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文化影响下的建窑黑釉陶瓷茶具探究

2016-12-12 08:07刘晓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建窑茶具茶文化

刘晓

摘   要:宋朝独特的茶文化以斗色斗浮为品评标准,明确色彩对比、鲜明痕迹的审美标准,使黑釉的茶盏就成了不可替代的茶具,再加上建窑临近茶叶产地的优越地理位置,建窑黑釉陶瓷茶具就在在宋代茶文化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影响之下,逐步登上了中国茶与陶瓷器具历史的舞台。

关键词:茶文化;建窑;黑釉;茶具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69-01

茶,从古至今一直深切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在长久的发展中慢慢积淀。茶具,作为一种饮具,在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的发展过程中,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造型。饮茶的过程,即是用茶具品饮香茗的过程,茶文化就在这茶香四溢的感触中逐渐形成。同时,伴随茶文化的变化,饮茶方式的不同,茶具的设计制作也随之不断完善。也就是说,利用专业茶具品茗的过程,推动了茶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的发展;而茶文化的传承也刺激了对专业茶具的需求。纵观茶具的发展历史,均与当时的茶文化完美匹配,达到了一个积极互动的良性循环过程。

其中,建窑黑釉陶瓷茶具深受宋代“斗色斗浮”的茶文化影响,并很好地演绎了古代中国生活品质的精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基本要求已经早已满足不了当时茶文化:除却基本的使用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艺术美。特别是宋代茶文化里上品茶色尚白的鉴赏标准很好的体现了其对建窑黑釉陶瓷茶具发展的影响。伴随宋代茶文化的跌宕起伏,建窑黑釉陶瓷茶具的盛衰以及独属于建窑黑釉瓷茶盏的“宋式”审美美感类型与现象的存在,是值得思考的。

一、宋代茶文化

(一)饮茶风气影响下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中国饮茶的风俗,自汉朝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宋代饮茶风气的的兴盛,就源于北宋为我国历史上茶叶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延续唐及五代传承的文化传统,在茶叶产量、制造工艺等方面都呈现了发展鼎盛的良好态势,并被茶学界称为“龙凤盛世”。

宋代饮茶风气的兴盛,来自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得益于宋代的茶政制度。官买官卖的榷茶制度和以茶易马的互市政策既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又促进了饮茶风气的传播。因此,稳定的政治保证为宋代茶文化的形成提供的基本的保障。其二,自唐以来,饮茶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至宋代,饮茶风气更是遍及社会,社会各个阶层蔓延扩展,茶甚至成了人们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如吴自牧《梦梁录》中说得一样“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饮茶遂成为各个阶层所必须的生活习惯,茶文化自由此而生。其三,饮茶不仅能够解渴润喉,还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因此,饮茶便成为了我国一项重要的生活礼俗:客来敬茶,以礼相待。习俗的形成也促进了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二)宋代“斗茶”文化

古代人民对茶的认识是从食用以及药用开始的,因此饮茶方式经历了食茶、煮茶和点茶的阶段,其中宋代斗茶文化即以点茶为代表。宋元时期,随着海上对外贸易的全面发展,泉州港成为宋朝最繁忙的港口,由此将宋朝的经济中心向南迁移,进而促进了福建茶业的繁荣发展,特别是前朝贡茶闽中茶叶更是全国驰名。此时,茶叶的制作工艺也发生了改变,其从传统的紧压制作工艺改变为生产末茶、散茶。因此,饮茶方式也随之改变: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点茶法。

宋代点茶法由“碾茶—罗茶—侯汤—熁盏—点茶”构成,是由建安民间斗茶时使用的冲点茶汤的方法逐步发展完善而来的[3]。具体步骤为:先将茶研磨为细粉,再注汤用茶筅调匀,再加初沸的水点注,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这层白色的泡沫即为“斗色”的关键所在:以色白为贵,又以青色胜黄白。再观察茶汤是否在茶盏周围沾染水痕,即为“斗浮”。两者合二为一的独特鉴赏标准,逐渐演变为宋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宋朝独特的茶文化以斗色斗浮为品评标准,明确色彩对比、鲜明痕迹的审美标准,使黑釉的茶盏就成了不可替代的茶具,再加上建窑临近茶叶产地的优越地理位置,建窑黑釉陶瓷茶具就在在宋代茶文化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影响之下,逐步登上了中国茶与陶瓷器具历史的舞台。

二、建窑黑釉陶瓷茶具的发展

伴随着我国古代饮茶之俗,茶具的产生也历史悠久。从一定意义上说,自从茶被利用以来,相关的茶具就应运而生。受早期饮茶习惯和陶瓷制作工艺之限,茶具以陶制为主,并存在一器多用的现象,渐渐地随着进一步的精致化,到了唐代开始出现专用茶具。到了宋代,因其较之唐代要求更为细腻和精致,并且更讲究艺术化,于是宋代的茶具又有了新的面貌。再加上宋代茶文化对凸显茶色的特殊要求,建窑黑釉陶瓷茶具便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茶具。

