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世界中的生活意义

2016-12-16 11:02朱娟娟
电影评介 2016年21期
关键词:埃利斯安娜意义

朱娟娟

时间、抉择、命运等,自古以来便是许多哲人们所倾心的问题。关于这一类问题,往往能够带出我们内心的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决断与彷徨。当偶然间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停下来时,我们也会不禁自问,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这向来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时间是不可逆的,我们只能在当下或接受、或遗憾、或愤慨、或庆幸。但是,倘若一个人具备预见一切可能性的时候呢?电影《无姓之人》(Mr. Nobody)便以这样一个假设向我们奔来了。这部影片是雅克·范·多梅尔(Jaco Van Dormael)的首部英文对白片子,耗资4000万美元,以科幻为题材,并获得了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的传记电影奖—虚构小说奖。影片讲述了由杰瑞德·莱托(Jared Leto)所扮演的118岁主人公尼莫·诺伯迪(Nemo Nobody)所回忆的关于他在各种可能性的时间线上的人生与爱情的故事,并最终寻找到生命的意义。总体而言,该片活用了类似于《本杰明·巴顿奇事》《盗梦空间》等作品在倒叙和插叙上的精彩技巧,构造出在多维叙事下的完整秩序,并在片中加入了宇宙大爆炸,平行世界等热门科幻元素。看似华丽与喧嚣,最终讲述的,其实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Boy meets girl的爱情故事。

一、 自成其序的多维叙事

影片的开头,一个经典的鸽子实验道破人们的某种认知缺陷,即我们常以为我们所做的某些行为和结果是有关的,但有时候并没有关系。在这个令人深思的实验之后,主角以各种年龄与身份出现,穿梭交织的各类记忆片段、临死前的回忆、不同的妻子与家庭、宇宙空间与精神病院、孤身一身的惊醒等闪过的片段,让人看起来多少有些矛盾和困惑。而对于这种快闪式插叙手法熟悉的观众,则对导演的技巧会心一笑,仿佛伯牙与子期的相遇。

对于最终结局的提前揭露与误导的手法并不少见,比如《盗梦空间》(Inception)开头的一幕,便是柯布倒在最深层的梦境之中;又比如《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则预先呈现了那本应完美的世界,从而与后半段的真实故事形成剧烈对比。除此之外,主角从记忆碎片中醒来的一幕和片中时常出现的醒来颇有致敬《香草的天空》(Vanilla Sky)的意味。而以上三部作品总体而言都可以归入科幻片的范畴,并且在叙事上,多多少少都用了插叙和倒叙所产生的信息欺骗。当作品运用这类手法的时候,观众常常会附和主角常识性的判断,而随着剧情的推演,不同维度叙事的合流,观众不自觉地掉入了导演所挖设的陷阱之中,在大呼不可能的同时,也不禁为导演的奇思妙想和逻辑思维折服。相对以上三部较简单的叙事结构,《无姓之人》则是在整体以老人回忆和优秀的剪辑功底的基础上,大玩了一把华丽的超多线叙事:以同一个主角为视点,横跨五个时间线上的故事,却天衣无缝般的自成其序,它看似繁复难解,但是却有三个关键节点作为基石。

从时间线上来看,故事大致可分为出生前、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其中,出生前为主角之所以能知道所有的可能性作了铺垫,影片中说每一个人在出生前知道一切,但是在出生时却有遗忘天使将每个人的这种能力取消,但诺伯迪却被忽略了。这是第一个关键性的节点,也是一切的开端。倘若主角没有这种能力的话,他便不能够看到如此之多的世界。第二个关键性的节点在于,诺伯迪在儿童期所遇到的三名女孩,分别是安娜(Anna),埃利斯(Elise)以及一名亚洲女孩吉恩(Jean)。根据诺伯迪未来的人生伴侣所选择的不同,他的人生也延伸出了至少三条不同的可能的线路。第三个关键性的节点在诺伯迪9岁以前,他父亲因为没有拉起手刹而导致了一起车祸,从此一蹶不振,而母亲则另觅他人。最终家庭破碎,父母亲争吵最终导致离婚。在影片关键性的,反复出现的火车站场景上,母亲搭上了火车正要遥遥远去,而无助的父亲则在身后呼唤着诺伯迪。这时,这一名9岁的小男孩迷茫了,他是如此深爱他的父母亲以至于他并不知道应该选择谁。从这里便延伸出跟随父亲或是跟随母亲的线路。

总体而言,第一个关键节点并没有产生分裂。所以,我们如果试图理解这部作品的时间线,问题就在于二三两个节点的相互结合。在影片中,跟随着母亲离开的选择则会遇到安娜,而跟随着父亲离开的选择,则会先遇到埃利斯,而在埃利斯的时间线,根据诺伯迪的不同选择,吉恩则或会出现或不会出现。其次,倘若诺伯迪娶了埃利斯,那么还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在结婚的当日遭遇车祸,最终他去了火星撒下了埃利斯的骨灰。一种可能则是两人组建了家庭,埃利斯却因为不爱诺伯迪而得上了抑郁症,最终选择离家出走,而诺伯迪也进了精神病院,结局就是地球上最后一名自然死亡的老人。当然,实际上影片还提供了最后的一个选择,那就是小男孩没有做出以上的选择,而是跑进了小道,吹起了一片树叶,在若干年后促成了他和安娜的重逢。

