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2016-12-15 18:02王芳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年12期
关键词:师傅数学知识新课标

王芳

数学来源于人类生活,在生活中发展,最终运用到生活中。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全球的数学教育都面临着教学与生活实际脱离的问题。在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前,在应试教育这个大指挥棒下,很多教师都只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割裂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下面简称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新课标提倡“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要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一、发掘生活元素,融生活于教学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熟悉的事例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两步计算问题”时,例题中常见的是买东西的场景,考虑到这样的场景学生见得太多,学习兴致不高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结合送水师傅送水的场景,让学生计算送水师傅每天要送多少水。因为同学们每天都能看到师傅扛着水桶到教室,所以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例如:观察发现,饮水机上每桶水是18千克,每间办公室、每间教室每天最少需要一桶水,让学生统计一下学校一共有多少间教室,多少间办公室,再计算总的送水量。学生找到数据后,先算出了送水师傅每天要给32间教室和10间办公室送水,也就是一天最少要送42桶水,再用42乘以18,得出结论是756千克,同学们在得到计算结果的同时,也体会到了送水师傅的辛苦,主动表示以后会节约用水。这样的课堂设计,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创设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心理发展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若直接向学生灌输“先做乘除法再做加减法”“有括号先算括号”等这些抽象的知识,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巧用生活场景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学生在快餐店买了一个标价为15元的汉堡和一杯标价为8元的可乐,之后又点了1杯可乐,总共应该付多少钱?学生列式为“15+8+8”或“15+8×2”。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15+8×2”应该怎么算,有的学生说应该先算加法,有的学生说应该先算乘法,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先算8×2,教师立即追问为什么是先算8与2的积,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根据实际案例回答:因为买的是两杯可乐,如果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就变成了买了两份可乐和两份汉堡了。通过具体的事例,小学生明白了抽象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数学新课标中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课后复习学以致用,融教学于生活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见到的事物,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数学运算,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周末的时间测量自己房间的长、宽和高,再让学生去家装市场挑选自己喜欢的墙纸或涂料,计算如果要用这些墙纸或者涂料来装饰自己的房间,让自己的房间变得更加漂亮,每平方米的用材量和价格。这样的周末作业,不仅让学生走出了教室,走向了生活,也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的基础之上,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用数学思维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以致用,真正让教学融于生活,在生活中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实验小学东校区)

猜你喜欢
师傅数学知识新课标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