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的设计思维看鸱吻的造型艺术

2016-12-13 19:22郭振山史可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10期
关键词:正脊雕塑装饰

郭振山 史可

二度空间的设计思维的方式,影响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刻、玉石的加工、剪纸,二度空间的设计思维在影响着各个门类的艺术,鸱吻作为建筑屋脊装饰的一部分自然而然的受到了传统设计思维的影响。无论鸱吻的造型如何的改变,它的大致轮廓是不会改变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崇拜的改变而变化,线刻和浮雕的装饰手法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鸱吻也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封建礼制符号化。本文就围绕中国的传统设计思维来谈论鸱吻的造型艺术。

传统设计观念对鸱吻造型的影响

1.中国传统的二度空间设计思维

中国自古就有二度空间的观念,无论是从当时的木刻、玉石的雕刻还有剪纸都体现这点。在中国古代玉石尤为珍贵,一块儿矿石通常被切割成好几块的薄片,这也就造成了二度空间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比较倾向平面的设计观念。在中国的玉石加工中有个很重要的名词叫做“因料施艺”因为玉石是珍贵的材料,玉石的形状是随机的。人们想尽最大的可能不去浪费材料,所以会根据玉石的形状去发挥创造,最大可能的利用石材。这也就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先以轮廓为主体,先有了界限,再做里面的设计。剪纸艺术也是如此,先设定个轮廓,然后再将设计的主题安排到里面。可见这种以轮廓为主再进行内部设计的二度空间思维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这也必将影响到其他的领域。

随着时代的变迁,鸱吻的造型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它总是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在特定轮廓内的变化。只有我们懂得以上道理,当我们面对古代工匠留下的传世之作时,便不会惊异于它们不同寻常的造型,因为这些造型轮廓是自然生成的,其内部设计是在既定轮廓内完成的巧妙的精雕细琢。

2.从中国古代雕塑文化看鸱吻的造型

受中国传统二度空间的影响,中国古代雕塑的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意向性。中国塑和绘画到了很晚的时候才摆脱工艺美术的母体。这是雕塑和绘画长期不分的缘由,同样也是线刻和浮雕相结合的中国雕塑和绘画的相似之处,不求肖似,形成了高度的意向性特征。

中国古代雕塑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绘画性。从彩陶时代开始雕塑和绘画就相辅相成。这也导致了绘画和雕塑在审美上保持一致性。中国雕塑的特点一直沿用到历朝历代,直到现在民间仍然有很多雕刻师通过先画线描绘制草稿,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材料上勾线再刻。绘画性是我国古代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今我们欣赏古代的雕塑,也要用中国古代的审美要求去欣赏、去体会美感的要点。

鸱吻作为屋脊装饰的一小构件,可以看做是件精美的雕塑作品。线刻和平面浮雕的手法更是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从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征出发,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鸱吻的造型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鸱吻造型的差异性

1.关于鸱吻的等级

众所周知,古代的中国是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国家。体现在建筑上亦是如此。处在建筑中的最高结构中的正脊,更为重要。起翘的鸱吻造型装饰是古建筑等级的重要载体。而且渐渐成为了一种官式的做法,也体现着古代建筑物的等级规格。

在唐朝对于建筑的营缮制度制度和各个结构的装饰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如有违背,将会受到处罚,甚至拆改。到清代,鸱吻所代表的封建等级制度进一步加深,甚至出现了“迎吻”这样庄严的封建皇家礼仪活动。在《清史稿》中所录:“若大工迎吻,祭琉璃窑神暨各门神,如祭司工礼”、“凡三大节进表……又亲耕、亲蚕、授时、颁诏、殿试、送榜、迎吻,凡前导以御仗出入者,皆奏导迎乐……”由此来看,螭吻已成为礼制符号,皇权的象征。

2.鸱吻在民间和宫廷的差异

正脊装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百姓的住宅屋顶的主要材料是索瓦或陶质。另外,平民百姓住宅的吻兽样式各种各样,手法艺术自由并且怪诞。彰显了民间艺术工匠鲜明、自由的艺术特征。例如金刚殿、隆国殿的正吻,龙的口部造型夸张,嘴里吐出长舌、鼻子、耳朵的造型做法奇特。尾巴的造型更是异想天开,无规矩可言。百姓住宅的正脊装饰大多数没有背兽,也没有剑把,鳞片很小,和官式的相比显得没那么自然;住宅和宫廷的屋顶主要材料是金黄玻璃瓦,从制作来看,无论是和泥、起柸、塑性、烧制宫廷匠师都精工细作,技法纯熟。彰显了工匠艺人非凡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官式的吻兽造型比较高贵大度,规格制度相对一致。造型优美。制作精细,各种样式的面部特征都描绘的比较细致,身体上的鳞片从身部到尾部逐渐变小。个个造型优美,令人叫绝。

官式的严格规范和地方的灵活自由的技巧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龙吻兽造型作为官式正脊主要的造型,而且造型雄伟壮阔,美观华丽。

