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人以学,激人励志

2016-12-12 12:59王成志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9期

王成志

摘 要:教读本文,感到作者勉励马生刻苦求学有一股巨大的说服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以情感人、以德服人、以理説人、以行为目标及其结果激励人。

关键词:勉人以学;激人励志;以情感人;以德服人;以理説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4课《送东阳马升序》是明朝被太祖朱元璋称作“开国文臣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的宋濂的勉人励志篇章,教学的同时,我在思索其内涵,《送东阳马升序》的主旨是勉励青年学子刻苦求学,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可读罢此文,忽生疑窦:“送序”是作为送别乡人马生写的临别赠言,为何四段写自己,一段写太学考生,仅仅最后一段写到马生?文章结构是否喧宾夺主,有点离题呢?

表面看来,此疑不无道理,但细细琢磨,便发现正是作者的绝妙之所在。本文看似离题,实则内在勾联极为紧密,正所谓“形生势成,始末相成”(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作者从自己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写起,逐层到来,无一不是围绕“好学”这个中心,最后过渡到本题;叙述的事实和情景又无一不是跟“好学”这一题旨有关,而且在议论中又隐隐有“好学”的议论,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括;写自己引出了太学诸生,围绕好学进行四方面的比照,所不同者安排顺序有所变化,写自己是从生活、奔走、师长写到书籍,而写太学生则是从生活、奔走、师长写到书籍,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最后落脚到勉励“在太学已学二年”的马生,与第六段紧紧相接,最后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知”作结,照应前四段;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提供正面体验,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教训,正反两面无一不是勉励马生,故此全篇结构严谨,紧扣题旨,而且,作者在前面将自己的躬行和体验写得愈充分,就为全文的主旨奠定愈厚实的基础,就愈能对马生的临别赠言揭示出自然而然的结论,告之“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的题旨便水到渠成,显得更加明确饱满。本文反客为主的结构,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长者勉励后辈最忌居高临下,板着面孔说教,而作者虽然位尊、学显、年长,“送序”却无半点说教痕迹,流溢于字里行间的却是循循善诱的诚挚之情。作者大量说的是过来人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却字字句句寄寓着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和亲切勉励,直到最后直接点明其拳拳心曲,“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对此,受序人马生和广大读者无不为之动容。

教读本文,感到作者勉励马生刻苦求学有一股巨大的说服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以情感人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是,作者和马生身份殊异,一个是当时朝廷重臣,名声显赫的学者,一个不过是南京国子监学生;年龄差别大,一个是耄耋长者,一个是弱冠少年。这两个差距于现在来说代沟明显。可作者却不以显赫长者身份自居,而是把自己摆在送序对象的位置上,平等相交,娓娓谈心,流溢着浓重的情感色彩。叙述个人往昔,虽字字辛酸,却非嗟叹贫穷,而是包含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意,因而“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又显示出欣慰之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回首往事中蕴藉着感慨之情;转入描述富家子弟装扮,则流露出轻蔑之情;指出太学生学无长进,又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激动之情;最后写到马生,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赞美之情不可多得:“流辈甚称其贤”,“撰长书以为贽,词甚畅达。与之辩论,言和而色夷”,“是可谓善学者矣”。这种对马生自身价值的肯定,便容易激发其荣誉感。尤其是最后四句,更是语重心长。

二、以德服人

“德高才能望重,身教重于言教”。作者嗜学家贫,只好借书,“手自笔录”,即使“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以致“遍观群书”,这要付出多大的毅力和辛劳!从苦无名师引导到步行百里外从师,不仅要恭顺,还要察言观色,抓紧机会聆听名师的片言只语,期间又忍受了多少辛酸!为了进一步深造,又外出求学,“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顶风寒,冒大雪,“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种拼搏精神多么可贵!寄居旅店,穿破旧棉袍,日食两顿粗茶淡饭,在这种艰难困苦之中,却能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略无慕艳意”,这种精神境界怎么不令人肃然起敬?即使功成名就,仍然虚怀若谷,“今虽耄老,未有所成”,后辈学者又岂能稍懈?德行是灵魂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作者的榜样和德行面前,后生怎能不刻苦学习?

三、以理説人

作者阐述刻苦求学的道理颇具匠心。他不是一般的灌输,而是从强烈的对比中去开启人们的心灵。作者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与“家贫”的矛盾,将艰苦的学习条件与刻苦的学习态度进行比较;在第二段揭示了“慕”与“患”无师指点的矛盾,将师道尊严与竭诚求师进行对比;第三段揭示了富家子弟的豪华与作者的贫寒的矛盾,将同舍生的服装华美“烨然若神人”同自己的破烂穿着却“中有足乐者”进行对比,无一不在启发人们一个道理:不刻苦无以致学。至此,作者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收到归纳推理之效。但是,作者言犹未尽,又历数太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并和自己当年学习艰苦进行强烈对比:廪稍裘葛和冻馁,大厦之下读书与奔走辛劳,老式的专门授业与无师可以求学,多种典籍应有尽有和向人借书手抄笔录。最后自然堆出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其中“非......则......”的句式选用,显示毋庸置疑的逻辑力量。

四、以行为目标及其结果激励人

刻苦学习的目标是激励人的学习积极性的外在因素,而刻苦学习的行为结果又将激发其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作者借书手抄,其行为结果是:遍观群书,从而激发起“益慕圣贤之道”的新需要,促使其百里竭诚求师的行为,终于取得“或有所闻”的结果,于是又激发起外出求学进一步深造的需要,终获“中有足乐者”的精神支柱。作者一生的“勤且艰”,其结果便是今天之所得——朝廷重臣,知名学者。即便如此,他仍觉得“未有所成”,语含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学而优则仕”虽有时代和阶级局限,但学有所成,学有指望,通过学习为国家建功立业,这是有道理的。像这种行为目标及其结果来激励人们刻苦好学,不仅当时有积极意义,就是今天也不乏理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文心雕龙》刘勰.

[2]《八年级语文教学指导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