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征噶尔丹

2016-12-15 02:30马汝珩
工会信息 2016年2期
关键词:准噶尔清军叛军

文/马汝珩

康熙三征噶尔丹

文/马汝珩

铁马金戈百战时,戎衣辛苦首开基。

榻边鼾睡声先定,始布中原一著棋。

这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个皇帝康熙(名玄烨)描述他先辈戎马生涯的一首诗。康熙的大半生也确是在“铁马金戈”的战争生活中度过的,他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与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分裂割据势力作了不懈的斗争。特别是在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分裂势力的过程中,他亲率大军,三临漠北,同噶尔丹分裂集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建树了光辉业绩。

噶尔丹分离势力祸乱西北

康熙即位之初,国内除了郑成功后代仍占据台湾外,当时还存在着两支巨大的割据势力,一支是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势力,另一支是盘踞在西北地区的准噶尔上层割据势力。康熙虽然用了十年时间(1673—1683)先后平定了三藩、统一了台湾,但准噶尔贵族的割据势力不断强大,日益成为清朝政府的威胁。

准噶尔本为我国厄鲁特蒙古的四部之一,是我国多民族国家中不可分割的成员。清朝入关建立全国统治后,包括准噶尔在内的厄鲁特各部和清朝中央政府保持了“虔修礼好,敬贡有年”的臣属关系,但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后,逐渐成为西北地区的强大割据势力。噶尔丹是准噶尔部的一个贵族,早年去西藏出家当喇嘛,1671年(康熙十年)乘准噶尔内部动乱时机,由西藏回到准部,取得准部统治权。噶尔丹是个怀有政治野心的民族上层人物,他取得准部统治权后,便极力向四周扩张,1678年,进攻天山南路回部诸城,接着又把兵锋指向喀尔喀蒙古。1688年,在《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前夕,噶尔丹“扬言借俄罗斯兵且至”,引兵三万由杭爱山大举进攻喀尔喀蒙古。以土谢图汗为首的喀尔喀军民,纷纷溃败,南下投奔清朝政府。

应该指出,噶尔丹向喀尔喀的进攻,是得到沙俄政府的支持与怂恿的。根据俄国文件记载:噶尔丹进攻喀尔喀是与沙俄军队“联合行动”的,“大批俄国军队,并有大量火器大炮协同他作战”。噶尔丹既有沙俄的支持,更加有恃无恐。1690年6月,以追逐喀尔喀蒙古为名,把他的军队一直推进到内蒙乌珠穆沁地区,发动了反对清朝政府的叛乱。

康熙对噶尔丹的叛乱,早就有所戒备。他清楚地看到,噶尔丹这个野心家,“势力强横,妄自志大”“断不免窥视中原”,是他统一国家大业的主要威胁。因此,在他镇压三藩、抗击沙俄入侵的紧急时刻,一直没有放松对噶尔丹的警惕,不断派人去甘肃一带观察噶尔丹的动静。当噶尔丹进攻喀尔喀时,他立即命裕亲王福全作好防御准备;又命佟国纲、费扬古等将领把“八旗骁骑兵丁及下五旗护旗前锋,以其半驻张家口外形势之地,以听调遣”,作好出兵平叛的军事部署。然而康熙出兵平叛的主张遭到朝中保守势力的反对,一些大臣慑于沙俄支持下的噶尔丹的强大势力,“皆谓不可”。康熙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对噶尔丹割据势力必须“早为图之”,因而他决策亲自统军出征。

第一次亲征大败噶尔丹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举行第一次亲征,发兵两路: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左翼清军出古北口,命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右翼清军出喜峰口,以分进合击,康熙则亲自统军出塞,驻于博洛河屯,指挥作战。

常宁的右翼清军于乌珠穆秦与叛军相遇,初战失利,噶尔丹乘胜长驱南下,深入到距北京七百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克什克腾旗境内),与福全所率左翼清军相遇,双方在大红山下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当时,噶尔丹有骑兵数万人,依山阻水,列阵于大红山下,把上万只骆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蒙以湿毡,环列如栅”,叛军于“栅隙注矢发枪,兼施钩矛”,摆开“驼城”的阵势,以拒清军。而清军隔河列阵,“凡营盘四十座,连营六十里”,由内大臣马思哈为前锋,“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坚”。这次战役打得十分激烈,炮声隆隆,声震天地。据当时一个外国传教士的记述:这次“大战以大炮火枪互轰开始,继而两军士卒肉搏”,双方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在清军的英勇进攻下,噶尔丹的“驼城”被攻破,噶尔丹遭到惨重失败后乘夜逃去。

康熙于用兵之初就指示福全要彻底消灭这支割据势力。但福全却听信了噶尔丹使者到清营乞和的言辞,说噶尔丹已有悔过之意,从此不敢侵犯喀尔喀等骗人鬼话,中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致使清军在多于叛军四、五倍的优势下,“不能乘胜剿灭”,而噶尔丹得以乘机漏网脱逃。康熙对福全贻误军机的错误,非常恼火,后来他说:“失此良机,匪啻朕一人至今恨之,举朝亦无不为恨也”,所以福全统师回京时,康熙命他“止朝阳门外听劾”,给他停俸三年、裁去三佐领的处分。

噶尔丹分离势力卷土重来

噶尔丹自乌兰布通战败后,逃至科布多,一面集合残部,休养生息,以图东山再起;一面派人去俄国求援。俄国对噶尔丹的失败也并不甘心,1691年,派出马特维·尤金为使节,会见噶尔丹,继续与之策动叛乱。

