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教学实录及点评

2016-12-14 12:10执教张丽萍点评张新春
湖南教育 2016年33期
关键词:次品口香糖天平

执教:张丽萍点评:张新春

“找次品”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张丽萍点评:张新春

一、情景导入

师:张老师今天带来3瓶口香糖给你们做见面礼。3瓶口香糖都一样多、一样重,可是其中有一瓶被我那淘气的女儿悄悄地吃了几片,你能想办法帮我找到这一瓶吗?

生1:用手掂一掂就知道哪个重哪个轻。(板书:掂)

生2:用天平称。(板书:称)

生3:数一数。(板书:数)

师:同学们想到了3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4:我觉得称是最好的,因为称可以准确地称出重量,比较快。

师:那如果用数的方法,我数过的口香糖你会不会吃?

生:不会,太脏了。

师:掂的办法呢?(将2瓶口香糖放入学生手上,让其感受掂的办法不够准确)

师小结:这样看来,称的办法又简捷又准确。

二、探究新知

师:张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这架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平衡了,你打算怎么称呢?

生5: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各放1瓶口香糖,还剩下1瓶。(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进行操作)

师:这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

生5:天平不平衡。(师记录)

师:刚刚有同学说有两种情况,还有一种什么情况?

生6:将轻的那瓶换下来,把另外一瓶放上去。(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进行操作)

师:这时候天平怎么样了?

生6:平衡。(师记录)

师小结:3瓶口香糖不管怎么样放,总会左边1瓶,右边1瓶,还剩下1瓶。会出现不平衡和平衡两种情况。那你告诉老师,如果天平平衡了,轻的那瓶在哪里?

生7:就是剩下的这一瓶。(师用红色粉笔标出)

师:那如果不平衡呢?

生8:轻的那瓶就是天平高的那一端的那瓶。

师:假定轻一些的这瓶口香糖是次品,那我们需要称几次可以找到这瓶次品?

生:1次。

师: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只需要称1次就可以找到次品。如果允许你称1次,除了在3瓶当中可以找到1瓶次品,还可以在几瓶当中找到1瓶次品呢?

生:2瓶,4瓶。

师:几瓶是肯定称1次就可以找到的?

生:2瓶。

师:有同学猜是4瓶,4瓶可以吗?老师这里正好准备了4瓶口香糖,其中3瓶一样重,有1瓶就是被吃了几片的次品。称1次就一定能找到次品吗?

生9:不一定,如果称1次(2瓶)天平是平衡的,那剩下的2瓶中不能确定哪一瓶是次品。但如果称1次天平不平衡的话就可以找到次品。

教师操作,天平出现了不平衡。学生反馈还要考虑另一种情况,教师进一步强调“至少”“保证”的含义。

师:要保证找到次品,就只能考虑左右平衡的情况(教师操作)。你找到次品了吗?(没有)但是现在你能确定什么?次品在哪里?

生:次品在剩下的2瓶中。

师:虽然没有找到次品,但是我们确定了次品所在的那一部分。次品所在的那一组我们称之为“次品组”。还有别的称法吗?

生10:左边2瓶,右边2瓶。(教师操作,学生观察后发现天平倾斜)

师:(用图记录:左边2瓶,右边2瓶)现在你可以确定什么?

生11:我确定次品在天平高的那一边,高的那一边就是次品组。

师:我们虽然没有找到次品,但是找到了次品组(标出次品组)。不管是什么情况,1次只能找到次品组,还得再称1次才能找到次品。所以在4个物品当中找1个次品至少得称几次?

生:2次。

师:现在请你告诉我称1次最多在几个物品当中找到次品?

生:3个。

师:4个必须称几次?

生:2次。

师:如果要在更多的物品当中找1个次品,用天平称该怎么找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找次品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找次品)

三、深入探究

课件出示:工人师傅做了一批零件,对质量的精确度要求很高。现在抽测了9个零件,已知其中有8个一样重,是正品,有1个轻了3克,是次品。至少称几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

师:题目当中有哪几个?

生:至少、保证。

师:现在请大家分组摆一摆,说一说,看到底至少需要称几次就能保证找到这个次品。

学生活动后反馈。

生12:我们这组发现需要称3次。第一次是左边放4个,右边放4个,剩下1个,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就是剩下的这一个。但1次不能保证找到。如果不平衡,把重的一边拿下来,把轻的4个再分成每边2个,轻的那一边是次品组,再称。(师记录过程)

师:称1次找到次品组,有4个,4个还需要称几次?

生12:2次。

师:还需要再分组进行尝试吗?

生:不需要,看到4个就一定得称2次。

师:那一共要称几次呢?

生:3次。

师:还有没有称的次数更少的方案呢?

