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孙氏敷脐散治疗小儿静滴红霉素所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

2016-12-16 10:43傅巧云指导通讯作者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外治红霉素胃肠道

傅巧云 高 军 指导:孙 浩 通讯作者:时 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211400)



·外敷疗法·

运用孙氏敷脐散治疗小儿静滴红霉素所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

傅巧云 高 军 指导:孙 浩 通讯作者:时 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211400)

近年来,随着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数量的日益增加,在小儿支气管炎、肺炎的抗菌药物选用中,红霉素作为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在儿科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其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反应非常多见,儿童在输注红霉素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腹痛难忍,频繁呕吐,严重的不良反应给治疗依从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笔者2014年1月—2015年6月采用孙浩老中医创制的敷脐散外敷肚脐(神阙穴)治疗156例患儿静滴红霉素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收效良好,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156例均为我院儿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男42例,女36例;年龄1~8岁。对照组78例,男40例,女38例;年龄1~8岁。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静滴红霉素前半小时进行贴敷,输液结束后1 h取下。对照组不贴敷。

1.药物组成:川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干姜各等分。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以玻璃器皿盛贮,勿令泄气[1]。

2.贴敷方法:上药末每次用3 g,盛入小纱布袋内,覆盖于脐上,外以绷带缠绕固定,较大的儿童可以胶布粘贴。

3.其他治疗:呕吐剧烈者,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要根据患儿水电解质紊乱情况,及时进行补液治疗。呕吐发生时,指导家长让孩子的头偏向一侧,尽量吐出呕吐物,后以清水漱口,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发生。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以患儿是否出现恶心、呕吐、纳差、胃痛、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来判定疗效。0级:无胃肠道反应;Ⅰ级:有轻度的胃肠道反应,患儿表现为有恶心感,出现间歇轻度腹痛或仅有不适呕吐现象发生,能坚持继续用药;Ⅱ级:重度的胃肠道反应,患儿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难忍,不能坚持继续用药。

结果:两组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情况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静滴红霉素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组使用孙氏敷脐散后胃肠道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护理

1.贴敷前护理。需详细询问患儿的既往史及过敏史。对于初次贴敷者,仔细询问家长有无中药或外用贴敷片过敏史。评估脐部的皮肤情况,是否有渗出、炎症、破溃等情况,清洁肚脐,擦拭周边皮肤上的汗液、油渍等。敷脐散的药粉有一种特殊的芳香气味,部分患儿有一定不适,需向患儿及家长做好解释,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增强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度。

2.贴敷中护理。详细告之患儿及家长贴敷注意事项,如出现发红、皮疹、水疱、瘙痒难忍或药粉外漏应立即停止贴敷。较小的儿童由于哭闹不配合,如出现绷带松脱应重新固定。

3.贴敷后护理。贴敷完毕,观察局部皮肤反应。

4.并发症处理。此药粉有一定的刺激性,贴敷处出现热、痛等均属正常现象,如皮肤轻度发痒可不处理;如药粉外漏,需以干纱布拭去残留药末;如出现水疱、皮疹、剧烈疼痛等,立即停止贴敷,告之医生协助处理。

讨论

红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其促胃动力作用显著,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刺激胃肠神经丛中乙酰胆碱的释放[2],促使胃肠平滑肌剧烈收缩,从而造成强烈的胃肠道反应。呕吐、腹泻、腹痛等强烈的胃肠道反应损伤了脾胃功能,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呕吐,肠道清浊不分发为泄泻,气机不畅则为腹痛,治疗当以健脾和胃、降逆和中为大法。

孙浩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善用多种外治法治疗小儿疾患[3]。尤其在脐疗法治疗小儿腹泻、汗证、便秘等诸证上,收效甚佳[4]。孙浩认为,神阙穴属任脉,任脉与督脉互为表里,故能总理人体诸经百脉;又为冲脉循行之地,而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且任、督、冲皆为奇经,贯穿于十二正经之间,具有调节各经脉气血的作用,故神阙能通周身之经气。脐部皮肤比较薄嫩,神经、血管丰富,透皮吸收能力佳,加之外用不经过口服,使用一些气味独特或刺激性较大的药物,能较快经过皮肤浸入,快速起效,在儿科使用更具有优势。

孙浩所创制敷脐散原为治疗小儿泄泻所用,散中用味辛性热之川椒、吴茱萸,暖脾胃而驱寒邪;肉桂味厚甘辛大热;干姜辛热,守而不走,“燥湿而补脾”,能温脾和胃、降逆止呕镇痛;小茴香辛温开上下经之通道,调中止吐下食,其挥发油可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减轻疼痛。诸药合用,共奏调任督、和阴阳、行气血、健脾胃、除寒湿、止吐泻之效[5],故在治疗静滴红霉素所致的胃肠道反应上较为适宜。正如吴师机《理瀹骈文》中云:“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为第一捷法”。

我们通过该观察发现,运用敷脐散进行脐疗避免了口服药在儿科应用的不便之处,使用方便,疗效确切,适当配合使用热敷或红外线照射脐部,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1]傅巧云,时乐,高军,等.运用孙氏敷脐散治疗小儿急性呕吐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医外治杂志,2015,24(5):48-49.

[2]邢春霞,张仲源,王湘茗.中药敷脐预防红霉素所致胃肠道反应7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3,12(2):15.

[3]时乐,王其兵,高军,等.孙浩外治皮肤病经验赏析[J].中医外治杂志,2015,24(2):61-62.

[4]时乐,高军,王其兵,等.孙浩主任运用中药散剂脐疗法的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4):642-643.

[5]孙浩.外治法治疗小儿内病举验[J].中医外治杂志,2003,12(4):3-4.

2016-02-15)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猜你喜欢
外治红霉素胃肠道
红霉素眼膏 用途知多少
红霉素软膏不能长期使用
红霉素软膏不能长期使用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中医外治杂志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藏医外治治疗盆腔静脉瘀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藏医外治综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