1694年,康熙约噶尔丹会盟,噶尔丹违约不至,反而派兵攻掠喀尔喀,并密派使者策动内蒙科尔沁等部叛离清朝归附准噶尔。与此同时,沙俄也派出使者与噶尔丹相约,“至青草出后,助鸟枪手一千及车装大炮,发至东方界上”,噶尔丹遂于1695年率骑兵三万,沿克鲁伦河而下,到达巴颜乌兰一带,扬言“借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将大举内犯漠南”,噶尔丹又点燃起叛乱的战火。

康熙戎装

面对着噶尔丹叛乱的挑衅,康熙自然不会漠然视之,他召集议政王大臣会议,准备第二次亲征。然而清廷内部的一些官员们,听说再次出兵漠北,个个心怀惧意,以种种借口阻挠康熙出兵。但在康熙看来,“噶尔丹为人狡诈,不比寻常小寇”,“假使及今不陈,日后设防,兵力益多扰累”。他认为,乘噶尔丹窜至巴颜乌兰,相距不远,应出兵“及时扑剿”,因而他再次排除种种阻力,毅然决定举行第二次亲征。

第二次亲征取得决定性胜利

1696年,清军兵分三路大举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东三省军队,会合内蒙科尔沁部为东路,沿克鲁伦河进剿;大将军费扬古、振武将军孙思克率陕甘兵出宁夏为西路,截击敌之归路;康熙则亲率禁旅由独石口出中路,与东西两路邀期合攻。康熙亲率的中路清军于当年五月已进军到科图地方,逼近噶尔丹叛军。可是费扬古率领的西路军团“迂道秣马,粮运阻雨”,未能如期到达,请求中路“缓军以待”,而且这时又听到噶尔丹借兵于俄国的消息。清廷中一些随征的大臣们在中路清军孤军深入的情况下,又被当时的敌情吓得惊慌失措,大学士伊桑阿等人力劝康熙班师回京,并以谎报噶尔丹远遁为借口,企图使康熙中途收兵。康熙对随征大臣们的惧战畏敌情绪十分气恼,他愤怒指出,“此番秣马厉兵,整军运饷,分路进剿,曲尽筹画,……务期剿灭噶尔丹而还”,怎能中途撤军呢!他严厉警告随征大臣和将领们,如果不能奋勇前往,一定严加惩处。后来清军侦知噶尔丹叛军并未远去的消息后,那些散布谣言的大臣们只好承认“怯懦妄报”,向康熙请罪。

康熙出征图

在康熙看来,一些官员的畏敌情绪是没有根据的。他认为噶尔丹虽然“习于战斗”,但“素无远志”,不过依仗俄国狐假虎威、虚张声势而已,他料定在清军大力进剿之下,噶尔丹是不敢摆开阵势与清军决战的。事实果不出康熙所料,当噶尔丹得知康熙亲统大军进抵克鲁伦河时,便不战而退,扔下庐帐、器械等物,仓惶逃去。康熙命总兵岳升龙等率军追击,又密令西路费扬古军截击噶尔丹的“脱逃之路”,结果西路军于昭莫多与叛军相遇,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鏖战。

昭莫多(蒙古语大树林之意)在肯特山之南,汗山之东,土拉河之南,地势平旷,自古以来即为漠北之战场。清军采用以逸待劳、诱敌深入战术,把噶尔丹军诱入包围圈中。费扬古按照康熙“预授之策”,令骑兵先下马步战,然后以角声为号齐上马围而歼之,自午至暮,双方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在清军浴血奋战下,叛军大败,噶尔丹仅率数名骑兵逃去,其零星散逃叛军千余人也都投降了清军。昭莫多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噶尔丹叛军力量,清军取得平叛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康熙因而结束了第二次亲征。

第三次亲征肃清残匪

噶尔丹自昭莫多战败后,率其残部流窜于塔米尔河流域一带,而他的伊犁根据地早在他进攻喀尔喀时为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所占据。但噶尔丹仍坚持分裂割据,拒不接受清廷招抚,妄图作最后挣扎。

康熙深深懂得,对以噶尔丹为首的准噶尔割据势力,“一日不可姑留’,必须乘其新败之后,迅速剿灭,因而决定举行第三次亲征。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春,康熙亲赴宁夏,命费扬古、马思哈两路出兵,进剿噶尔丹残部。这时噶尔丹部下不过五六百人,食尽粮绝,其部下闻清军来剿,皆弃之而去,纷纷投降了清军。当时沙皇俄国对屡战屡败的噶尔丹已不感兴趣,拒绝他逃往俄国,噶尔丹走投无路,于当年(康熙三十六年)农历三月十三日病死于阿察阿穆塔台地方。至此,噶尔丹的叛乱被清政府平定下去。

康熙维护国家统一值得称颂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渡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骋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这首五言诗是康熙出塞亲征过程中写下的。这个为维护国家主权与统一而奋斗多半生的清朝皇帝,在平定噶尔丹民族分裂的叛乱中,确实是在“辛苦”“亲征”中度过的。前后八年,他亲统大军,三次出征漠北,在广阔无垠的大沙漠中同沙俄支持下的噶尔丹叛军战斗与周旋,其“屡涉寒暑,劳苦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康熙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能够不畏艰险、亲冒矢石地参加平叛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值得称颂的,而他在清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促进作用也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摘编自《文史知识》

猜你喜欢
准噶尔清军叛军
四、准噶尔对天山南北麓维吾尔人的统治
二、准噶尔汗国的建立与叶尔羌汗国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准噶尔远征军进藏线路考
中 计
论康熙末年清军入藏及阿拉善和硕特的作用
一个“围魏救赵”的出色战例——太平军歼灭清军江南大营之战
清军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