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派内画:经济发展才能更好传承

2016-12-16 13:28朱家雄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鼻烟壶汕头市瓶内

朱家雄

今年5月10日到6月17日,赖斯佳去清华大学参加了一个为期45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班。7月20日到27日,他又随团去日本参加在东京艺术大学举办的一个学术交流与展览活动。接受采访谈到这些时,赖斯佳,这位出生于1983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粤派内画艺术的年轻传承人一脸的兴奋。没错,这位33岁的青年的确就是粤派内画艺术正宗的第三代传承人。

内画艺术和粤派内画创始人吴松龄

内画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工艺之一,其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玛瑙、琥珀等透明材质的壶坯内,绘出精细入微、引人入胜的画面。内画艺术起源于京派的鼻烟壶内画。

鼻烟壶是盛鼻烟的容器。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吸之可明目避疫。吸鼻烟的习俗,源自烟草发明者印第安人。明末清初,鼻烟及其容器鼻烟壶自欧洲传入中国,至康熙乾隆年间,吸鼻烟竟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据专家考证,内画壶的发明者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位年轻画家甘恒文,其传世的最早的内画壶作品创作于1816年。在香港鼻烟壶收藏家梁知行先生1988年出版的《中国内画鼻烟壶新貌》一书中,首次按照地域将中国现代内画艺术划分为四大流派,分别为:京派、鲁派、冀派、粤派。

粤派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1972年诞生于汕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当时,组织上安排由工艺师吴松龄负责遴选了一批素质好、聪明能干、学艺勤奋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到汕头市特种工艺厂学习,粤派内画就是其在培训这批青年艺徒的过程中所形成。其开创者自然也非吴松龄莫属。吴松龄1920年出生于汕头,自幼喜爱美术,24岁时拜师学画,1950年开始象牙微雕艺术,1956年进汕头市古玩珠宝店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攻克瓶内画艺术难关。1972年调到汕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业从事瓶内画创作,并带徒传艺。

吴松龄是粤派内画的开创者和大师级人物,据有关资料介绍,汕头瓶内画从作画工具、绘画技法、构图形式,到瓶体造型、瓶外装饰、艺术效果等都是吴松龄倾心尽智血所创制,与北方其他三大流派都有显著区别,可谓自成一格。1983年,他被广东省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986年省政府又授予其“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我国政府组织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始于1979年,截止2012年共举行六届;1993年,吴松龄获颁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吴松龄于1998年谢世,其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陆续创作了《百兽崐图》《百鹤图》《百鸟图》《三顾茅庐》等优秀作品,有数百件作品被选送到20多个国家展览及参加全国、省各类展览会并被广为收藏。而他当年所带的数十位徒弟也多有出色者,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内画行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所遭受的冷遇和工艺师个人处境的落魄,大多数人都陆续改了行。所幸优秀弟子中也有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的,其中最出色的应该就是赖斯佳的父亲赖乙宁 —— 这就使得粤派内画艺术得以传承下来。

承前启后的赖乙宁

赖乙宁1953年生,少时习画,颇有绘画天赋。高中毕业的1972年,他经考试以第二名的成绩招入汕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成为粤派瓶内画创始人吴松龄的嫡传弟子。四十多年来,赖乙宁坚持不懈地勤奋创作,作品的艺术水准在创新中不断提高,并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远赴新加坡、菲律宾、法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展览。其创作的内画作品《百鸟朝阳》《井冈山》《百子图》《百骏图》《世世和平》等陆续荣获国家级、省级等许多奖项。其作品也受到许多收藏家的喜欢和收藏。2006年4月13日,其内画作品还被作为国礼赠送泰国诗琳通公主。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因为赖乙宁在内画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他于2008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瓶内画的代表性传承人、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9年获第三届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2年又获第二届“中国内画艺术大师”称号。遗憾的是,2015年,年仅62岁的赖乙宁就因病辞世了。

经汕头市文化馆有关领导推荐,就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题远赴汕头采访的《文化月刊》记者组得以寻访到赖乙宁之子赖斯佳。居住在一套普通居民楼的单元房里的赖斯佳和他的妻儿母亲一家四口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的来访。从他敦实的个头、朴实的言谈中,我们能感觉到他踏实、诚恳的个性,这似乎也是从事内画这门非常需要耐心、特别需要坐得住的艺术所要求的吧。他回忆起父亲生前的一幕一幕,还从内室拿出好些珍藏的他父亲的代表性作品给我们观看和欣赏,比如《百鸟朝阳》《井冈山》《百骏图》等,以及他自己的作品《花开富贵》等。他说起自己的学艺之路和心路历程。

