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山铁矿水文地质特征及防治水对策

2016-12-13 05:25郭波波
采矿技术 2016年6期
关键词:风井富水水文地质

高 超,郭波波

(1.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长沙 410012;2.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新桥矿业有限公司,安徽铜陵市 244000)

马鞭山铁矿水文地质特征及防治水对策

高 超1,郭波波2

(1.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长沙 410012;2.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新桥矿业有限公司,安徽铜陵市 244000)

马鞭山铁矿位于断裂构造发育的庐枞火山岩盆地,由于对水文地质研究不足,在井建过程中发生数次淹井。利用地面物探和淹井后抽水观测等资料,进行了水文地质特征研究。研究表明,该矿床为复杂的构造裂隙充水矿床,富水性受构造控制,沿构造发育,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和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特点。矿坑排水系统形成后西部、东部之地下水将通过导水构造(破碎带)向采场(巷道)汇集,矿区构造破碎带为主要充水通道,并且水压高,在地下水静储量未疏排前,最易引发突水淹井事故。因此,提出了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防治水总体方案。

水文地质特征;构造破碎带;充水通道;防治水;马鞍山铁矿

0 前 言

马鞭山铁矿位于安徽省庐江县龙桥镇,西与龙桥铁矿毗邻,东北邻近黄屯硫铁矿。地处江淮丘陵南部,海拔一般为+20~+60 m。最高峰为西南角的小头山,海拔+116.7 m,相对高度差为10~30 m。矿区地势具有中、北部偏低,其余三面偏高之特点。南部与低山丘陵连接,西与龙桥铁矿毗邻,东、南部为岗地,北部与冲积平原连接,矿区地势高低不平,呈波状起伏,最低处临近阶地标高为+9.0 m,为矿区侵蚀基准面。

矿床位于中生代庐枞火山岩盆地的东北部边缘,矿体赋存于盖层火山岩系与基底沉积地层接合部位的基底地层中,埋深450~828.56 m,属层控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即矽卡岩型矿床。主铁矿体赋存于中侏罗统罗岭组上段第三层上部碳酸盐岩向铁、钙质泥质粉砂岩过渡的相变带中,纹层状泥质粉砂岩是其底板标志。矿体形态简单,呈层状、似层状,产状平缓,微向北倾,层位明显,规模中型。

由于对水文地质研究不足,在建井过程中主井、副井被淹,停工待治理,措施井、风井基本开拓工程属初期,尚未进行到采准阶段就陆续发生淹井事故。前期资料初步定为矿床水文条件中等偏复杂。因此,为推进矿山安全建设,避免生产设计和施工的盲目性,根据矿山设计、建设及实际需要,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1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1.1 矿区及周边主要大型地表水体

矿区范围内无大的地表水体。但矿区外围周边地表水系发育,东临朱冲沟、黄屯河水系(最近处距矿体约325 m),其中黄屯河河床海拔标高+6~+10 m,宽10~30 m,流量随季节性变化大,河水流向东北注入西河、裕溪河进长江,水量丰富;南近矾山河(最近处距矿体约600 m,自西向东流入黄屯河),水量较丰富;矿区西北侧的龙桥铁矿尾矿库,水量亦较丰富;北有姚岗河流入距矿区稍远的马山河等。

1.2 矿区主要含(隔)水层特征

1.2.1 主要含水层

(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由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洪积成因的粘土、粘性土组成,普遍夹有碎石。分布于矿床的北部平坦地带和山间谷地,含孔隙潜水,水量微弱,泉流量0.014 L/s。分布于黄屯、矾山、马山河两侧及山间谷地的覆盖层,具二元结构,上部粘性土含水性较差,下部砂性土,含孔隙潜水,泉流量0.125~0.815 L/s,水量丰富。

(2)火山碎屑岩、熔岩类孔洞-裂隙含水岩组。主要由粗安岩、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组成,厚度大、分布广,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为矿床直接顶板。该岩组岩心破碎,孔洞、裂隙发育,厚60~200 m,洞径0.2~0.5 cm。钻孔普遍漏水。钻孔单位涌水量

