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2016-12-12 12:53黄兆成
创意设计源 2016年6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改造保护

[摘要]基于对乡村人居环境现状的分析,从设计主导方向、设计价值和理念等角度进行探讨,提出在乡村人居环境设计改造、传统建筑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依托传统文化和技术条件,发掘地方特色,实现保护传统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设计要求。

[关键词]乡村民居;环境设计;传统文化;改造;保护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the design principles, the dominant direction, the design concept and ideas,this thesis proposed that design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living environment,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protection, etc. To benefit rural residents,relying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echniques and embody local characteristics.Such design s- h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velihood of resident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ce; Environment design;Traditional culture; Reconstruction;Protection

[基金项目]本文获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基金支持。

我国近些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以农村青壮年为主的劳动力加入城市建设,促进了城市发展,使得城市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农村的年轻人进入城市工作、生活,造成乡村建设力量的不足。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广大农村的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尤其是缺乏长远规划、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社会的后续发展。如何使传统民居得到改良,优美乡村环境继续存续下去,是亟需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尊重当地居民根本权益,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而乡村居民的基本权益更应得到应有的保障。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是中国农民的核心利益所在。农村耕地的减少和住房的改建又使大量有历史价值的老民居建筑遭到破坏和损毁,使遗留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文化惨遭毁灭,造成了许多沉痛的教训。不管是耕种的土地,还是居住的宅基地,包括在自家宅基地建造的房屋,都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而有的地方为了取得好看的经济发展数据,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牺牲农民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古往今来农民居住要求的真实写照。因此乡村环境的设计改造首先应以农民的核心权益为出发点,为广大居住在当地的农民着想,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做出为农民所需要的居住环境,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乡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同时也造成了城乡贫富差距变大,城市先富裕起来形成的巨大影响对农村地区的冲击显而易见。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广大农村还有很多地方处于生活极度贫困的状态,如何引导农民脱离贫困生活,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尤为迫切和必要。而生活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居住环境的改良。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国家在消除贫困人口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而乡村环境改造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主导。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非城市人的专利,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同样应该受到重视(图1)。只有在物质层面解决了乡村居民的生活需求,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其精神层面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乡村环境改造和民居建设应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为设计主导原则。

二、保护建筑生态脉络,传承传统文化内涵

在我国的广袤大地上,从东北到岭南,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广大的农村地区都存有数量众多的传统民居,包括在西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有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遗存(图2),正是有了这些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建筑类型的存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各式各样的民居建筑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中国千千万万的乡村现存民居建筑中,有很多是经过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沧桑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建筑不仅记忆了传统建筑的文化脉络,让今天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是见证了历史上我们的祖先留下的营建技艺和设计智慧,使今天的我们在学习研究的同时心存敬畏。乡村的建筑脉络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型的,已经与乡村生态化融为一体,具有相对的成熟度和合理性。越是古老的村落,其自然生态性越强(图3)。但是近年来的工业化生产,显然已经打破了这种平衡。而经过长期形成的乡村建筑生态脉络一旦遭到破坏,再修复或者重建几乎是不可能的。似乎工业化程度越高,对生态化的破坏力就越大,这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悖论。保护好乡村建筑脉络,维护好当地的环境生态平衡,是乡村民居改造设计的基础目标。对现有的建筑肌理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当地的人文风俗和地域特征,为乡村环境设计改造提供参考和依据,保护人居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农村社会发展努力的方向。

乡村发展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蕴含在这些古村落里。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目前新建的乡村建筑缺乏应有的设计标准,所以在建筑内容和形式上就无法保证质量,造成传统文化的丧失。就目前农村改造现状看,对原有老建筑不分皂白一律拆除重建是很多乡村采取的简单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割断和资源的浪费,很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就在一次次拆除重建中被毁灭。建设新的乡村环境,可以凭借高科技的现代技术来实现,但也许只需要一定的机械工具,凭借当地居民的手工劳动就能实现。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出,使得原本手工劳动具有优势的乡村也在传统建造技术方面显得捉襟见肘。许多在历史发展中流传下来的手工技术到今天已经失传,只能在历史书籍或旧有实物中找到它们存在的影子,所以保护传统建造技术的任务也是任重道远。面对大规模的乡村改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应实实在在地下功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要在基本的设计层面突出地域特点和传统习俗,既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又使设计内涵得到提升,让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使乡村居民得到实惠。

