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国际化发展对策研究

2016-12-15 19:21王文清
武术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传播学传播

王文清

摘 要:形意拳,中国传统武术优秀拳种之一,集哲学、医学、养生及民族文化于一体,积淀了中华武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文章从形意拳的国际化发展视角出发,通过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形意拳在国内外发展的现实处境,回顾古老形意拳的发展历史,并探索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策略,并在将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形意拳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旨在现代社会全球化大融合的趋势下,促进形意拳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发展,完善武术基本理论及形意拳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为推动以形意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传播 传播学 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0—0001—05

形意拳,中国传统武术优秀拳种之一,集哲学、医学、养生及民族文化于一体,积淀了中华武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形意拳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主要流传于我国山西、河北、河南、云南、北京等省市,尤其在山西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是中华武术形意拳理论、技术和发展体系研究的“活化石”,在国内外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使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为其国际化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目前,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国际武术联合会会员国已达到149个国家,中华武术特有的东方神韵和良好的运动竞技效果,赢得了国际武术友人的广泛关注。形意拳在国外的发展,也如同中国武术一样,遍及世界五大洲,受到了国外武术爱好者的青睐,来我国学习研究形意拳者也明显增多,特别是2014年国际传统武术锦标赛新增了形意拳比赛项目,形意拳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特有的运动风格和技击特色以及健身养生的魅力,深深激发了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学习热情,使其在国外传承的人群日趋壮大,传承的内容日渐丰富,习练者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形意拳在国外的普及面还远不及太极拳、少林拳等拳种,习练群体的人群数量和整体水平都亟待提高。由此可见,形意拳国际化发展无论从发展策略还是发展对策上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1 古老形意拳发展对策回眸

十九世纪是形意拳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山西一脉形意拳发展过程为例,形意拳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使形意拳发扬光大,形意前辈门人在形意拳的发展历程中进行了多次尝试,在我们希望将形意拳推向国际化发展的今天,这些尝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古老形意拳不同阶段的发展对策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1 广为传播

打破门户之见,择德授艺。门户之见、传内不传外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形意拳的发展。形意门人牢记先师的教导,打破门户世俗之见,只要品行端正,不论门派,不论种族,不论男女,均可拜师学艺,以师徒相称。其后,响应党的号召,遵循党的教育方针,视形意拳为民族文化,取消了传统收徒“拜帖磕头”之礼,以师生相称授受形意拳,在授艺的同时,注重品行的培养。

成立站、馆,拓宽辅导。1918年,太谷县成立了体育会,布学宽负责武术工作。1935年,太谷县成立了国术馆,宋铁麟任馆长。至1937年,太谷城乡建起了75个武术推广站,共计40多个村庄、约1500余人练习形意拳,使形意拳传播到农村普通到百姓,拓宽了形意拳传拳的人群,练习形意拳的人数猛增。1964年,国家体委黄中副主任视察山西省太谷县武术活动时,太谷县曾有5000余人的表演活动。

推入学校,授课健身。1918年太谷县体育会成立后,将形意拳推入学校,进了体育课的课堂。据“太谷武术史”记载“在县城一高、商业、文昌宫等校增设了武术课,聘请布学宽担任教师”,又据《形意拳探微》记载“城乡一些学校开设国术课,布学宽任城内八所学校国术教员。刘俭等一批拳师也去农村学校任教[1]”。1934年,太谷铭贤中学开设了国术课,布学宽受聘为国术教员,据1935年6月“山西私立铭贤学校一贤”记载:“布学宽:山西太谷,国术教员,到校民国廿三年八月。……国术(徒手)(春秋二季)……”。形意拳进入课堂,不仅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而且对形意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巴西宗师武朝相、危地马拉宗师李英昂均为铭贤学生,均是在校期间由布学宽先生培养的形意拳新秀。