0.15~2.04 L/s·m,渗透系数0.23~1.3 m/d,为矿区内主要富水岩层。

(3)碎屑岩、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主要由泥质粉砂岩、灰岩、磁铁矿体等组成,厚度1.25~118.00 m,地表出露于矿区北西角。该层是本矿床的含矿层位,岩心断续破碎,呈块状、碎块状及粉砂状。孔洞断续分布,一般呈串珠状;洞径在0.2~0.5 cm之间,局部呈蜂窝状,洞径达2.0 cm以上。单位涌水量为0.031~1.49 L/s.m;渗透系数为0.07~0.42 m/d。为矿区内相对富水岩层。

以上各含水层组之间没有明显的隔水层、段。

1.2.2 矿区相对隔水层

岩浆岩类裂隙含水岩组。由正长岩和石英正长岩组成,埋藏深度465.26~802.59 m,该层渗透性很弱,水量贫乏,构成本矿床矿体底板之下的相对隔水层位。

1.3 矿区主要断裂构造、富水性及对采矿的影响

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密集分布、纵横交错,已发现的矿区内主要断裂构造特征如下。

1.3.1 北西向断层

包括走向 315°~330°的断层,矿区内有 F8、F13、F20、F21、F22、F23、F24、F25、F26、F27等10条断层。

F8断层:走向315°~330°,倾向北东,倾角75°~85°,本区延伸长度1160 m,JZK3孔在孔深204.3~227.86 m,揭露到该断裂带,裂隙发育,岩心破碎,断续发育有空洞和裂隙,冲洗液漏失明显。富水不均,上部因龙桥矿采矿生产排水所致并不含水,下部富水程度弱~中等。

F13断层:走向 315°~330°,倾向东南,倾角75°~85°,长度大于800 m,宽约40 m,物探具明显的低阻正交点异常,推测为富水断层。

F20断层:区内的重点构造之一,长度大于1460 m。宽约40 m,走向290°~300°,倾向北,倾角77°~83°,物探斜向低阻条带状异常,倾向延伸大约300 m,富水,可能插入矿体,沟通F18、裂隙带2#、3#、4#、F15、F19、F12等构造和裂隙。风井突水及风井抽水期间,其附近观测孔水位变化幅度很大。

F21断层:长度大于700 m,宽约20 m。走向305°~315°,倾向北,倾角71°~76°,斜向延伸大约300 m,富水,可能沟通F15、F19、F12。

F22断层:长度大于985 m。宽约40 m。走向295°~305°,倾角47°~60°,倾向北东。富水,可能插入矿体,沟通裂隙带3#、F15、F19、F12。

F23断层:长度大于500 m。宽约20 m。走向295°~305°,倾角60°~70°,倾向西南,富水。

F24断层:长度大于610 m,走向270°~275°,倾角62°~66°,倾向北,富水。

F25断层:长度大于415 m,走向285°~295°,倾向北,倾角66°~71°,富水。

F26断层:长度大于565 m。走向305°~315°,倾向北东,倾角77°~82°,富水。

F27断层:西北端为F15,长度大于945 m。走向295°~305°,倾向北东,倾角77°~82°,富水。

上述10条断层,除F8外,是将黄屯河水及F12断层水导入矿坑的主要通道,对采矿有较大的影响。

1.3.2 北东向断层

包括走向355°~20°的断层,断层沿走向摆动较大,据主井、副井、风井井筒施工揭露,该组断层为矿区主要导水和富水断层,主要有F12、F14、F15、F17、F18、F19等6条。

F12断层:位于矿区东侧外围黄屯硫铁矿床范围内,隐伏于黄屯河之下,在黄屯河河床内局部出露,为区域富水断层,断层破碎带延伸长,宽度大,构造角砾岩发育,裂隙密集相互交切,岩石破碎呈棱角状,垂直断距大于30 m,断裂带岩石强烈硅化、碳酸盐岩脉充填胶结,空洞发育,洞径1~20 cm不等,单位涌水量(q)为 4.881 L/s.m,渗透系数(K)为10.91 m/d,富水性强。F12断层的走向是从南到北:南北转为北东走向,走向长大于1500 m。倾向北东,倾角75°~80°。尽管该断层倾向北东背离矿区,但由于其与F15之间存在大量的北西向沟通断层,为区外重点补给源。

