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内涵及创新机制

2016-12-17 13:01杨蕾等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9期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现代化

杨蕾等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最大亮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需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并尝试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内涵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必须走创新之路,总结归纳了地方在进行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创新样本。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 农业现代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村金融供给创新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最大亮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第二,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必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农村金融的供给重点也必将从之前的“支农支小”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第三,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是金融改革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农村金融在整个金融体系中都处于弱势地位。当前受经济下行的压力,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已然拉开序幕,“三去一降一补”是当前经济的五大任务。金融作为宏观经济的杠杆,金融供给侧改革也势在必行。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即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下,加强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村金融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农村金融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使农村金融供给数量充足,品种、质量和服务契合农村金融发展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农村金融供给创新: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创造或引进新事物。横向维度上,随着一、二、三产业的逐步融合,对应多元化金融服务供给创新;纵向维度上,产业形态及农产品结构调整对应金融服务链条的协同创新。

农村金融供给协调: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协调。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基本目标,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层次,实现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协调。

绿色农村金融供给:引领信贷资源逐步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行业退出,重点扶持生态农业、绿色经济、再生能源、节能减排和环保产业等项目和领域,支持科技创新型、环保型、低能耗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快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金融产品发展。

开放农村金融供给:改革开放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强大动力。用大开放的理念引导农村金融发展,放宽金融行业准入限制,实现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以及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错位发展,鼓励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的发展,实现金融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的逐步转变。

共享农村金融供给: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金融的结合和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构建以资源共享、要素共享、利益共享为特征的金融模式,注重发展农村金融共享平台,实现农村金融资源更加有效、公平的配置。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创新的地方实践样本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17号)对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进行了全面部署。在人民银行等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各地政府以及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机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一些可复制、值得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一)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创新信贷产品

山西样本:为支持土豆及菌灵产业,大同市农信社开发了“土豆宝”、“菌灵宝”的贷款产品;为支持红枣产业,吕梁柳林农信社推出了“枣贷通”;吉县农信社开办了“利商宝”苹果交易仓单质押贷款;新绛县农信社推出了“绛州绿”蔬菜大棚贷款。

江西样本:为支持原赣南中央苏区油茶产业,农业银行江西分行推出“金穗油茶贷”,目标锁定油茶种植大户发放贷款。

甘肃样本:为支持马铃薯、中药材、经济林果和草食畜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甘肃省涉农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马铃薯收购与加工特色农业小额贷款”、“枸杞种植业农户小额贷款”、“苹果特色产业小额贷款”等多种特色农业农户小额贷款产品。

(二)重点支持领域锁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江苏样本:一是锁定重点。以319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省级首批重点支持名单为主体,以“县支行行长负责制+业务骨干驻点客户经理”一对一服务为手段,以“金融支持转型升级系列工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升级扩面计划”等省级重点示范项目为抓手,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完善规划和制度。连云港市印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海安农商行出台《关于支持“金托管”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家庭农场金融服务管理办法。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家庭农场贷款”,积极发展产业链金融,并引入“阳光信贷”等成熟模式支持家庭农场。

山东样本: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监测制度,逐步完善各涉农机构工作机制,增强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积极性。农业发展银行山东分行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业银行山东分行优先安排家庭农场贷款规模,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作为非小额贷款纳入考核奖励。邮政储蓄银行山东分行推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贷款”产品,扩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截至2014年末,各金融机构对山东省47205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1636.6亿元,贷款余额120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5%和15.3%。

安徽样本:一是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合理界定“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对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对象主要为土地流转规模较大、有产业特色的规模经营主体,科学设定贷款发放条件,规范制定贷款操作流程,探索开展价值评估方法,政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积极引入担保和保险参与。二是尝试土地流转信托模式。成立“中信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计划1301期、1401期”。通过土地流转信托,通过集约化经营形式形成规模效益,将农民受益模式由单一的地租转变为“基本地租+浮动收益”,降低农民风险。

(三)拓展抵、质押贷款范围

生物资产抵押贷款样本:山东淄博市制定了《淄博市生物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沂源县农村信用联社探索在以存栏生猪抵押的同时,再施以第三人担保,设计出“1+N”生物资产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样本:农行山东分行探索以林业主管部门颁发的《林权证》所载明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作为抵押物,积极推广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截至2015年7月末,该分行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5589万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样本:绥化兰西县在2014年相继成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服务中心和交易市场,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四)创新担保方式