1.2 竞技交流

形意门人在广为传播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普及形意拳,提高学习形意拳的积极性,经常进行形意拳套路演练和技击(太谷县称撕扒)的交流活动,其形式多种多样,师徒之间、师兄弟之间、村与村之间等等,形意拳在民间有“顽皮拳”之称,意思是练武不怕人看,喜欢人看。特别是将形意拳列入太谷县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表演活动后,几十年从未间断,一直延续到现在。表演者自愿参加,成为太谷形意门人一件大事,每逢此节,各村、各站、各点均选好手,一展其技。观者也甚多,少则百人,多则上千人。元宵节武术表演为形意门人交流学习提供了良机,对形意拳的普及和演练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3 理论研究

随着形意拳的发展,人们学习形意拳的需要与理论滞后的矛盾越来越引起形意门人的关注。形意拳老前辈们多数传艺是靠口传,其过程不系统、凌乱、易出错,更关键的是不便于后人学习、理解、应用。因此,不少文人志士对此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结合现代理论进行了研究。在太谷县民间流传的有“李广亨笔录”“刘俭形意拳谱”“布学宽笔录”“高宝东形意拳谱”等,出版的有《形意拳精义》《山西车派形意拳》《形意拳术探微》《形意拳术大全》《鸳鸯脚制敌绝技》《宋氏形意拳》等。同时,有不少门人在不同刊物、报纸等文献资料上发表研究性文章几十余篇,均对形意拳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4 充实内容

1914年之后,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形意拳门人不断吸收其他拳种的长处,补形意拳之不足。在功法、拳械套路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如形意拳增加了洗髓经、腿功练习内容、长短器械内容、器械对练内容,均比以前丰富了许多,特别是创编了符合国家武术套路比赛规则要求的“综合形意拳”套路,为形意拳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2 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对策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武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同样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要想使传统武术获得可持续性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必须换一种思路去重新审视与反思传统武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寻求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中国传统武术包含的套路复杂不等,流派和以形意拳为代表的拳种众多,且近些年来在民间“产出率”较高,如何使传统武术得到全面的继承和科学的推广,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本研究认为,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对策研究主要应从建立传统武术科学理论体系、加强媒体的推广和宣传力度、促进传统武术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寻求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加强其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几个方面入手,全面促进传统武术的长远发展。

2.1 建立系统的传统武术科学理论体系,大力开展理论研究

传统武术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明确一点,中国传统武术要想发展,必须要在保证其自身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进行[2],应在继承武术本质特征的同时,努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营养,取精去粕,在原有基础上,使自身各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思考开始变得系统和深刻,人们对其思维方式并非只是传统武术理论的简单继承和补充,还极大地受到了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并伴随着武术的科学化进程而不断形成[3]。随着学科间交叉和综合越来越多,当前武术理论的研究领域已经广泛扩展到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学科,由此可见,传统武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建立系统的武术学科理论体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深入、透彻地了解武术文化,而且能使人们清晰、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脉络,明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学科路径[4]。

理论研究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内驱力。刘宝禄在《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战略探析》一文中曾指出:“要增进理论建设,以理论指导实践,加大武术在体育学科中所占的比重,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5]。”庄昔聪在《武术国际化和进入奥运的对策研究》中也指出:“应加速武术科学化发展进程;加强武术学术交流;提高武术理论和技法水平[6]。”由此可见,科学理论的研究至关重要,我国近年来在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明显问题,如果不及时更正和克服,会严重阻碍传统武术的发展进程。首先,科学理论研究要扭转重实践轻学术的态度。我国传统武术更偏重于实践领悟的作用,而忽略了理论研究应强调的评价规范。“术”固然重要,但“学”与“术”相结合才更能科学地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其次,要改变陈旧的研究方法。有些研究仅仅停滞于旧式的思维模式和理论基点,如太极阴阳八卦等,这样的模式存在巨大的历史惰性,我们当前的研究更应该强调现实价值及对未来产生的作用,应突破旧式思维的束缚,陈旧的研究方法很难突破传统武术发展的瓶颈。第三,应形成严肃活泼的批评风气。科学研究不应只讲一家之长,学术研究应该是一个“鼓励—批评—回应—再批评“不断往复的过程,只有这种良性的动态循环才能使观点得到交汇,学术得到提升。