粤派内画在发展前期还是不错的,1972年初创时吴松龄一个人就带了50来个学生,人气可谓旺盛。上世纪80年代广东经济在全国发展最快,内画人的生计还不是问题,1998年吴松龄病逝后,很多生意断了,就没什么人画也没什么人学内画了。只有赖斯佳的父亲赖乙宁还带了一些人在坚持。但接下来的1997年到2002年却是赖乙宁最辛苦最难捱的阶段。赖斯佳坦言,那些年他父亲的年收入竟然不到2000元!赖斯佳总结一般地说:“必须有这样一个过程,连饭都吃不上,坚持住才有这样的成果。”所幸,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手工艺的整体境遇渐渐好起来了。

赖乙宁有一手好技艺,90年代时曾有人以月薪5000元的待遇邀请他去工作,但赖乙宁却放弃了。在父亲陷于很大困境的那些年,当时尚在学校读书的赖斯佳曾多次力劝父亲放弃,毕竟当年这么多的师兄师弟大家都去赚钱了,毕竟过日子就是衣食住行,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赖乙宁依然选择了坚持。虽然赖斯佳从小耳濡目染地跟随父亲学习瓶内画制作技艺,在父亲的精心辅导下,经过反复练习,从构图形态到设计、瓶体造型、瓶子的材质等,基本掌握了瓶内画的制作过程,但大专毕业后他并没有选择跟父亲学内画,而是去一家公司上班了。直到2006年,内画行业的社会大环境和前景确定在稳健地向好的方面发展时,赖思佳才在父亲的期待下,下决心正式入行。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赖思佳再次从绘画的基本功开始练习,素描、国画、油画,他都画了一段时间,达到相当水平后这才改用专用弯笔(笔身用铁丝制成,笔头为狼毫制作)在玻璃瓶内开始练习内画。几年下来,赖思佳的技艺就展现出了相当的实力。

赖斯佳接班,相信明天会更好

有心栽培儿子接班的赖乙宁心里这才踏实起来—— 看来粤派内画不会中断失传了。毕竟赖乙宁年纪大了,精力不济,身体状况也不是那么好。也因为赖乙宁的不抛弃、不放弃,当年同门的师兄弟们都很敬重他。2015年春节,在众人的关注和支持下,赖乙宁在汕头的一家公园里举办了他个人的内画作品展,几十年间他所创作的内画精品大多汇聚其中,让观众大饱眼福之余,也更赢得了众多景仰和夸赞。展览期间,赖乙宁和大家说说笑笑,心情非常好。但让赖斯佳没想到的是,春节刚过,父亲竟然就撒手而去了。这让赖斯佳一直沉浸在悲痛中,但生活还得继续,内画艺术也必须好好地传承下去,于是他化悲痛为力量,以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内画艺术的研习中去。

赖斯佳说,粤派内画在潮汕,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改行了,除了少数人还在业余兼职画内画之外,目前就只有他一个人在专职从事内画创作了。他拿出玻璃瓶、画笔还有颜料,现场为我们演示内画的创作过程。内画的瓶子不只是鼻烟壶,现在更多的是请专业人士手工吹制的玻璃瓶,如果客户有需求,也可以提供特制的水晶瓶,但“手工的内画没有量,做瓶子的也没有量”。好在近些年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较快,政府意识到手工传统工艺的重要性,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了我们手工艺行业很大的支持与精神支柱。大家能安心钻研和传承自己的绝技,传承技艺。

谈到粤派内画的传承,赖斯佳表示,就目前阶段而言,即使是公开招收徒弟恐怕也没人学,最多20人里能有一个。说到现状,赖斯佳坦率地表白,目前他还没想什么大目标,也就是努力钻研、尽心工作,再就是希望客户能多一点,先保住生活,再多一点宣传吧,也希望能尽快成立工作室、研究所、传承基地。的确,毋庸讳言,艺术工作者恐怕都需要正视树立个人品牌的问题,个人品牌好,一来意味着个人作品质量有保证,二来意味着艺术家个人的名气会比较大。当今时代,有了名声和美誉,甚至在业内业外都有很大知名度,那基本上就意味着艺术家的收入会相应地水涨船高,其对优良生活品质的期望也能得到较好满足。

当今时代,不论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工作,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求财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甚至非常富足的生活。这固然不合于古人提倡的“君子固穷、安贫乐道”之风,但这样的现实情状也说不上就是错,毕竟精神层面的创造必须依托于物质层面的托举。赖斯佳深有感触地说:“手工艺要适应老百姓,要能用,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更好传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和改进,更多人来学”。对于粤派内画的未来发展与传承,赖斯佳眼下并没有细想,毕竟他很年轻,还有几十年时间可以去奋然有作。年轻就是资本,就是财富,相信赖斯佳的明天值得期待,相信粤派内画艺术的明天会更好。

猜你喜欢
鼻烟壶汕头市瓶内
2021年汕头市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精彩落幕
玻璃瓶“吃”气球
追逐梦想,我们一路前行
普通礼堂建声环境的技术改造
玛丽庄智博夫妇与中国鼻烟壶的半世情缘
关于汕头市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思考
最古老漂流瓶
“娇嫩”鼻烟壶忌油烟怕日晒
智擒掉包贼
鼻烟壶:收藏界中绽放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