重要概念分析——抽象是指从自然物象中抽出某些形式,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赵无极的油画和吴冠中的《根》都可归入这一体系;无形象则与自然物象无任何联系,它是指几何形的,纯形式的东西,如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作品。因此,吴冠中进一步认为:“‘无形象是断了线的风筝,那条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生命之线断了,联系人民情感的千里姻缘的线断了”,“作为探索与研究,蒙德里安是有贡献的,但艺术作品应不失与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我更喜爱不断线的风筝!”④

在他的《皓首学术随笔·吴冠中卷》中,吴冠中对“风筝不断线”有了更为细致的表述:“风筝,指作品,作品无灵气,像扎了只放不上天空的废物。风筝放得愈高愈有意思,但不能断线,这线,指‘千里姻缘一线牵之线,线的一端联系的是启发作品灵感的母体,亦即人民大众之情意”,“如断了线,便断了与江东父老的交流,但线应改细,更隐。今天可用遥控了,但这情,是万万断不得的。”⑤

艺术界一般认为,吴冠中在迄今七十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致力于国画现代化与油画民族化的不断探索、创新。我们从一个更宽泛的角度来理解,吴冠中的绘画王国中那只“不断线的风筝”,风筝线连着其作品和祖国的万里江山,连着艺术和生活,连着他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割舍的亲情和爱国情怀。

吴冠中1952年在文艺整风运动中被批判为资产阶级的堡垒,所画人物画被斥为丑化广大人民大众,他因不愿意按照政治的模式画人物因而改画风景。在以后半个多世纪里,他对写生的重视和强调成为他艺术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也是他绘画中生活的一个重要来源。吴冠中在他一生之中一直都在不间断地写生,哪怕是他成名多年以后。他会趁着学校放假、开会或探亲时间,出去寻找生活,这也是他作品中联系生活,立足生活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他的《横站生涯五十年:吴冠中散文精选》一书中吴冠中回忆了自己的父母以及他的初恋和他的创作历程,展现了他作为传统文人和中国读书人的一面,同理也正体现了吴冠中的艺术理念。

通过对吴冠中艺术及其文艺作品的学习研究,也许我们就能很容易的理解吴冠中1950年为什么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离开了环境优越而且极其有诱惑力的留学地巴黎“我虽长期没有画室,画并没有少画。倒是他们(在巴黎已成名家的华裔老同学)应羡慕我们:朝朝暮暮,立足于自己的土地上,抱着母亲,时刻感受到她的体温与脉搏!”⑥我们也深刻领悟到了吴的风筝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风筝,这也是我们当代艺术家应该学习和实践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

注释:

①②③④吴冠中谈艺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⑤皓首学术随笔·吴冠中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⑥吴冠中谈艺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1]吴冠中.画家散文[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2]吴冠中.吴冠中谈艺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吴冠中
吴冠中的点线面
吴冠中的水墨游戏
吴冠中:行遍万水千山 梦里依旧乡愁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 山一程,水一程
匡时春拍:吴冠中笔下的风景
吴冠中最负盛名者最遭物议
吴冠中《荷塘》为什么能拍出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