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研究

2016-12-12 10:19陈雪月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保护文化遗产策略

陈雪月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是五千多年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十分重要。本文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保护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252-0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可以净化人们心灵,陶冶人们情操,实现人类社会文明的延续,同时也使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在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和现实必要性以后,就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保护意义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对“非遗”的保护意义在于:此种文化遗产尽管诞生于中华民族,但其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自身所独有的文化遗产,而是中华民族为整个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卓越遗产。对“非遗”的保护,能够实现人类社会文明的延续,同时也使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策略

(一)注重开展“非遗”的普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开展“非遗”普查工作是基于以下三个目的:首先,在于通过全国性的“非遗”普查工作的开展,实现对不同地区“非遗”类别、传承等情况的系统化掌握;其次是通过“非遗”普查工作了解“非遗”的传承人,并通过对这些传承人掌握“非遗”情况的了解,实现对“非遗”的记载;最后是采集作品和记述民俗。目前,多数省份已经完成了普查。通过普查,基本可以摸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家底,并通过建立资料库、数位博物馆、专题博物馆,对各类搜集到的“非遗”资料加以归档处理,以便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便利。此外,相关部门制作了各类旨在宣传“非遗”的影像资料和出版物,以便使社会公众共同关注和保护“非遗”。

(二)注重对“非遗”开发利用管理

从行政管理角度来看,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颁行,能够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通过旨在保护“非遗”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将确保“非遗”保护工作能够在政策的“护航”下深入开展。在政府相关政策的规约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首先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因为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有限的,有的开发与利用的条件是成熟的,稍加市场运作就可以开发;有的还不太成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成熟后,才可以利用。要不断强化保护意识,开发利用一定要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针对一些地区将“非遗”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必须通过政策性的科学引导,方才能够实现旅游开发同“非遗”保护的合二为一,进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不当开发行为导致对“非遗”的破坏。

(三)注重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

1.提升“非遗”宣传力度,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有效地宣传活动开展,能够使社会公众增进“非遗”保护意识。因此,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当注重宣传,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介传播优势,以便最大程度地唤起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此外,相关部门应当依托数据库技术,为“非遗”传承人设置数字档案,进而确保信息共享。还可组织多形式的宣传活动,扩大影响,促进全民树立保护意识,例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流动性展览,将社区、广场等设为展览点,增强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2.以立法手段提升“非遗”传承人保护力度。通过立法手段实现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能够使“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获得法律层面的认可。相关部门应当借鉴域外发达国家的成熟立法经验和立法模式,并从当前我国实情出发,制定契合我国实际的“非遗”传承人法律制度。

(四)提升社会公众“非遗”保护意识

社会公众即是“非遗”的惠及对象,同时也具有“非遗”保护义务。倘若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无论多么美好的蓝图,都只能是政府和官员们的一厢情愿。所以,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只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且常抓不懈的大事,这件大事应当成为全民的共识、全民的自觉行动。有鉴于此,广大媒体应当注重对“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以便使社会公众了解“非遗”、了解“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在“非遗”保护中所应当履行的义务,这样一来,将使公众从思想意识层面形成对“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性的全方位认知,进而提升“非遗”保护工作的践行效度。

在商品化大潮的冲击和影响之下,公众原有的价值范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改变。针对此种情况,必须发挥学校的正向价值传递效用,即以学校为载体,通过具体的“非遗”保护课程设置,使学生掌握“非遗”保护的相关知识,进而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现今,国内一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非遗”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中,与会代表着重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高等艺术教育的话题,着力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中,合理设置相关课程等。通过前述问题的论证,能够使“非遗”保护问题成为高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这样一来,将以高校教育为中心,实现对“非遗”保护的社会化辐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系到我国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及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艰巨而伟大的,不仅要保护物质形态,更要保护传承人的存在与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保障。在此项工作中,要采取正确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摆脱各种制约因素,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实现非物质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长期而持续的工作,因而这项工作还有赖于千千万万有文化自觉的人的守望和传承,使得“非遗”保护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关雪菲.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思考[J].美与时代:城市,2012(06).

[2]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02).

[3]胡玉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思考[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3).

猜你喜欢
保护文化遗产策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Passage Four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