生13:我们这组发现只要称2次。第一次是左边3个,右边3个,剩下3个。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3个就是次品组。3个已经探究过了,只需称1次就可以找到次品。如果不平衡,高的一边的3个为次品组,也只需再称1次。(师记录过程)

师:为什么两种方案都是分成3组,一个只要称2次,另一个需要称3次呢?你发现了什么秘诀?

生14:我发现第二种方案中次品组只有3个。次品组里的数量为3时再称1次就能找到次品,如果次品组里的数量为4时得再称2次才能找到次品。

师:你说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能保证找到次品,哪一种方案更好呢?(第二种方案)次数最少的当然就是最好的方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的就是找次品的最佳策略。(板书:最佳策略)

四、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探究5、6、7、8个物品的分组情况。

师:请自己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品个数进行探究。

学生动手探究,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将方法记录在表格中。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么多称法中哪些是保证找到次品又是次数最少的?你有什么话要跟大家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找出每个数据的最优策略。

师:仔细观察,你们发现怎样的策略是最佳策略了吗?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要想2次就称出次品,所有的分组里面只能看到2或3。允许称2次,在4~9个物品中可以找到次品。

师:现在有10个物品,其中有1个是次品,用天平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

学生分析得到10个物品中至少要称3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

师:允许称3次除了在10个物品中可以找到次品,还可以在几个物品中找到次品?

学生猜想15,18,21,27。

师:还有大的吗?

生:没有。

师:称3次,每一次最大不能超过9,所以称3次最多在27个物品中找到次品。那么称4次呢?称5次呢?请大家课后再进行研究。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找次品”是一个关于最佳策略的课题。9个物品中,有8个完全一样,另一个稍轻(或稍重),称之为次品。我们需要用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通过称量找出这个次品。一般而言,要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难度,只需一次次进行两两比较即可。我们的问题是:怎样保证称量次数最少,即要寻找最佳策略——通常表述为:分成3份,尽量平均分。

策略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这一策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尝试与调整,通过观察与推理、概括与总结、分类与比较等活动寻找并确认最佳策略。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经历上述过程,张老师从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着手:3瓶口香糖中有1瓶少了几片,如何用天平称量的方法把那一瓶找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观察、比较与推理的过程:天平两边各放一瓶,如果不平衡如何,如果平衡又如何。在天平不平衡的情况下,次品由观察而得到,在天平平衡的情况下,次品由推理而得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了两个很重要的词:保证、至少。

在解决从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过程中,张老师创造性地给出了“次品组”的概念。这一概念有很好的概括性。事实上,寻找次品的过程就是不断缩小次品组规模的过程。9个物品,若平分(4+4+1),则通过一次称量,能保证次品组的规模不超过5个。若平均分成3份,则可保证次品组的规模为3个。这是最佳策略。

从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问题解决后,张老师继续引导学生研究从5、6、7、8个物品中找次品的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研究,师生尝试总结出一般结论:通过1次称量,可以解决3个以内物品中找次品的问题;通过2次称量,可以解决9个以内物品中找次品的问题;通过3次称量,可以解决27个以内物品中找次品的问题。

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思路是清晰的,学生的活动是充分的。

在此,我们需要提及,所谓“尽量平均分成3组”是由天平的特征决定的:天平有两个托盘,每个托盘上只能放相同数量的物品,一般情况下,还可以有一些物品没有被放到天平上。在研究找次品的问题时,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是往天平上放多少个物品。如果放得太少,我们希望次品就在天平上,而我们担心的是次品没有被放上天平,从而使得次品组规模太大。若放得太多,我们希望次品没有被放上天平,而我们担心的是次品在天平上。总之,为了确保次品组不至于太大,我们不能往天平上放得太多,也不能放得太少,定量分析一下,不难得到:平均分成3份最佳。比如,从100个物品中找次品,我们当然可以在天平两边各放50个,这样能保证接下来只要从50个物品中找次品即可。或者我们在天平两边各放40个,剩下20个不放到天平上去。这样,我们可以保证接下来只要从40个物品中找次品即可。若往天平两边各放20个物品,剩下60个不放到天平上,则我们担心次品正好在没放上天平的60个中,从而,我们只能保证接下来从不超过60个物品中找次品。这种称量反不如前面的了。做一点分析,我们就不难得到尽量平均分成3份是获得最佳策略的充分条件。本课中,教师对这方面的分析稍显不够。

(作者单位:芙蓉区古曲中路育才第二小学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次品口香糖天平
怎 样 找 次 品
说说天平的使用
“找次品”方法背后的道理
口香糖
找次品
天平使用前后的两次平衡
口香糖不见了
倒霉的将军与口香糖
口香糖
天平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