从以上对于剧情结构的基本分析可以看到,《无姓之人》的多维和复杂的故事之所以具备完整的逻辑和秩序,恰恰源于最为简单的“选择”或者说“分歧点”所带来的各式延伸,这最简单的延伸,配合以导演对于故事节奏的绝妙掌握,辅以极富创造力的镜头,在略长的两个半小时之中,制作出了包罗人生百态,变幻无穷的万花筒。从这一万花筒所映射而出的,则是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生活。

二、 生活意义的深入探寻

对于选择,电影中一号女主角安娜(Anna)说,是为唯一有意义的生活,抛弃其他的可能性。这句台词看似颇为小清新,但是安娜却为此付出了相当程度的努力。她不做固定的工作、不试图去融入人群、不和人恋爱、不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城市,而这一切仅仅只是要和诺伯迪相遇而已。对于安娜而言,他和她的相遇就是生活的唯一意义。

生活意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影片中有一幕,是9岁时的诺伯迪坐在空无一人的影院,看着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在舞台上上映。实际上,他也确乎瞥见了他的人生的所有可能性。在大爆炸理论、超弦理论、熵、真实和虚幻等热门元素的狂轰滥炸之后,影片告诉我们,他仅仅只是一个无法作出选择的9岁小孩。所幸的是,在影片的最后,他最终作出了不选择的选择。这是因为,他发觉其实每一条路都是同样的,都具备着同样重要的意义。这或许有些难以理解,又或许有些像是心灵鸡汤般的说教,但倘若我们对影片本身加以探究,会发觉导演通过极其复杂的剧本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虽然朴素但却富含意义的哲理。

在《无姓之人》中,诺伯迪小时候对于未来的预见,被母亲认为是既视感(Deja vu),但那只是因为没有被遗忘天使亲吻的结果。遗忘天使,多么美好的创意。我们对于自我的确认和对于未来的期待,往往是根基于我们的记忆的,我们活在当下,而当下不断的消逝为过去的同时,也不停的成为未来。我们只记得对于过去的记忆,而对未来往往一无所知。但是,假若我们了然自我的未来,我们应当对生活持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一严肃的问题,当我们不能预料未来的时候而造就某些结果时,我们可以说自己是无意的,自己是被生活所推着走的。而诺伯迪,则不可能这么轻易地就让这一严肃的问题溜过去——因为他能看到未来。这一点,确乎是导演的神来之笔。他迫使自己和诺伯迪,以电影为形式,以复杂的故事为蓝本,去思考生活的意义。有趣的是,在影片中,诺伯迪无论是选择跟随母亲或是父亲,无论是选择安娜或是埃利斯,他似乎总会遇到安娜——在新婚那天遭遇爆炸的埃利斯的时间线上,诺伯迪成了一个科学家,研究火星、时间、熵,最终还是遇到了安娜,尽管该时间线上的安娜刚成为寡妇,有了孩子。而影片的最后,9岁的诺伯迪跑进了小道,吹拂起的树叶也使得安娜发觉一直等待着她的成年诺伯迪。另一个时间线上讲述了一切的老人诺伯迪,在临死前仿若顿悟,一边对着采访者说所有的生活的道路都是同等的重要的,一边喊着安娜的名字安详的死去。无论如何,实际上诺伯迪已经作出了他的选择,他唯一的选择,他生命的意义。为此,他也正如同安娜一般,放弃了其余的所有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导演此举正说明了无论是他还是诺伯迪,无论是离家出走的埃利斯还是吉恩,他们实际上都在寻觅着爱,那真正的生活意义。

这样一来,似乎无论如何都会选择安娜,这一点与所有的经历都具备同等的可能性这一点相冲突了。笔者认为,这一点恰恰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导演并非是在说,其余的生活都是为了最终为遇见安娜,确认自己的生命而存在的,那样实际上把安娜的经历置于其他的经历之上。相反,导演所想要说的是,尽管我们在生命中看似有许多的选择,看似会展开许多许多的可能性,但是生命之中总有某种不可以语言表达的存在,会引导我们走上真正生活的道路。而恰恰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才得以理解老人诺伯迪最后说,生活要么是游乐场,要么什么都不是。因为,我们自身真正所爱的,自身真正感兴趣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扬的,才是生活的意义。而这一点,并不需要我们知道未来,只需要我们询问自己,正如影片诺伯迪知道一切也无法做出选择,而最终探求自己的内心一样。

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影片无疑是“非现实”的。影片中也有许多处对观众提出拷问,比如,“我是存在的吗?”对于老人而言,他们都仅仅存在于一个9岁孩童的思想之中,这一超出常识的概括或许是不好接受的,但是其中所揭示的生活意义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正如同影片展示了不同时间线上诺伯迪的各个阶段的成长一样,每个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们也会经历生老病死,我们或许不能像诺伯迪一样的看透了一切可能性再加以抉择,毕竟我们已被遗忘天使亲吻过,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学会对自己的人生作一个长长的深思,毕竟在很多选择之前,我们还有不选择的机会。

猜你喜欢
埃利斯安娜意义
夜空中的白马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蒙塔·埃利斯
小猫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