三、以专业技术为支持手段,以开发地方特色为源动力

在专业区分越来越细致的今天,任何一项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工作都马虎不得。同样,在乡村人居环境改造方面,有了专业设计能力更要有专业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方能实现原有设计构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在城乡建设中大量运用机械化工具和电气化设备的工业化生产,在建造速度上确实有较大提升,但是对传统技术的传承也造成了明显的掣肘效应。如果仅是为了提高效率单纯依靠工业化生产而摒弃手工操作,会使传统技艺消失殆尽;而若为了保留传统拒绝工业技术的应用,与现代技术的发展潮流逆向而行,也是不可取的。工业化生产是一把双刃剑,乡村建造既要利用好机械工具和工业生产效率,又能充分挖掘传统营建技艺的手工技能,使二者并行不悖,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图4)。

农村经济要发展,乡村环境要改善,离不开因地制宜的设计和地域特色的定位。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南北方气候差异很大,沿海与内陆的环境有根本不同,中原与边塞的少数民族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多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每个地区的乡村环境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形象特色,保护现有的地方特色是维系传统文化的根本。当前的城市建设已经呈现出“千城一面”的趋同化现象,我们不能接受千千万万的乡村再重复这样的模式。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地域特色消失等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就是开发地方特色,很多乡村不再以耕种农业作为自身的惟一发展道路,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有的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因素,开发乡村特色旅游;有的利用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风土人情,打造适宜本地的农产品开发或者公共服务业;还有的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派生出工商业、文化艺术产业等附加产业链(图5)。所有这些转变都是以当地的地域特征为突破口,可见开发适宜于本地居民的多种生产方式,打造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质是设计驱动的源动力。

四、转变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提升传统民居的存续价值

在乡村民居设计改造中,人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城市与乡村本身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乡村环境改造和传统民居设计保护的过程中,一定要正视城乡之间的差异化,切不可盲目以城市规划的思路来指导农村营建,以城市建设方式来改造农村。广大农村环境的规划切实需要因地制宜,转变传统的设计思维观念,对现存的传统建筑由专业人士而非执政者做出认知和判断,评判其是否具有保护和改造利用的价值,然后针对整体村落形成完整规范的改造规划建议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再由权威部门做出规划建设和改造的具体措施。我国地域幅员辽阔,村落遍布各个角落,要想一步完成全部乡村改造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有存续价值的传统民居进行重点研究,可以采用先重点后全面、先易后难的方式,按计划步骤一步步合理推进,以点带面最终完成乡村改建的任务。

乡村传统民居的设计与改造是一个逐步的理性认知的过程,肆意地对农村进行不加辨别地拆除重建,以及千篇一律的所谓“新农村建设”,结果只能是导致“千村一面”的局面,仍然是在重复城市建设的老路。乡村之所以为乡村,是因为有其自身与众不同的特殊魅力,这种农村自身带有的文化基因是使农村继续存续下去的关键所在(图6)。如果漠视乡村民居的文化价值或是农村文化基因遭受毁灭,将带来不可预见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与挖掘,正是对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与保护,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有力提升(图7)。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建设比以往也有了较大改观,但在文化传承、改善民生方面仍然任重道远。尤其是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依然薄弱。只有以谋取广大农民利益为己任,依托传统文化和技术条件,发掘地方特色,才能实现保护传统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3-57.

[2]伊庆山,施国庆.农业型村庄的空心化问题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2-27.

[3]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106-109.

[4]黄兆成,徐宁.中国西部生土窑洞民居改造设计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51-456.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改造保护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