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生犯罪原因及对策

2016-12-12 10:33李涛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预防成因

李涛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犯罪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已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文章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来进行剖析,提出了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成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273-01

一、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中国大学生年龄一般介于18—22周岁。若从中国哦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看,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负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段。大学生学习时间一般长达四年之久,且学习环境又较为封闭,社会就业和现实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在此期间的心理变化会产生很大影响。结合近年来各类大学生刑事案件分析,大学生犯罪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犯罪人数逐年增加,犯罪类型多样化以及犯罪手残忍加剧。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70%左右,其中大学生犯罪在近几年逐渐上升,约占17%;中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高校总人数的1.26%,其中盗窃案件就占到50%,打架斗殴、杀人伤害等人身伤害的犯罪仅次于盗窃犯罪案件。而走私、贩毒、高科技智能犯罪也在呈上升趋势。

二、大学生心理犯罪心理的客观因素

(一)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的社会情况正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愈演愈烈西方不良文化的入侵对青年学生原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冲击,学习心态浮躁,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文化糟粕也给单纯的校园文化带来极大的负面危害,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社会歪风邪气使传统的伦理道德、情操美德的地位不断下滑,导致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

(二)家庭教育的失误影响大学生的成长

如果追究大学生犯罪的家庭原因,那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在高考指挥棒的驱动下,有的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恐惧、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一旦心理失衡,就用暴力解决问题,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三)学校管理体制的缺陷未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素质良莠不齐,这就给学校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陈旧而贫乏,实效性差,对学生缺乏人性化关怀,在管理上过分强调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缺乏科学管理和正确引导的教育意识;法制教育形同虚设 ,仅仅满足于法律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形成与法律思想相适应的价值观,没有将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动机。

三、大学生心理犯罪心理的主观因素

(一)片面的自我意识

许多大学生都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总是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表明自身的价值,证明自己是人生道路上的强者。这本来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驱动力,但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就有可能因为自尊心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失落感,并伴随着自我预期值下降,逐渐产生消极颓废的心理,有的大学生便会失去理智,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以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进行调节与控制,进而引发不可预见的诸多破坏行为。

(二)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

随着大学生独立意向的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也迅速增强。大学生非常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但是, 当他们跻身大学校园,发现自己只是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普通一员,良好的自我感觉将会不复存在,而新的竞争压力又会使不少大学生产生心理的失衡,从而转向自卑导致自己心胸越来越窄。

(三)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四)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观上,有些大学生认为人生就是挥霍、享乐,索取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天生的,无需努力也无需付出。在价值观上,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已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部分大学生以金钱、地位、荣誉为唯一取向,以现实和功利为目标。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容易演变为反社会意识,任其恶性发展时,一些人就会唯利是图、损人利己,采取犯罪的现实行动。

四、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对策

(一)社会教育

首先,不断改善社会环境。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对于社会成员的人格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全社会要改变重功利、贪享乐、轻伦理、缺道德的风气,给大学生创造一个民主、科学、文明、法制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充分满族人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其次,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我国的文化市场管理还不够完善,暴力文化充斥着广大传播媒介。影视作品、音像资料和网络等里面的情色内容,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感官。因为心里带着愤怒和仇恨的学生,他们会用暴力来看待和评论这个世界,而且也总是会学会并找到实施暴力的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也必须告诉学生,除了暴力还有其他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内心及时打消犯罪的念头。

(二)家庭教育

作为父母,不能只忙于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亲子关系,应当安排更多的时间与子女一起交流、学习和探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积极去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正确引导他们的行为;家庭要经营和谐的气氛,让子女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及安全感;父母的教育方式要协调一致,特别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信心和指导能力;父母不能染有恶习或有犯罪行为,而要洁身自好,让子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继承父母的优良品德。

(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引导,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我们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大学生成长中存在生理营养过剩与心理营养不良、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亚健康状态。同时,大学生自身要重点加强对犯罪心理的自我防范。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正确的心理引导,可以培养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学会宽容,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适,做事欠理智思考,以乐观和坚强的积极态度去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可以使大学生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笑对人生,热情生活,多交朋友,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使他们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

(四)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

在学校里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挫折教育,这样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健康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以及牢固的法制观,从而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清德.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与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12).

[2]李立明《大学生犯罪心理透视及预防对策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3).

[3]李峻.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动因及对策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4(24).

[4]张卓然.大学生犯罪心理探究[J].天中学刊,2010(02).

[5]彭志红《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1).

[6]唐婷婷.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猜你喜欢
预防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