2.2 加强传统武术的推广力度,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

在当今时代,电话、手机、网络、广播等媒体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更多的人接触传统武术,参与到传统武术中,各组织部门必须做好传统武术的推广和宣传工作。传统武术的宣传首先要立足于国内,充分利用网络、电视、传统武术表演和比赛等形式,使人们欣赏武术,了解武术,对练武产生兴趣,从而自觉加入到传统武术的推广道路上来。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电视剧、电影或小说题材的推广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神化”“臆造”或“过于夸大”武术功夫的负面影响,做到真实、理性地为观众展示传统武术的魅力[7]。

另外,传统武术的国际推广也至关重要。传统武术要想持续健康发展下去,就要大胆地走出中国大门,将传统武术文化推广到全世界,使其尽快普及与发展。事实上,无论国内的传统武术爱好者还是国外的传统武术爱好者,他们痴迷的都是真正的“中国武术”[8]。国际推广的道路有很多,例如:我国可以培养一些优秀的传统武术家到国外进行宣传和传授运动技术;还可以充分依托国际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一些“传统武术之乡”之类的纪实报道[9];我国还应该把国内优秀的传统武术拳谱书籍翻译成多国语言,这样便于一些热爱中国武术却很难看懂中国书籍的外国朋友进行阅读等。

2.3 从学生入手,积极促进传统武术融入学校教育体系

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同样也是传统武术发展的接班人。我们应对他们从小进行传统武术教育,使他们在传统武术氛围的熏染下健康成长。自从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将武术列为必修教学内容之后,就打开了学校武术教育的新局面[10]。因此,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应抓住学校教育这根“强有力的绳索”,将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带进校园,充实到学校教学中。

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可以将幼儿传统武术套路编入教育大纲,通过“武术操、唐诗武术、武术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们接触传统武术,激发学生对传统武术的兴趣。对于中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中考政策的调整来推动中学生参与到传统武术队伍中来,我们可以完善现有的传统武术考级制,若传统武术的考级可以像音体美一样在中高考中加分,相信定会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对于大中专学生来说,传统武术开展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学校可以组织建立武术训练队,或鼓励学生武术社团的建立,或定期邀请武术名家来校做讲座等。另外,对于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加强武德、传统武术训练和传统武术教学等的全面教育,争取为国家建立一支专业素养强、教学能力过硬的传统武术教师队伍。

2.4 依靠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武术的发展,各部门加强引导与支持

学者侯介华和闫小平在《论21世纪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中指出:“传统武术要依靠国家和社会力量做好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传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把传统武术纳入完整的正规教育体系,武术的发展才能稳定和持久[11]。”另外,秦延河等在《武术发展战略简论》中也提到:“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传统武术工作,实施两条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走路战略[12]。”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社会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与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纵观历史也不难发现,传统武术的每一次变革都与统治阶级的决策存在直接关系。因此,若想真正改变传统武术发展的困境,最重要的就是让政府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传统武术事业的发展,将传统武术提升到一定的战略高度,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各层面地考虑传统武术的现实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以保证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

2.5 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传统武术走向国际化

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吸引新文化因素,经过融合产生新文化成果,才能不断增强文化生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格调。没有交流或交流过于单一狭小,长时间封闭而自以为是,任何优秀的文化都会萎缩,甚至走向衰亡[13]。赵岷、李翠霞在《影响武术国际化的五大历史原因》中曾指出,“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21 世纪的人类社会是全球化一体化的社会,中国武术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14]。”李厚芝在《武术国际化——传统武术的价值与现代化转型》中也指出:“武术最新的发展需要国际性文化的融入,但同时需要更加贴合自身的文化[15]。”要促进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必须大胆走出来,打破壁垒,和世界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加强不同地域、不同领域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一起分享传统武术的精彩。