“财政风险补偿基金担保+”模式。山东淄博“财政风险补偿基金+业务池”政府融资增信模式:风险补偿资金来自地方财政,农业部门和经办行共同筛选优质的有融资需求的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组成“业务池”。池中成员按照贷款金额的10%作为保证金投入“业务池的资金池”,池内企业(大户)以其缴纳的保证金为上限相互提供担保,开展融资增信贷款业务。江苏省“农行+财政风险补偿基金+农户”模式:以政府的财政风险补偿金为担保,开发“金农贷”产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

“政府担保+”模式。新疆“金融机构+政府担保+合作社”模式:由政府向金融机构提供合作社的推荐名单,并由有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进行担保,金融机构向合作社发放贷款。黑龙江贴息直供农业生产资料融资贷款模式:农行黑龙江省分行通过省财政厅、省供销合作社签订协议,成立直供农业生产资料融资贷款的经办行,为种粮大户购买生产资料提供资金支持。贷款风险由财政、农行和生产资料龙头企业三方共担。

“协会担保+”模式。新疆“协会+担保基金+金融机构”的“布尔津”模式:新疆布尔津县成立阿勒泰地区第一家农民担保协会。会员向担保协会缴纳担保金,协会对会员进行担保,并按授信额度的5%作为担保金存入担保协会专用账户,若有逾期,则以协会担保金归还本息。

“优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模式。新疆“金融机构+农户贷款+项目资金+企业订单”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销售合同,以社内农户名义向金融机构贷款,并以合作社为单位申请国家项目资金扶持。天津农商行针对某禽类养殖龙头企业,设计了“农业龙头企业+担保公司+股东担保+设备抵押”的组合方式,向该企业授信600万元。民生银行大连分行采取多户联保的方式对苹果、猕猴桃、大樱桃等专业大户和合作社进行授信支持,单户不高于500万元,5户联保最高可授信2000万元。

(五)创新金融服务

中国农业银行支农样本:中国农业银行坚持服务“三农”定位,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创新“三农”金融产品服务,加大信贷投放。截至2014年末,全行共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14万户,贷款余额173.98万元。农业龙头产业化企业贷款余额1682亿元,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分别达到81%和58%。具体做法是:推进“四位一体”渠道建设战略。优化提升物理网点,截至2014年末,在县域地区拥有1.27万个网点,占全行的54%;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截至2014年末,发放惠农卡1.61亿张,设立服务点64.9万个,行政村覆盖率75.2%;建设离行式自助型银行和金融便利店,截至2014年末,设立乡镇离行式自助银行超过1200家;拓展马背银行、帐篷银行、汽车银行等流动金融服务以及互联网金融。围绕“强农”、“惠农”、“富农”主线打造产品体系,截至2014年末,全行“三农”产品品牌“金益农”旗下共有600余项产品,其中“三农”专属产品127项。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产业链金融模式、农户贷款增信和批发式作业模式。

农业发展银行支农样本:农业发展银行继续坚持实施“两轮驱动”业务发展战略,着力强化政策性职能定位,不断加大政策性支农力度。全力支持粮棉油收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2014年累计发放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970.5亿元。大力支持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引导资金回流农业农村。2014年累计发行金融债券6550亿元,年末债券余额21188.6亿元,所筹资金全部投向“三农”领域,成为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业农村的重要载体。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支农样本:邮政储蓄银行设立了三农金融专业服务部门,加大三农金融服务支持力度。截至2014年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为5902亿元,涉农贷款本年增速为52.06%。近年来,邮储银行加强县域地区金融服务网络建设。截至2014年末,邮储银行网点数量达到39962个,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达15万个,累计代发“新农保”保费2.56亿笔、金额224亿元。尝试引入“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模式,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截至2014年末,邮储银行已经在安徽、山东、江苏等36家分行开展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业务,累计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金额约达121.9亿元、6408笔;贷款结余21.43亿元、6311笔。

猜你喜欢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现代化
巴彦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维发展探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