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2016-12-17 11:24黄晓莉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9期

黄晓莉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区域商贸流通产业集群的发展,关系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与区域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在我国产业升级转型背景下,推动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借助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区域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形势,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有效的区域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贸流通 产业集群 发展战略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商贸流通业一般指商业流通。从流通过程的特征划分,流通可以分为批发、零售商业的流通和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物的流通,一般狭义的流通指商业流通。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零售业的商贸流通,含批发、零售。因为流通业具有批发、零售同时进行的特点,二者很难明确划分界限,甚至现在还出现了二者融合的业态。同时,越来越多的零售商不依赖中间商、代理商、批发商,直接从生产商进货。

我国商贸流通业开放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以往我国的流通业受保护程度比其它行业高,因此扩大开放所引起的变化也随之增大。在经济循环上,作为生产与消费之间桥梁的流通业,它的全面开放对其它领域的波及效果是多方面的。从商贸流通业自身的变化来看,商业的流通业、物的流通业、流通联系部门等领域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开放,从国外对我国的经济交流的角度来看,为其进入我国内需市场提供了重大的机会;从对我国开展商务活动的国外企业角度来看,将引起生产、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企业经营价值链(value chain)的整体性变化;从全球化(globalization)潮流的角度来看,还将对国际性商品流通乃至经济资源的国际化配置产生影响;从区域整合(regional integration)趋势的角度来看,将产生促进东亚区域内经济交流的效果。

商贸流通业开放对我国带来多样化的影响,将对我国宏观经济、企业国际化经营、国际性的商品流通和经济资源的分配等方面带来相当大的变化。当今我国已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开放包含许多内容和意义。我国有可能成为既是世界性的生产基地,同时又是世界性的流通基地。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结构性特征如图1所示。

据我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较2014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第二季度以来社会消费零售总额逐月回升,5月份实际增长10.2%,6月份实际增长10.6%,环比分别提高0.3和0.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如图2所示,我国商贸物流运行呈现缓中趋稳态势,增速较2014年同期有所回落,但第二季度以来趋于平稳。

我国区域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所谓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即集聚于一定地域或产业内的商贸流通产业经营群体。鉴于同质化竞争与异质化互补的主体渐渐融合,最终构成了我国区域商贸流通产业集群。目前,国内最常见的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包括上下游交易链条的供应链集群、商贸服务业功能聚集区以及物流园区等。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29个省(区、市)内的商品交易市场和物流园区两类商贸业集群中,其交易额在100亿元以上的共有98个,其中商品交易市场78个,物流园区20个,带动就业人数接近六十万人,实现税收共160亿元,年交易额共计两万亿元。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网络也在日趋完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0.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1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35.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45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59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1.02万公里;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001个,其中沿海港口1607个、内河港口394个;全国民用运输机场193个。2012年全国营业性库房面积约13亿平方米,各种类型的物流园区754个。在这样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下,浙江省形成了我国较大规模的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其主要发展现状为:

一是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业规模不断增加,并且在我国市场经济与服务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0年,浙江省物流业的增加值为2550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与生产总值的21.7%和9。4%,实现社会物流总额8.75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7.0%。但从物流成本看,2010年全省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率约为17.6%,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水平。由此可见,浙江省在以义乌为代表的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发展支撑下,在物流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是相关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且经营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增。根据图3所示,我国2015年上半年重点物流企业累计实现物流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6.9%。但是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却有占据着全国15.37%的3A级以上物流企业150家左右。并且这些企业开始从单纯的提供运输仓储服务向全方位、多层次与一体化的服务转型。在产业集群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相互协作,公路港、“无水港”等新业务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行业的稳定发展。

三是在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的同时,以浙江省为首的区域商贸流通产业集群的发展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信息化发展与标准化发展进程相对增速。在“十二五”时期,浙江省各级政府开始重视信息网络与交通网络在内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761公里;通村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11万余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383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9704公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9亿吨,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4亿吨杭州、宁波等空港建设进展顺利。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传化物流基地和义乌国际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项目示范作用凸显。在良好的基础条件之下,区域商贸流通产业集群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企业的经营与交易成本相继降低,而管理与物流效率却大幅度上升,为企业利润的提升带来了较大的帮助。