3 中国形意拳国际化发展对策

结合古老形意拳发展对策及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策略,为我国形意拳的国际化发展提出如下对策:

3.1 发挥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国际形意拳发展机构

目前,世界武联会员国总数已增至149个国家,2014年国际传统武术比赛新增了形意拳(男子)、大刀(男子)、八卦掌(女子)和长穗剑(女子)的比赛,2015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推动该四项武术形式的国际化发展,在中国广州、非洲突尼斯、意大利都灵、波兰华沙、巴西圣保罗五站约50个国家200余名教练员的中国武术和散打国际教练员培训班,国际武联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国际武联,在推动中国武术发展,增进世界人民间的了解和合作,促进人类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形意拳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推向世界,应借助国际武术联合会的作用,建立健全国际形意拳发展组织机构,并发挥其主导作用。作为形意拳发祥地山西省、河北省也要协调好各国武术组织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形意拳国际化发展大方针,健全管理机制、竞赛机制,规范内容,统一标准,一方面重视国外来华的学习者,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回国后能积极传授形意拳;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合格的驻外传承人、教练员、裁判员、经纪人等,使他们成为国外形意拳传播的主力军。

3.2 更新观念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构建形意拳国际产业化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大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但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即“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体育产业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体育经济思想,加快发展形意拳文化产业。

形意拳主要传承于民间,受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很深,是一项在民间大众中经实践传承孕育活着的民间传统文化。形意拳作为中华武术优秀名拳之一,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人生理想等行为观念,烙有我国民族文化的特征。但由于传承过程中受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影响,以及自然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也展现出了形意拳传承、开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尽管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信息获取、交融便捷的影响,使得这种情形有所改观,但由于中国传统思想的保守性和地域观念的差异性,形意拳还是很难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和了解,无疑也束缚了形意拳的推广。这种开展的不平衡性,狭隘的地域性,传统的保守性,自我的封闭性和盲目的排它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形意拳的发展。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影视、互联网、手机微信等传播平台加大形意拳的宣传,也可以通过举办武术节、各类武术比赛等活动,多渠道多形式营造形意拳的影响,让世人进一步认识形意拳。向长拳、太极拳、武术散打等一样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派遣武术使者到世界各地表演、竞技交流,不断向世界各地渗透形意武术文化,并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让世界武术友人了解形意拳,把他们“引”到中国来研究和学习形意拳,使形意拳逐步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的体育项目。

从这一意义上讲,形意拳应借助文化产业,扩大形意拳传播的范围和传播的力度。好莱坞就是利用强大的文化产业把美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韩国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国家大事来对待,从政府支持到全民动员向周边国家输出他们的文化,利用文化产业化得到了本国文化尊严。形意拳在我国有着较雄厚的群众基础,在经济不断发达的今天,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人民对健康的重视,和对健身消费投入的逐渐加大,必将为形意拳产业化的发展注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娱乐健身加上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氛围,在世界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界人民也需中华武术民族文化的个性拓展,内推外需必将成为形意拳走向世界产业化的重要动力。

3.3 优化传承体系,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形意拳推入学校体育课堂

古老形意拳进入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现有资料记载,1913年,李子扬、李剑秋分别受聘到北洋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1915年,南开学校聘请韩慕侠为武术教员;1918年山西省太谷县体育会成立后,就将形意拳推入学校,进了体育课堂。以山西省为例,“太谷武术史”“形意拳探微”等史料均对当时形意拳师受聘于山西省各类学校传授形意拳有所记载。如布学宽受聘于美国教会在太谷县办的“铭贤学堂”,其学生将形意拳传到了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国家。90年代初期山西农业大学将形意拳列入体育选项课,2000年之后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将形意拳列入体育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形意拳教学和文化传播。同时,山西省太谷县也将形意拳全面推入中小学体育课堂,全覆盖推广教学和兴趣特长生的培养提高。目前已形成全县区域大、中、小学校5万余名学生同练形意拳的场景,完全符合国家当前民族体育项目武术进校园的文件精神。

