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融入风景的水利建设之路
——以杭州西湖为例

2016-12-14 09:27张亚琼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32期
关键词:钱塘江西湖风景

张亚琼,周 晨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



探寻融入风景的水利建设之路
——以杭州西湖为例

张亚琼,周 晨*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

我国古代很多经典的水利建设实例是当今建设学习借鉴的宝贵资源。该研究阐述了杭州西湖产生的原因,概述了杭州西湖变迁与水利建设的密切联系,并梳理了杭州西湖与钱塘江、周边群山、农田灌溉、城区发展及风景园林格局之间的关系,探究了西湖变迁过程中水利建设所体现的整体观,以及在当今水利建设中应遵循风景统筹的整体性思想。

西湖变迁;风景;水利建设;人水和谐

古往今来,杭州西湖的秀美风景历来为世人所歌颂,然而人们常常停留于对西湖风景的赞美,专业领域对西湖的研究也大多停留于风景格局的分析及借鉴,致使很多城市建设中乐此不疲地对西湖进行仿效,忽视了西湖的美丽如画实际上是伴随着西湖水利建设的过程衍生而来,是千百年来古代劳动人民将西湖与杭州的农田水利、雨洪管理、城市供水、航运交通融入风景体系的结晶。

纵观当今水利建设常采用的方式,如硬化河道、筑堤修坝、截弯取直几乎割裂了水与风景的关系,致使很多水域风景质量下降、景观资源丧失、城乡特色弱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深入分析杭州西湖风景与水利建设的关系,探寻基于场地现存资源融入风景的水利建设成功典范,并以此启发当今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西湖成因概述

关于西湖成因的解释有很多,但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近年来提出的“构造湖盆—潟湖—人为治理综合说”(图1),该观点将西湖的形成划分为几个典型的时期。

1.1 构造湖盆期 在第四纪海侵时,海平面上升,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杭州湾的西湖盆地被海水淹没而变成了一个海湾;该海湾西面经受了西湖群山水流的冲泻与冲刷,在西湖中央的底部淘出了一个凹陷,东西遭受携带大量泥沙的海潮的冲击。在西湖湾口区,水流与潮流碰汇滞流而形成水堆,由于流速减弱,挟沙力渐小,使水流与潮流所挟带的泥沙沉积下来[1]。

1.2 潟湖期 在距今2 600年左右时,这片沙洲出露成沙漫滩,西湖成为一个潟湖。潟湖是指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2]。

1.3 人为治理期 为抵御高潮位、大潮汛时代海潮对原为沙漫滩的杭州城区侵袭,东汉华信拒潮防咸,隔绝了西湖与钱塘江潮,使西湖最后形成并逐步定型、稳定。

图1 西湖成因分析Fig.1 Cause analysis of the West Lake

另外,对西湖成因的分析还有“火山说”“海平面升降说”“海口湾说”等,但无论何种学说都没有脱离一个事实,即西湖是自然地理变迁与人为自然干预下的产物。

2 历代针对西湖而展开的水利建设

2.1 西湖与钱塘江的关系 西湖与钱塘江的关系体现为既隔离又联系。如前所述,西湖的定型与稳定缘于对钱塘江潮的隔离。除此之外,它与钱塘江的另一联系在于水量的调节。至唐、宋时期,为补充西湖水源、缓解城区干旱,建“撩湖兵制”,定期除葑浚湖、疏通水源、修建水闸、蓄水泄洪[3],并设置了专职人员管理闸堰,控制海潮水的倒灌,减低旱涝灾害。时至今日,西湖仍延续了与钱塘江的密切联系。1989年“钱塘江—西湖引水工程”由隧洞引钱塘江水入湖,自通水以来,西湖水源得以充沛,水体透明度得以提高,有效改善了西湖水质,有力地保障了西湖水量,使西湖的水生态环境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由此看来,西湖的产生与发展都与钱塘江密不可分。经过一千多年的调控疏导,实现了西湖与钱塘江的各自独立又互相连通,并共同作用于杭州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2.2 三面群山作为水源补给的保护地 “山不可无源”,西湖周围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西湖处在天目山的余脉与钱塘江山川之间,形成了中涵碧水、三面环山的山水格局。三面群山大小山溪的汇水是西湖水源的重要保障,脱离了西湖群山的水源补给,西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杭州西湖历次的人工干预都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展开的,三面环山的格局至今得以保留,主要得益于古人治水过程中对水源保护地的重视。他们非但没有切断大小山溪与西湖的联系,反而更加重视西湖周边自然山林的保育。由此所形成的水随山绕、山因水活、烟波氤氲的自然地质地貌风光不但使西湖独具风采,同时也使西湖因三面环山、水源不断而成为生机勃勃的活水。山环水抱、山水相依正是对西湖与周边群山整体关系的最好诠释。

2.3 围绕农田水利展开的西湖建设 西湖在漫长的1 600年中,泥沙不断淤积,面积日趋缩小,汉唐时期10.8 km2不及秦汉一半,宋元时期继续缩小为9.3 km2,明清时减少到了7.4 km2[1]。在以农业为主打产业的古代,湖体的演变与农业系统形成了共生的依存关系[4]。由此,围绕农田水利建设的疏浚工程在一千多年间持续不断展开,从唐代到清代,比较重要的西湖疏浚工程就有23次,但是杭州西湖的农田水利建设从来都不是挖湖疏淤、建堤筑岛这么简单,这一过程集中表现于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2.3.1 筑堤蓄水,灌溉农田。唐代白居易筑白公堤(包括涵洞、湖堤、溢洪堰等)以拦蓄湖水,灌溉下塘河两旁的农田,保证了杭州以东及以北千顷良田的用水,同时完善了供水与蓄水系统。