F14断层:断层走向355°~10°~30°,倾向东南,局部扭曲,倾角80°~85°,长度大于750 m,宽约40 m,具明显低阻正交点异常,推测为富水断层。

F15断层:已被主、副井的掘进验证,长度大于1550 m。宽约30 m,走向35°~50°~15°,倾向东南,倾角60°~80°。该断层与F12之间存在大量的北西向沟通断层,对矿区有重大影响,其影响程度决定于北西向断层的导水性。主、副井淹井时,位于该断层附近的G2孔水位下降近10 m,说明该断层导水性很好。

F17断层:长度大于500 m。宽约40 m,走向25°~30°,倾向西北,倾角较陡,倾角72°~78°,中等富水。

F18断层:长度大于1600 m。宽约60 m。走向25°~30°,倾向东南,倾角65°~75°,富水。

F19断层:长度大于1200 m。宽约40 m。走向12°~17°,倾向西,倾角78°~83°,富水。

上述6条北东向断层,除F17外,为矿区主要导水和富水断层,是将北部、东北部地下水导入矿坑的主要通道,对矿床开采有很大影响,应重点防范。

1.3.3 东西向断层

F16断层:位于矿区的南部,长度大于1000 m。宽约40 m。走向85°~95°,倾向南,倾角72°~78°,具明显的垂向低阻条带状异常,为富水断层。其南侧供水井水量可观,而北侧之GC1观测孔未见该构造。F15和F16未见相交连通迹象,该断层对采矿无重大影响。

1.3.4 北东向裂隙密集带

2#裂隙密集带:走向20°~40°~15°,长度大于1350 m,宽约50 m,物探具明显低阻异常,为富水裂隙带,位于该裂隙带上的GC9孔垂向裂隙、溶蚀、溶孔发育。

3#裂隙密集带:走向350°~5°~15°,长度大于1100 m,宽度约20 m,物探具明显低阻异常,推测富水。

4#裂隙密集带:走向355°~5°~30°,长度大于1100 m,宽约30 m,局部明显低阻异常,局部低阻不明显,推测富水。

5#裂隙密集带:局部与F15重合,走向358°~5°~30°,长度大于670 m,宽约20 m,推测富水。

上述4条裂隙密集带,可将北部地下水导入矿坑,对矿床开采有影响。

1.3.5 北西向裂隙密集带

1#裂隙密集带:走向355°~5°,长度大于350 m,宽约20 m,因受龙桥矿的排水影响,对矿床开采影响不大。

1.4 含水岩组间的水力联系

1.4.1 基岩裂隙含水岩组之间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承压水,水位标高3.38~12.99 m;矿床主要含水层火山碎屑岩、熔岩类孔洞-裂隙含水岩组与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直接接触,矿床及以上顶板基岩无明显隔水层,水力联系密切。

ZK122孔抽水时,相距205 m的ZK81孔自流孔2 h后流量逐渐变小,7 h后断流。

主井、副井2009年7月3日~7月5日抽水时,相距480 m的水源井7月4日~7月5日水位降低1.2 m,相距950 m的G2孔7月3日~7月5日水位降低0.97 m;主副井同时排水,主井水位下降196.3 m时,G2孔下降近10 m。2009年5月1日副井在深度340 m突水淹井时,相距950 m的G2孔5月2日下降1.34 m,表明水力联系较密切。

2012年4月8日到4月26日措施井抽水时,观测孔水位降深与观测孔距措施井的距离不存在正比关系。降深最大的是相距524 m的GC1孔,下降1.63 m。变化最小的是相距998 m的GC5孔,水位上升了0.14 m,而相距最远1260 m的ZK75下降1.42 m,相距最近的GC9水位降深0.78 m。

2012年7月31日至8月3日风井抽水时,观测孔水位降深与观测孔距风井的距离也不存在正比关系,降深最大的是相距219 m的GC10孔,下降8.2 m。相距最近的GC7孔下降7.95 m,降深最小的是相距约740 m的GC9孔,仅下降0.05 m,而相距最远的ZK75(1634 m)和GC2孔(1601 m)分别下降了4.38 m和4.62 m,相距811 m的GC1孔下降6.22 m。

基岩裂隙水水量不大,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和方向性,构造导致含水层与断层、裂隙之间水力联系密切,使之连通性好,当构造导通地表大水体时,矿坑涌水量会激增。