形意拳推入学校,进入体育课堂,其内容必须符合体育课教学的要求,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形意拳进课堂,要解决适应国内外不同年龄、层次学生学习形意拳的教材,应制作系列适合学校普及的多种语言教学音像教材,内容涵盖理论、技术、套路、对练、功法、健身等。关键的是要优化形意拳传承体系,包括传承历史、文化、理论、技击、功法、传统套路、段位套路和规定套路等体系,尤其在演练套路上应该向太极拳创编“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一样,统一易学易推易普及的标准演练套路,求同存异,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紧随时代,同时不失中国形意拳特色和风格。演练套路是形意拳推向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和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从拳法风格特点上来讲,核心突出形意拳“三体势”基本功架,“三体步”基本步法,“五行、十二形”基本内容,展现形意拳“象形取意、内外相合、裹身低势、侧身调膀和势整劲巧”的拳法特点,和“防御为能、攻防兼备、刚柔相济、快打猛攻乱而取之和引进落空智而取之”的技法特点,紧密结合段位武术套路进学校和国际普及的良机,精选和规范传统套路,形成段位、规定、传统形意拳套路齐头并进学校的环境,推广普及形意拳。

3.4 加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构建形意拳国际化发展驱动平台

在全球文化大融合趋势下,怎样保护民族文化特色,又融合时代特征,构建形意拳国际化发展驱动平台,探寻形意拳国际化发展文化源动力是势在必行。

随着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人们越来越关心传统武术的生存与发展。不可否认,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武术如何生存与发展,还需要我们全面认识9。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和我国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传统武术属于技能与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实物收藏的方式进行保护,保护的关键在于传承,传承人及原汁原味的武术技术理论体系是保护的重点。

2008年6月14日是中国的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本着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河北深州市将形意拳列入国家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山西省晋中市积极申报形意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列入国家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近年来两地市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李瑞林《形意拳侠》对形意拳发展史料的整理使两地形意拳传承体系更为清晰,目前大多数武术人认为中国少林拳在少林寺,中国太极拳在陈家沟,中国形意拳在山西晋中和河北深州,为形意拳传承发展确立了国际核心地位。以此为契机,形意拳应借鉴少林拳、太极拳传承发展之成功经验,构建形意拳国际化发展驱动平台,探寻形意拳国际化发展内在驱动力。形意拳应应着时代要求,在民族文化复兴“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激活中华武术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基因,挖掘形意拳儒、孟、孔、道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倡导形意拳礼、孝、仁、义等中华美德的教育,将形意拳内在修心养生、强身健体等科学知识以及形意拳技击、技术、功法等成为寓一体的传统武术特有文化,等等,使形意拳内在文化营养造福全人类,从而推动形意拳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宪时.形意拳术探微[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2]董立兵. 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白永正,王 岗.武术文化的当代社会效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5):39-41.

[4]李守培,郭玉成. 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及其对策研究[J]. 体育科学,2015(02):81-89.

[5]刘宝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战略探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2):91-95.

[6]庄昔聪. 武术国际化和进入奥运的对策研究[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04):61-63.

[7]武 冬. 传统武术评价、整合和推广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8):1051-1054.

[8]任宏庆. 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

[9]郑 锴. 新媒体对中国武术传播的影响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10]刘文武. 传统武术进入我国学校系统的必要性及其途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1):97-101.

[11]侯介华,闫小平. 论21世纪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4(01):16-19.

[12]秦延河,杨祥全. 武术发展战略简论[J]. 体育学刊,2001(02):71-72.

[13]吴永存,张振东. 全球化场域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1):41-45.

[14]赵 岷,李翠霞. 影响武术国际化的五大历史原因[J].体育文化导刊,2006(01):29-31.

[15]李厚芝. 武术国际化——传统武术的价值与现代化转型[J]. 体育科研,2005(01):21-23.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传播学传播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