四是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4年,我国国务院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国发[2014]42号),对于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2013年浙江省所提出的“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加上国务院的政策,浙江省的物流业发展不断加速,尤其是我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以来,加上浙江省各级政府的努力,使得当地的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发展摒弃了传统的经营方式,认识到了第三方物流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了我国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发展与发达国家所存在的差距。虽然整体战略发展欠缺,企业创新与专业化服务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但就目前的基本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五是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周期性的增长规律,并且自2010年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商务部数据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同比实际增长10.7%,而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6万亿元。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商贸流通业市场也逐渐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构建了以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业态为支撑的城市商贸流通体系。尤其在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更是带动了网购物流配送及批发市场物流配送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商贸流通业专业市场的发展还呈现出了流通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形势,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大量国际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在国内开设门店。

我国区域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政策法规不完善

促进公司产权流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对产权流动政策加大关注度。各个企业在产权流动新型化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经济效益不可忽视。如果各个企业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创造新型流动模式的潮流中,并且提供相应能量为产权流动做出帮助,则应该首先了解企业自身的市场效益状况以及明晰产权的相关政策。由于我国经济尚处在市场化的转型期,流通体制还存在着计划体制的传统影响,具体表现为法规建设不到位、市场秩序混乱、规范化程度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法规已丧失了其意义和作用,但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规尚未建立,而且法规建设赶不上市场发展的速度,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状态。

(二)流通渠道不规范

从流通渠道来看,制度规范的不足对流通渠道的结构设计、渠道成员调整体系的处理等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流通渠道不规范体现在流通业态的挑选、渠道成员的选择、与渠道成员的协商、对渠道成员的支持(如广告、培训、市场开拓、顾客管理、营销支持等)、渠道的日常运营、渠道的扩张等各个方面,流通渠道的不规范严重阻碍了商贸流通业的整体发展。

(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与地方干部考核制度的影响,导致在吸引外资、扩大开放等方面地区问的过度竞争。跨国零售企业在进入全国性重要城市时,往往分别与当地政府及企业进行合资。然而,却出现了各地政府千方百计地吸引跨国零售企业,违反了中央政府关于每个开放城市设立中外合资零售企业的数量规定,出现地区间过度竞争的现象。

(四)产业集群竞争力不足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产业集群也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从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除一些大中型知名的商业企业以外,一般的商业“连锁”企业都没有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或利用第三方物流中心。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连锁”分店,但实际上商店经营的商品并没有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配送规模较小、配送技术落后、效率低下、机械化水平低、信息化水平有限等都是大多数商贸流通企业面临的问题。当区域内的某类产品贸易活动不断快速发展,形成专业市场后,便会吸引大量同类生产者与相关贸易者逐渐融入到专业市场中,刺激了区域相关产业与要素需求,当区域内专业市场的发展形成生产基地时,便形成了产业集群。所谓市场衍生型,即流通专业市场带动产业集群市场的发展型态,例如浙江的“义乌模式”就是通过这种模式发展而来。随着义乌商贸流通市场与产业集群不断共生发展,义乌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张,逐步形成篁园和宾王两大商贸市场。伴随着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提升,才会带动产业发展,反之则不利于产业进步。

区域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一)培育流通龙头企业,建设流通品牌

加快引进和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支持做强、做优知名连锁经营企业。鼓励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流通业。重点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创新热情高、管理先进、现代化基础好、市场开拓潜力大、核心竞争能力强、规模经济效益好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使之成为带动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及现代流通示范的重点骨干力量。营造平等、宽松的竞争环境,推动民营商贸企业、外商投资商贸企业迅速壮大。通过扶优扶强,促使线上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会展服务、拍卖、典当、融资租赁、再生资源回收、逆向物流等企业规模扩大,行业集中度提高。

建立和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品牌实施战略运行机制和品牌创新发展保障体系,抓好商标的培育、申报、注册、保护、宣传等服务工作,鼓励商贸企业申报知名、著名、驰名商标,支持和保护中华老字号、地方性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扶持流通龙头企业、龙头市场进行品牌推介,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优势明显、市场影响力强的知名服务品牌,使服务品牌在促进流通发展方面发挥更有效的示范作用,全面提升本地区商贸流通业整体竞争力。