建窑始烧于五代末宋初,以生产黑釉茶器为主。其中茶碗又占了茶器绝大多数。这些茶碗造型以尖嘴、大口、深腹、小圈足为特点,有束口、敛口、敞口、撇口数种口沿样式,还有大型(口径15厘米以上)、中型(15-11厘米)、小型(11厘米以下)等多种口径。特别是一种内口沿内凹进一圈的束口样式茶盏最为常见。釉面厚,色泽以乌黑为主,另有蓝黑、酱黑、灰黑多种,且有流釉现象,并可在釉面形成千变万化的结晶效果,如兔毫、油滴、鹧鸪、曜变等。

三、宋代茶文化与建窑黑釉陶瓷茶具的关联性

“斗茶的风习,始于宋初,徽宗朝为盛,南渡以后衰竭。此与建窑烧制御用兔毫盏的时间,也大致相当…宋代建窑黑瓷的突然兴起与宋代上层社会饮茶、斗茶风尚有直接关系。”由此看来,宋代的茶文化与建窑黑釉陶瓷茶具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在一定意义上说,宋代的茶文化促进了建窑茶具的鼎盛发展,而茶具作为茶文化的承载工具也在推动茶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由前文可知,宋代人对品茶艺术和饮茶文化有着非常执着的追求。独具特色的“斗色斗浮”对陶瓷的成色、质地都有独特的要求。追求完美的宋人就从改变茶具的制作工艺和茶具的器型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潮流和社会需求。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建窑黑釉便迎来其最为繁荣发展的时期。而建窑所烧制的茶具能够在除了比拼茶品和饮茶技艺以外,成为斗茶胜负的关键甚至成了宋代茶具的象征也绝非偶然,它的讲究之处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宋代茶文化崇尚建窑黑釉首屈一指的理由便是它的色彩。第一就是黑釉与茶色的呼应关系,斗茶文化首先就是“色”的要求。宋代好的茶色已不再是白红而是白色,青釉茶具自然不能充分体现出“白”的特色,所以此时提出“茶色白、盏宜黑”的新的色彩对比关系。乌黑中耀射出分明的茶色,“雪白汤花”泾渭分明,宋人也以此作为依据来判定茶艺的高低。

其次,整体造型简洁相宜,符合宋代审美。黑釉茶具大小规格合适,适宜茶水饮量;口径变大,可以容纳“斗茶”时出现的更多泡沫;杯壁倾斜而直,容易吸进茶汤和茶末,易于注汤且不易留渣,且有质量上乘的茶盏,匠心独运的于口沿与腹部交接处的内壁作有一道环绕的凸圈,正好既能约束注汤的量且还可以做为观察茶汤水痕的标准线;足小,易于沉淀和倒渣。

再次,胎体厚实。斗茶前要先预热茶盏,点注后也要保持茶汤的温度,而且滚水倒入茶杯要不易烫手,这些所有的要求胎骨厚重的建窑茶具都可以一一满足。

最后,建窑黑釉独特的窑变釉斑,凸显了其真正魅力。茶具之美不仅在注汤之后能够与茶品相互衬托,而且在其本身就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兔毫、油滴、鹧鸪、曜变等几种最常见的窑变都会给人不一样的体验。将其置于阳光之下,釉斑就会随着角度的不同不断变化,五颜六色,变化万千,美不胜收。粗朴的建窑陶瓷立马变得异常华丽。再加上窑变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又给使用者带来无与伦比的欣赏感受。

综上所述,茶具和茶文化缺一而不可,紧密相连。“茶好、水佳、器美,珠联璧合。”深受宋代茶文化发展影响而兴盛的建窑黑釉陶瓷茶具已能让我们体会出其中的真谛——宋代独有的“斗色斗浮”促进了特有的建窑黑釉陶瓷茶具的产生,具有精湛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感的黑釉美器也承载了当时的茶文化。两者成为高雅艺术和世俗生活用品的统一体。因此可以说宋代茶文化籍助并派生了黑釉瓷茶盏,而黑釉瓷茶盏又稳定了宋代茶文化规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而不可。

参考文献:

[1]李由.吉州窑黑釉盏的繁荣与宋朝饮茶方式的关系[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2]曾智泉,陈晓飞.建窑黑盏与宋代斗茶文化[J].文博,2008(12).

[3]胡琼.以茶育德,盏中乾坤——论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的美学意蕴[D].湖北:湖北美术学院,2010.

[4]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吴建勤.有茶具的演变谈中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2013(05).

猜你喜欢
建窑茶具茶文化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的传承与发展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之清幽 盏之玄色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作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