1.4.2 覆盖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区内地表覆盖层主要由粘土、粘性土夹碎石及沙砾组成,属相对隔水层。但临近矿体东北角、黄屯河流域河床以及矾山河流域河床等部位外围存在砂、砂卵石等强透水地层,是构成地表水垂直下渗的主要连通通道。

1.4.3 矿区第四系孔隙水与基岩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第四系民井水位明显高于基岩水位。风井抽水期间,民井水位变化很小,而基岩水位变化较大,说明矿区内第四系覆盖层与下伏基岩之间水力联系不密切。

2 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2.1 矿床充水的主要形式

天然状态下,区域地下水流场为自南向北-北东迳流。深部基岩水水位高于浅部基岩水,基岩地下水位又一般高于风化层、松散层潜水水位,矿区内基岩面上的覆盖层为相对隔水顶板,当钻孔揭穿隔水顶板后,钻孔内地下水向地表溢流,动态观测表

明,随着自然排泄,压力水头渐趋下降,流量逐渐衰减,以静储量消耗为主,但在未来矿山疏干排水条件下,由于补、排关系的变化,近区大气降水、地表水以及东北部、东部构造、西部深部都会成为新的补给源,会导致补给量增加。

虽然基岩地下水同覆盖层潜水间局部有相对隔水层存在,但由于F18、裂隙带2#、3#、4#、F15、F19、F12与交汇的F20、F21、F22、F23、F24、F25、F26、F27等构造裂隙通过黄屯河、矾山河流域砂或砂卵石强透水层底板导通黄屯河、矾山河之地表水体,可使采场与地表水体有直接的水力联系。

从风井抽水的等水位线图(图1)可以看出,GC6等值线向外有突出,表明附近的F18断层两端呈现补给通道的迹象,F18是一条规模较大的张扭性构造,其主要充水水源是姚岗河,根据GC6的地质资料,F18的铅直视厚度为45.61 m,其上下盘还发育有次一级的构造破碎带,在风井抽水前,GC6的静止水位标高是5.46 m,风井抽水结束时(8月3日8∶30),其水位标高下降至-1.83 m,风井抽水结束后继续下降至-2.06 m(8月3日17∶30),而北面缺口河的水位是5~9 m,如果F18延伸到缺口河,有可能将北部缺口河水导进矿区。

图1 风井抽水的等水位线图

2.2 矿床富水特征、表现

矿床赋存于火山岩系与基底沉积地层接合部位的基底地层中,矿体埋藏于地下500~600 m,具有相对隔水的砂岩底板,属构造裂隙充水矿床。如无大的导水构造,一般富水性较弱,富水性受构造控制,沿构造发育,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和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特点。在建设、生产过程应高度重视。其表现如下:

(1)未遇到大的构造或与大构造沟通的裂隙时,富水性弱,一般表现为淋水、滴水或小股渗漏水,且渗漏量随时间而呈减少趋势,在采矿生产中很少构成水害威胁,但井建过程中因排水能力所限或排水设备故障,有时会造成淹井事故,例如本矿井建过程中的措施井等;

(2)当遇到与大构造沟通的小裂隙时,因临空面水压5 MPa以上,表现为小裂隙出大水,主副井掘进过程中,埋深380 m上部的多次突水淹井事故大多属于此种情况,揭露了F15的次级裂隙,裂隙并不宽大,但水压很高,将钻机冲顶几十米高,当揭露含水构造、裂隙时,先出水一般,出水口在高压水洗通、洗大后,水量会逐渐加大,当静储量排干后会逐步降低、稳定,如本次风井淹井;

(3)当遇大型导水构造,且构造有外部强水源补给时,矿井涌水量将很大,甚至构成水害,例如本矿的主、副井址选在F15与多条裂隙带的交汇处,由于F15等通过F20、F21、F22等与黄屯河床区域地

表大水体沟通,故井建过程中,在副井埋深381 m、主井560 m左右揭露了大型构造F15,导致主、副井淹井,水量很大,总量超过400 m3/h的水泵连续抽排近40 h,东北部观测孔G2水位下降不大。

3 矿区防治水对策

矿山应尽快完善矿区整体防治水研究、治理工作,对矿区防治水工作进行系统的设计和部署,以减少或防止矿山水害的发生。

该矿的防治水工作方案与措施建议如下:

(1)本矿防治水的总体方案应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必要时可控制疏干以降低成本,可提前对矿体疏干排水,抽排静储量,以降低建设生产期间的风险;

(2)目前矿山的永久排水系统未形成,在巷道开拓过程中,排水能力有限,为避免淹井,应探水前进,探水宜首先进行井下超前物探,再钻探验证兼长探,再短探方式,对遇到的超过排水能力的大水点,必要时进行局部封堵并实施有效控制疏放,适时采用遇水凝结巨膨胀材料及特殊注浆工艺;

(3)进一步研究、分析验证东北面、东面、西南的地质、水文地质特点;

(4)进一步获得目前开拓期所取得的地质、水文基础资料,并综合分析;

(5)根据本矿构造发育,纵横交错相互沟通,细小网状裂隙特别发育,只要细小裂隙与大构造沟通,都会因水压高而出现大出水。防治水施工时应研制、配备高压、防喷、止退等安全装置;

(6)进一步建立地面、井下重点部位水点的跟踪监测,加强地表、地下坑道及地面观测孔的水位观测及管理工作,密切关注矿区及周边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建立地下水自动监测报警系统,并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确保生产安全;

(7)在注浆堵水过程中,遇到的出水裂隙细但水量大、注浆压力高但吸浆量小、浆液在高压下凝结快等普通注浆工艺效果差的难题,宜适时开展适合本矿的新型注浆工艺和注浆材料的研究。

4 结 论

(1)马鞍山铁矿床属构造裂隙充水矿床,无大的导水构造,一般富水性较弱。富水性受构造控制,沿构造发育,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和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特点。

(2)矿区导水构造发育,纵横交错、且连通性很好,矿床地下水水压大,在地下水静储量未疏排前,因水压高最易引发突水淹井事故;矿区及附近构造破碎带发育,且大多为导水富水断层,重点富水断层为F18、F15、F19、F20、F22、F12等以及与其沟通的其他导水构造。

(3)矿区南部和北部(初步)为隔水边界,矿区西部和东部目前为矿区主要进水通道。

(4)矿区第四系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不密切,但东部黄屯河流域与地下水水力联系有较密切迹象。

(5)风井和措施井抽水试验期间均未出现地面沉降变形等现象,但由于抽水时间相对较短,生产期长期大量抽排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变形情况有待于进一步观测。

(6)天然状态下,矿区地下水从南流向北,随着矿山开拓、开采深度增加,矿坑排水系统的形成,将改变天然地下水迳流排泄条件,形成地下水向采场(巷道)汇集的降落漏斗。西部、东部之地下水将通过导水构造(破碎带)向矿区补给。

[1] 容玲聪.高速高效粘土浆制浆新工艺[J].轻金属,2009(06):7-10.

[2] 王 辉,王庆平,闵凡飞,等.注浆封孔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13):103-106.

[3] 田洪胜,洪益清,马亚杰.开滦东欢坨矿水文地质特征及防治对策[J].地下水,2009(03):110-113.

[4] 赵海军,马凤山,李国庆,等.新立海底金矿水文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结构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04):41-45.

[5] 杨 柱,王 军,李林贵,等.黄屯硫铁矿水文地质特征及防治水对策[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4(05):47-50,61.

[6] 康彩琴,陈植华.泥河铁矿充水岩层水文地质特征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03):126-129,134.

[7] 李民族,齐跃明,许进鹏.矿井边界断层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防治对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5(06):96-99,104.

[8] 武鹏飞,田取珍.构造破碎带巷道注浆加固技术[J].采矿技术,2010(02):24-25.

2016-05-29)

高 超(1987-)男,山东滕州人,助理工程师,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矿山水害防治与探测工作,Email:gaochaosd@163.com。

猜你喜欢
风井富水水文地质
基于抽水试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分析与确定
基于GPRS实现自动化水文地质抽水试验
基于转移概率的三维水文地质结构划分
富水砂卵石地层锚索施工工艺工法
地库风井与景观的和谐共生
超级高密度电法在新疆某矿区富水性评价应用研究
行车对数和位置对活塞风井通风特性的影响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
掘进巷道构造富水性电法探测综合应用研究
立井壁后注浆技术在白象山铁矿风井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