2.3.2 挖沙筑堤,保障水量。北宋苏轼疏浚淤泥,筑苏堤,建石塔,同时明令禁止种植菱藕,恢复了西湖水域面积,保障了西湖水量。苏堤沟通了西湖南、北两面的交通,分隔出旷阔的外西湖和静谧的里西湖。

2.3.3 开展人工复湖工程。明代杨孟瑛主持西湖修治工程,拆毁围湖造田的2.3 km2的土地,基本上恢复到唐宋时期的西湖湖面面积,缓解了常年遭受旱灾导致的杭州运河淤塞、农田无法灌溉等迫切问题。

以上是西湖变迁与整治过程中几次典型的历史事件,实际上,从西湖出现发展至今,基于农田灌溉、防洪防旱、饮水供给、航运交通的水利工程一直持续不断。时至今日,对于西湖的水系治理和公园管理机制日益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西湖自然山水资源及文化景区的保护,“新西湖十景”的建设及“西湖西进”治理工程使西湖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和光彩。

2.4 西湖与杭州城发展的关系 杭州城位于西湖东侧,自杭州城市形态萌芽发展至今,西湖都与杭州城相互渗透,共生共荣。据记载,隋炀帝在杭州东侧沼泽平面开凿的清河湖以及唐秘史李泌修筑的“六井”(小方井、白龟池、方井、金牛井、西井、相国井),在提高航运及农田灌溉能力、解决居民用水问题的同时,也大大带动了杭州城市由原来凤凰山一带向北转移,由此可以看出西湖的兴废密切关系到杭州市的整体发展[5]。此后,杭州城逐渐形成的不规则长方形形态也有别于我国古代的四方形都城形制,这无不是西湖水系对城市形态的一次深刻影响(图2)。

图2 汉唐时期杭州西湖与城区关系示意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st Lake and the city of Hangzhou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西湖与城内诸河的联系在南宋时期达到顶峰,当时杭州城内主要分布有四大河流:盐桥运河(现称中河)、市河(已湮没)、清湖河(现称浣纱河)、茅山河(已填埋),贯穿城区南北[6]。西湖水经涌金池水、涌金闸、清波闸汇入清湖河(图3),一方面补充河流水源,保证航运通畅和农田灌溉;另一方面与城内诸河构成城区水系网络,实现了水系的互通共导,进一步完善了南宋时期杭州城的水路交通,共同影响了城区的基本形态及演变发展。这一时期,杭州城以河流及桥梁为基本架构,形成了以御街为中心的“鱼骨”形状的城市布局。

图3 宋元时期杭州西湖与城区关系示意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st Lake and the city of Hangzhou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3 与西湖水利建设同步发展的风景建设

西湖水利建设始终与风景建设相互关联、共同发展,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挖沙疏浚、新开河道、修筑闸堰等水利措施使西湖免遭湮废,同时收集山体汇水,引入钱塘江水,确保西湖水量,为风景建设提供最为主要的湖面景观。②保护周围群山,保证西湖水源,并稳定了西湖历代“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整体风景格局。③将疏浚的淤泥砌筑苏、白二堤和湖中三岛,既解决了蓄水和淤泥的外运问题,又成就了西湖历史上最为关键的风景创造。它们巧妙地将湖面分割出了大小不同、动静各异的湖面,岸边的植被也正因淤泥土壤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由此可见,西湖的建设并不是单纯的风景建设,而是水系统建设与风景建设紧密结合的整体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水利建设服务于水体风景营造,水体风景营造指导着水利建设的方向。这一围绕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与风景营造的完美结合,这样的相互关系才是值得探寻的融入风景的水利建设之路。

4 结语

西湖建设起源于拦洪蓄洪、水运交通、农田建设、城市供水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却成就了一个名扬中外的延续了几千年的风景名胜区和宜居城市。这项工程充分表现了各项功能性工作服从于风景建设的可能性,以及共同完成这一项综合性项目,各行业各部门之间达到了高度协调配合的必要性。反观当前我国水系建设,水利先行的建设模式割裂了水系风景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使人们不但失去了健康的水体,同时也失去了充满生机与灵性的水域风景。近年来,水利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已成为业界共识,可以从西湖建设这一成功案例中认识到风景统筹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从根本上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水共融”的生态体系,真正做到利国利民、恩泽后世。

[1] 李功成.对杭州西湖园林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2] 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理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李利军.南宋临安城景观布局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 郑曦.鉴湖、西湖、湘湖:钱塘江下游地区三大著名湖泊的景观演变与城市化发展启示[J].中国园林,2014(11):69-73.

[5] 张慧茹.南宋杭州水环境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6] 洪潇.杭州水系整治策略及技术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3.

Explore the Road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to the Scenery—A Case Study of the West Lake in Hangzhou City

ZHANG Ya-qiong, ZHOU Che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There were a lot of classic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ancient China, which become the valuable resources of modern construction. Reasons for the generation of the West Lake in Hangzhou were elaborated, the close contact between the West Lake changes and the water conservancy was reviwed, the West Lake relations with Qiantang River, surrounding mountains, irrigati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attern were studied, the overall view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the West Lake change process was explored, as well as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s a whole that we should follow in the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The west lake change; Landscap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张亚琼(1991- ),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通讯作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

2016-09-12

TU 984.18

A

0517-6611(2016)32-0167-03

猜你喜欢
钱塘江西湖风景
钱塘江观潮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
当西湖遇上雪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