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散文新人的意义

2016-12-17 08:46吴佳骏
红岩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学界明珠散文

吴佳骏

何止散文界,整个文坛都在期待新人的涌现。

没有新人,文学的薪火谁来传承?文学的发展和创新,又将由谁来推动?个中轻重,不言自明。

近些年来,特别是在小说和诗歌界,每年都有几个新人亮相。他们宛如一匹匹黑马,横空出世。作品一经发表,即收获众多鲜花和掌声。接踵而至的,便是他们的作品四处开花,荣登各大期刊,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如斯,文学界又被注入了几股新鲜血液,增添了几个实力派锐将。

然而,或许是散文这种文体的特殊性吧,即使有那么些才华横溢,见识不凡,敢于创新的年轻人不断加入到创作队伍中来,却较少受到文学界或读者的关注。但他们依然安静持守,默默耕耘,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对自我的认知和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对人性的体悟和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审美的追求和精神的拷问……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良知的编辑,理应多关注这样的年轻人。

本期的四位散文作者,年龄最大的生于1979年,最小的生于1991年。

先说灵鹫。这个80后四川女子,文笔老辣,洞察幽微。读她的文章,像在冬天吃火锅。背脊虚汗直冒,内心却温暖如春。这篇《伍明珠嫁人记》,以“小说”的笔法,生动鲜活地写出了一个农村女人多舛的命运——她所能承受的“疼痛”和“悲伤”。无疑,伍明珠是众多农村女人的缩影。在乡下,纵使你是一颗明珠,也未必光彩照人,而可能沾满泥巴和狗屎。这就是现实,无法逃避。作者以充满“慈悲”的目光,打量这一切。正如她在创作谈里坦言的那样:“散文使我写下颤抖的事物,揭示被遮蔽的事物本身,指认出疼痛和麻木。”好一个灵鹫。

何红雨来自西安。文字一如她的名字,细雨绵绵,润物无声。《微凉记》以质朴、自然、清淡的笔调,勾勒出其父亲一生的心路历程。其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藏于笔底。即使凉,也是微凉。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何方迪出生于成都一个汉藏联姻家庭,目前在澳洲求学。《少年与康珠》是其处女作。特殊的生长环境,使得他这篇文章极富地域文化色彩,且内容扎实,有历史厚重感。作为一个只有25岁的青年,能够穿透历史节点,试图书写“家族史”的雄心,难能可贵。尽管在文本结构和语言表达上,稍欠火候,但虎虎生气和潜质在,值得关注。

何春花是重庆本土人。几年前,我刊曾做过一期“重庆散文作者作品小辑”,推介过她的作品。这是她第二次在本刊亮相。这位土家族姑娘,是一位乡村小学教师,业余一直笔耕不辍。其文字不事雕琢,出自本心。所写皆在表达她的生活感悟,乃至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被她写得温婉灵动。《其实我不怕黑》更是一篇温情之作,她寻找奶奶的过程,也是在寻找爱和亲情的过程,感人肺腑,内里充满“童话色彩”。只有不怕黑的人,才能看见曙光来临。

走笔至此,蓦然惊觉今日正值重阳。重阳是敬老感恩之日,也是爱幼扶小之日。借此赏秋辞青,夏冬交替之际,“中国文存”栏目集中推出以上四位新人作品,也是在“登高望远”,期待散文界新生力量的诞生。

猜你喜欢
文学界明珠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政治与文学之间
The Use of Free Indirect Speech i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An Analysis of Literary Language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塞外明珠亮闪闪
明珠十斛买娉婷
夏明珠
90年代以来文学界出现过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