3.鸱吻装饰的南北差异

宋代黄朝英编著的《靖康湘素杂记》所引《倦游杂录》云:“自唐代来,寺观殿宇,尚有为飞鱼形,尾上指者,不知何时易名鸱吻,状亦不类鱼尾。”由此可见,当时流行的鸱吻为鱼形吻。《大店五山诸堂图》的鱼形吻,是由越人制作以鲸鱼图形来装饰,由防火的风俗发展而来。景德镇民宅上的鱼形吻和《大店五山诸堂图》上的鱼形吻非常的相似,应该都是以鲸鱼为原型的。佛山祖庙大殿的鱼吻也是这样的,这种鱼形吻的装饰后来又传到日本,例如大阪城天守阁的鱼形吻也是这类的。

我国北方的脊饰,正脊多用龙吻,虽然龙吻的造型大致相同但是随着等级的不同,龙吻会在造型尺寸上略有不同。但是造型都雄伟壮观,富有气魄。

鸱吻的由来

1.神兽崇拜

鲁迅先生曾指出:“顾吾中国,则夙以普崇万物为文化根本,敬天礼地,实与法式,发育张大,整然不絮。”古人在原始思维的支配下除了崇拜天地、日月星辰、气象、山川水火外,还崇拜与自身生产生活相关的动植物,并将其纳入人类早期的文化生活当中。无论是朱雀、玄武、还是吉龙、自虎等等些神兽,都成为人类防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象征,都寄托着人类的美好愿望。朴素的神兽崇拜带给人们对美的感性认识让人们将屋顶看作建筑的头部,而屋顶正脊两端翘起的造型就相当于神兽的角或耳朵。

2.鸱吻造型的演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信仰和崇拜也在发生的变化,体现在鸱吻的装饰上就表现为鸱吻造型的变化。“鸱”在古代是指种凶猛的大鸟,所谓龙生九子,传说鸱吻是龙的儿子,鸱吻就是其中的一个。鸱吻的样子像是剪去尾巴的四脚蛇。据说,“鸱”爱好吞火,还喜欢在特别危险的地方张望。鸱吻在最早期的形状类似鱼尾巴,因此那时它的名称叫“鸱尾”。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摩羯鱼也传到了中国,因此称作为鸱鱼。时代的不断变化,鸱吻的造型不同,名称也不相同。到了南北朝时期鸱吻的尾巴和身体是竖直的、尾巴的尖端向内弯曲,表面雕刻着精美的鳍的纹样,逐渐形成了鸱尾。

晚唐以后,开始使用涂釉的大型瓦片来制作鸱吻,鸱尾的形象开始变成兽头。再后来又出现了一个“蚩吻”的叫法。这种叫法正是有吻兽张口吞脊这个动作延伸出来的。

在明代,吻兽的造型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尾巴从鱼尾的形状开始向龙的方向转变。因为在当时龙是皇权的象征。到了明清时期龙吻的造型日趋成熟和完善,因此又有了龙吻的叫法。

吻的功能

古代中国的建筑多为木质,火灾就成了最大的威胁,从象形文字就能看出是火烧住宅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对“灾”的解释为:“災,天火也,本作裁。籀文作炎。火起于下,焚其上也”,由此可见古人是多么的畏惧火灾。据《汉纪》载:“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在宋王溥(922~982)《唐会要》卷四十四“杂灾变”条也有类似记载:“开元十五年七月四日。雷震兴教门两鸱吻,栏槛及柱灾。”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虽然鸱吻的形状在各个年代各不相同,但是人们对它能避火驱灾的想法却直都没有改变。

据验证,鸱吻尖端会形成放电现象,能与雷电中和,起到避雷电的作用。此外,还有装饰、反映阶级关系、辟邪、固定屋顶的作用。总结

中国传统的平面造思维不仅影响了当时的雕塑,玉石加工文化,也影响到了建筑领域,鸱吻正是在中国传统的设计思维中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线刻和平面浮雕的方式始终是它忠诚的表现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鸱吻逐渐的被封建礼制所符号化,成为权利的象征,也就导致了鸱吻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级之间的差异。虽然鸱吻造型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它来自神兽崇拜的起源不会变,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发展,鸱吻经历了从鱼到龙形的飞跃,但是它的轮廓是不会改变的。这种平面设计的方法和原理也在影响着当代的设计,它提醒设计师们在进行形象设计师无需再受刻板理性依据的影响,重要的是关心实际场所中人的视觉体验,调动人类原本就丰富的感官系统,使接受者从中体验到愉悦与快感,这无疑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时代课题。

猜你喜欢
正脊雕塑装饰
人字形屋顶上的艺术
正脊治疗脊源性内科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巨型雕塑
鲤鱼旗装饰坠
我的破烂雕塑
装饰圣诞树
写实雕塑
杠杆定位与正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DIY节日装饰家
装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