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设计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2016-12-12 07:56吕雪莲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1期

吕雪莲

摘   要:如何在现代高校艺术教育中实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以德国设计教育实例为分析对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德国设计;实践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J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53-02

近年来,地方性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需求频繁出现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规划中,尤其是在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后,关于各种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应如何完成,则变得尤为重要。

在物质文明已发展到一定高度的现代社会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而艺术和美学作为生产力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则显得越来越重要,利用艺术教育来引导、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水平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笔者作为一名地方性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自身经验,对艺术类课程的应用型教育如何发展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学习德国的设计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课程教育,德国的探讨式教学的实际操作等,这些事例可以给我们国内的高校艺术工作者一定的启发,使我们在今后的研究教育中能够多多借鉴其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

德国的艺术设计在当今世界一直是独树一帜的风向标,而使得其成为典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的艺术教育,其理性实用的教育理念和严谨精密的教育体系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学习的。笔者在德国留学期间,曾深入地了解德国的工作室课程的学习方法,现以自身经历的工作室课程进行分析。

1.该学期笔者的主修课程中的Product(即产品设计课程)教授和Design专业的系主任决定将本学期的实践项目定为班级集体参加德国Becker公司举办的家具设计比赛。

在课程伊始教授先介绍了Becker公司的相关情况,如公司背景、市场前景与产品销量情况、产品的制作材料等。

起初包括笔者在内的大部分学生在对Becker公司制作的家具程序并不了解,前期的资料搜集阶段出现失误,设计进展比较慢,甚至出现设计方向错误等问题。教授在第一次作业探讨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情况,于是组织全班对Becker生产工厂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工厂的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他们家具的众多特点,如材料均选用三合板,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更加环保;大部分的椅凳类家具都是在板材上激光切割后,再经热压器一次热塑成型,热塑过程最多不超过三次,确保生产过程中能源和资源不被浪费;经过组装后的家具拥有良好的抗压性和耐磨性,在市场中广受好评等。

在考察之后,无论是整个班级的设计或是课堂讨论都变的非常顺利,参与设计的人灵思泉涌,设计出很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家具,如具有中国风格的椅子,巴洛克风格的烛台等。教授在指导设计的过程中,尽量尊重学生的原始设计理念,但加以引导,让设计更合理,同时更简洁。如一个易取用的便签盒设计概念,在教授的引导下,保留了最初的圆角设计元素,最终变成了更加实用的适合儿童攀爬靠坐的椅子。为了让设计能够更直观的展现,学校提供了3D打印服务,帮助学生把设计稿制成实物模型。很多设计图稿被Becker公司收录到公司资料库,可在将来进行直接生产使用。在比赛结束后,除了一二三等奖的奖金奖励之外,每位参赛者还收到了Becker公司邮寄的作品集作为纪念。

这次产品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笔者感受到德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确实更重视市场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实践环节,设计以实用为原则,美观性是基于实用性之上的锦上添花。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教授的启发思维,而不是满堂灌的理论学习。同时,产品设计环节中要注重对材料的研究,以其适应性为原则,最终实现批量化生产的目的。

2.该学期笔者的主修课程中的Theory(即理论课程)的主作业是同学们分不同的章节分析《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一书,同时根据书中的设计理论做一件有用的设计。

课程开始时,教师提供这本书籍作为研究项目,并且根据章节数量分成相应的3~5人的小组,同时要求小组内必须把自己分派的章节进行分析研究,以演示文档加解说的模式把研究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可以选择个人分别演示和小组集体合作由某一人进行阐述。每周的固定作业则是按顺序演示大家的研究成果,同时大家会针对里面不明白或者不认同的地方提问或发表意见。这样的合作使得学生不必花大价钱去购买比较昂贵的书籍,同时对整本书的阅读也可以综合他人的意见,得到更透彻的理解。而在分章节阅读完整本书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书上学到的知识,设计出符合现实的实用设计。学生们做出的设计确实偏重功能实用性,比如有为非洲地区儿童设计的方便取水的水罐。晴雨两用灌溉储水设施,方便出外时解决尴尬场景的多功能雨伞等。

笔者从这次理论课程的体会到,在德国的课堂上,理论知识并不像国内大部分教育一样,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课下领悟作为主要途径。而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但教师对自己专业领域了如指掌,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能够迅速的给予专业的解答,学生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绝不会出现枯燥沉闷学生走神睡觉的现象。

3.该学期笔者的主修课程中的Studio(即工作室主课程)的项目是为设计系重新进行网页设计。

主教授在课程开始时介绍了一位助教,辅助学生进行网页设计制作,解决学生在技术方面的难点。教授要求学生注意设计的重点有:(1)保持设计系的独立性进行宣传,因为该校建立在德绍包豪斯旧址上,以往设计系的宣传一直离不开包豪斯的噱头,而随着学校自身实力的增强,需要进行更有力的宣传;(2)网页色调需要有本校特色,本系所在的主楼以灰绿色为主色调,设计中可以适当采用。(3)网页设计需要简洁易懂,以无交流障碍为原则,换言之要在国际化的宣传中做到浏览者可以简单上手的操作。

前两周的课程中,助教介绍了一款可以用来架构网站框架的软件,对网页设计应该如何操作进行了演示。主教授则负责与学生探讨设计的方向,怎样在众多艺术院校的网站中的展现亮点。搜集资料的环节中,学生需要搜集不同院校官方网站,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包括但不限于设计元素、创新意识和配色。课程中后期则是个人与教授之间进行设计的沟通。笔者初期借用当时国内流行的版面进行了一个中规中矩的设计,则被主教授打回要求重做,原因是“UGLY”。调整思路后笔者从对比色中得到了灵感,采用灰绿色对比柠檬黄的效果,完成了整个页面设计,教授对这个方案后评价是的“有新意”。

由此看出,在现今德国的设计教育中,双轨制教学仍然存在而且有其优点,多位导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设计问题进行指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引导,要求做设计可以简单但不可平庸,正是这样的要求使得德国设计在现今社会中依然可以不断前进的原因。

从德国艺术设计课程的教育来看,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更先进也是符合市场定位的:

第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在接受教师指导的同时,能够自发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的互动可以使的设计在修改过程中逐步靠近市场的需求,最终形成经得起实践考验的优良作品。

第二,学生们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更直观接触市场的需求,搜集更多的资料,扩充自己相关知识层面,在求教过程中了解更多师长的思维。教师可以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学生表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方便其及时修正自己的设计路线。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减少障碍,让学习到的知识得到更好的融会贯通;

第三,个人独立设计和小组合作的作业模式同时存在,但都设计者需要把课题方案的设计带到课上集体讨论,讨论会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对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这种良性的学术交流探讨可以塑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第四,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在课外的累积的差异凸显出来,一门理论课的作业可能要用到更多跨专业的知识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的追求知识的全面发展和技能的专精练习,更能开发学生自学的能力。

德国教育是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去设计真实世界,学习这种艺术教育的特色,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培养创新思维的设计人才,在实践中将艺术教育真正变成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力,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杭间,靳埭强.包豪斯道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2]梁梅.现代平面设计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陈炎.美学与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J].文史哲,2004(03).

[4]欧阳丽莎.混合教学与德国探讨式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整合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