(二)统筹规划,推动流通领域对外开放

拓展集群效应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的必由之路。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应当从拓展集群效应的原则出发,做好各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定位和产业定位,更好地进行分工与协作。在中央政府制定物流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初期,地方政府便已经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积极响应上级政府号召,大力发展地方商贸流通业,规划物流园区,但是仍存在规划缺乏长远观念、用地不合理、片面求大、土地资源浪费等现象。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应从宏观层面出发,始终注意加强对都市圈产业分工和市场定位的调控,加强对资源配置和城市规模的调控。要明确政府和市场的不同作用,规划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中心,运用市场机制,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实现区域协作和专业化配套生产。同时还要适应社会经济综合性发展的需求,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做好需求分析,选择有利区位发展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在重视交通便利的同时,提倡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在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建设与改造物流基础设施、选择物流服务模式等方面,建议措施如下:一是强化招商引资。实行商贸项目滚动管理,通过多方式开展招商,鼓励省内商贸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的商贸企业交流合作,吸引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品牌经销商来本省落户。把引资重点瞄准于拥有国内外先进业态、先进管理技术和商贸品牌的著名企业,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和效益,推动我国区域商贸流通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二是引导向外拓展。积极鼓励、引导具备一定实力的国内企业拓展外贸业务,鼓励扶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经营活动,并购国外商贸企业,从而获得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资源。

(三)完善产业链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间专业分工

以当前世界发达城市群发展状况作为参考因素,实现—体化的经济目标是城市群的主要目的,即规划不同类型的产业,使其产业链条具有联系严密的设置以及清晰的地区任务分类的特性,达到最科学合理地分配生产要素;促使行业结构调节以及行业筹划的新型政策得以制订,实现对不同行业类型进行科学划分的目标;使不同城市间产业相似度降低以及商品重合率减少,扩大产业规模并改善过度竞争的状况;使一个新型的经济形式得以创立,并使其具备格局科学化和任务合作化以及配套关联化等优势。

首先需要改善产业链。相关行业的互补情况和要素提供以及需求条件等,应作为政府推行相应措施的切入点,然后逐渐改善行业群体内部的产业链条。以下两大途径可以成为政府的切入目标,即营销与选购,通过此途径对不同的产业类型进行专门的规划,依据产业划分过程中所形成的利益政策,使公司逐渐转变自身的运营模式,使其开启专业化的产业划分模式。在某些情况下,相比直接投资,此类机制更具成效,其能够防范创新企业运营形式所带来的市场未知风险,能够使市场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优惠机制推动专业选购,因其可进行大范围的选购且支出资本低,所以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为不同公司提供货源,由此生产企业得以通过利益政策包揽选购项目。

为了实现对不同产业类型进行合理规划的目标,政府应实施如支撑重要技术的开发和创建中介品市场等措施。此外,还需使城市内部的不同行业格局得以完善。完善行业格局要以形成科学的产业格局作为标准,同时拥有国民经济系统、统一工业化系统和行业的主导特性模块(即地方经济区)。在新兴技术行业得以发展和以新兴技术作为手段进行传统行业改革的条件下,行业格局的完善可使地方经济区主要行业的优点不断更新并获取新的活力,也可以使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统一工业性质系统和国民经济系统得以创建。这些举措有利于政府更改经济获益的方向,同时顺应新的经济时代潮流为了实现行业在城市内部得以汇集的目标,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区域行业市场的情况、因素和优点等,考虑如何使其各自具备的优点能够得以充分展示,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形成交错发展的模式。因此,若能建立一个科学且全方位发展的行业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有出色的产业并在城市内部能够共同进步发展,则有利于提升整个城市内部各个行业的价值并能促使其产业链得以延长。

结论

针对我国区域商贸流通产业的实际情况,应支持地区科研院所扩大物流专业招生规模,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教育机构开展多层次的物流培训和教育工作,制定引进高端物流人才的各种激励政策;推行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在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内也可建立专门的物流人才培训部门,形成物流人才培养基地。这样既可为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输送人才,也可为物流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从而使产业集群更具有竞争力。在管理方面,应该从战略角度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和管理,并能根据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应用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结合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管理,积极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业集群中物流体系的整体效率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