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中“新型度”的评价研究

2016-12-17 12:40王新娜等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9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评价

王新娜等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新型城镇化问题无论是在基本理念、核心内涵方面,还是在发展方式与动力机制方面都有别于传统城镇化,因此正确度量和评价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度”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新”特质和我国整体及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构建了全面评价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新型度”的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法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当前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新型度”存在显著的发展不均衡性和区域差异性。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新型度 评价

引言

2012年,党的十八大会议正式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与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引擎。

国内外学界对新型城镇化也进行了较为广泛且深入的研究。辜胜阻等(2000)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并指出新型城镇化应具备的五项特征。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关新型城镇化的讨论逐渐兴起并日趋热烈。周兵(2007)、罗煜(2008)、李小建等(2014)、曹志刚(2014)等都对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认为我国应该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由于新型城镇化的新颖性,研究时间尚短,当前国内外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研究,尤其是关于“新型度”的研究较少。只有曾志伟等(2012)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新型度”的说法并建构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度”主要反映在环境建设、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建设三方面。曾志伟等人的研究虽然视角新颖,但建构的指标体系没有全面反映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吴殿廷等(2013)在深入剖析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城镇化率、非农产业增加值等10个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虽然吴殿廷等人的评价体系契合了新型城镇化的本质,但由于指标较少,还存在改进的空间。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考虑新型城镇化的特质,尤其是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规划的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重新架构评价体系,科学、全面地评价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度”。

新型城镇化的“新”特质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城镇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视人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不仅要积极稳妥的推动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落户城镇,而且要彻底解决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等遗留问题,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真正的“市民化”,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平等化”。

其次,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为动力,实现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的集约型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并紧密结合本城市、本区域的特色与已有优势,建设产业集群和企业家集群,提高企业、产业、城市以及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彻底解决城乡二元化问题,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再次,新型城镇化追求城镇化的质量,以生态宜居、环保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目标,以生态理念引导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这意味着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绿色经济、绿色消费,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尤其是减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浪费现象,加强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加强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健康的代谢环境,最终实现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和谐一致。

最后,新型城镇化强调创新,依靠科技、知识、制度等创新要素驱动城镇化进程。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凝聚各种创新资源,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还要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勇于探索创新型发展模式,将创新意识及创新行为渗透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每一环节中。

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指标体系架构与数据处理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出台,同年10月,《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综合考虑我国整体及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各项指标,并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设计了评测新型城镇化“新型度”的指标体系。为准确反映城乡差异,本文选取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等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此外,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差距、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差距均采用此种方法计算(见表1)。

纵览所采用的数据,量级和量纲复杂多样,因此在进行评价之前需要进行无量级化和无量纲化处理。考虑到数据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为了准确反映指标的不同特性,科学地进行评价,本文对逆向指标采用线性比例变换法进行正向化处理。

山东省17地市新型城镇化“新型度”综合评价结果

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从城镇化水平看,当前城镇化总体水平较好的城市为青岛、济南、淄博、东营、莱芜、威海、烟台等城市,多为副省级市、沿海城市和工业发达城市,而山东中西部的地市水平相对较弱。究其原因,在于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是青岛、济南等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这不仅推动了这些地市城镇化水平、经济的发展,还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收入来源,从而形成了城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结果与城镇化评价结果完全吻合,占据优势的依然是这些城镇化基本状况发展良好的地市。

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看,青岛处于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军位置,随后是资源型城市东营以及沿海开放城市烟台,省会济南屈居第四位。城镇化水平较低的聊城、滨州、菏泽等地市,经济发展状况也相对落后。

从经济发展质量看,在各个指标上,东营表现突出,显示出经济增长的强大潜力和后劲,且城市集聚经济效应显著,单位建成区面积上非农产业增加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21.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5倍。而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的青岛、烟台等地市,经济增长质量却相对较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企业数占比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显示出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资源节约评价结果显示,德州、泰安、菏泽等地市在资源节约方面较为突出,单位GDP工业用电量、单位GDP耗水量等指标都较低,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契合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和要求。能耗最大的城市是莱芜、淄博、日照等地市,其区域主导产业多为高能耗、重污染的工业。莱芜市矿产资源丰富,一直是山东省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也已形成钢铁主导产业链条;淄博是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化工、建材、冶金、纺织和轻工是其五大支柱产业;日照市的临港优势得天独厚,钢铁及配套产业、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等临港产业一直是其重点支柱产业。高能耗一直是困扰这些重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也导致这些城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等指标居高不下。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人居范例城市等美誉的威海市表现最佳,环境保护综合评价得分1.868,远远高于其他地市。随后是青岛、烟台,两地市环境保护综合评价分别得到0.627和0.591分。除此之外的14个地市资源环境“新型度”评价的平均分为0.2042,这意味着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城乡统筹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这要求一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推动农村进步。评价结果显示,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市是威海市,城乡民消费水平差距仅有25.5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仅有105.05%,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日照、潍坊等地市的城乡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中。其中日照实施“乡政工程”,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投资40亿着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而潍坊也推行了“农远工程”、城乡图书借阅—卡通、城乡户籍管理一元化配套改革试点等一系列举措,新农村建设也不断推进,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044个,直接服务农村居民超过600万人。在全省17个地市中,仅有东营、威海两地市实现了100%的乡村自来水供给。大部分地市完全实现了农村通汽车,青岛、烟台、济宁、威海、聊城五地市通汽车村数也超过了99%。以单位农业产值的农业机械总动力衡量的农业生产效率,菏泽、德州等地市位居前列,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从整体看,经济不发达的城镇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成绩斐然,城乡经济、文化、教育及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而济南、青岛、东营等经济发达地市则表现不佳。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新型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着区域差异性。青岛、济南两大中心城市的“新型度”最高,分别达到了3.777和3.005,并且在城镇化水平总体评价和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中都名列前茅。而菏泽、聊城分别处于最后两位,“新型度”综合评价得分-2.815和-2.203。山东省现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集聚效应仍占主导地位,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以及产业向两大核心城市及其他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心城市集聚。

由此,一方面使得青岛、济南易产生交通拥挤、用地用水紧张、环境污染、城市生活成本上升等集聚不经济现象,妨碍两大核心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将产生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愈发显著,也必将阻碍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

结论

综上所述,山东省新城镇化的“新型度”存在显著的外部区域差异性和自身内在发展不均衡性。青岛、济南、烟台等经济发达城市在新型城镇化方面保持着领先优势,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菏泽、聊城等地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无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高低,绝大部分城市在城镇化、基础设施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城乡统筹方面存在着发展的不均衡性。例如,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优良的青岛市虽然在城镇化、基础设施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在资源节约和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相对薄弱,济南、东营、烟台等城市也面临同样问题。德州、滨州、菏泽等城市在城乡统筹和资源节约等方面处于优势,但城镇化、基础设施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较为低下。

因此,山东省应走差异化新型城镇化道路,各地市在继续保持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前提下,着力改进处于相对劣势的方面,从而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内在的发展不均衡性。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