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综述

2016-12-19 09:19刘应振何娜
中国市场 2016年31期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

刘应振++何娜

[摘要]西方环境伦理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流派: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整合与超越,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指导意义。

[关键词]环境伦理;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1.280

1引言

西方环境伦理的形成经历了孕育、创立、发展三个阶段。[1]孕育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创立于20世纪初期到中期,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并深入至今。工业革命在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学者逐渐思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由此涌现出不同的环境伦理思想和流派。大致上,西方环境伦理可划分为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

2人类中心主义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建立在笛卡儿二元论哲学、牛顿机械自然观,以及人类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基础上,认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一切都从人的利益出发,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2]从近代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也在不断发展中。

2.1以墨迪为代表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美国学者墨迪在《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一文中,表达了他的观点:人类是自然进化中的高等物种,具有比其他生物更高的价值,因此人是自然的主人。更高的价值如真、爱、美等获得最充分的展现,只能通过人才会得以实现。人类按照自然有利于人的特点,赋予自然以工具价值。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没有的文化知识传承和开创探索能力,可以履行自己对自然的义务,有能力和义务做出保持自然平衡的事情。

2.2以诺顿为代表的“弱式人类中心主义”

美国哲学家诺顿在《环境伦理学与弱式人类中心主义》等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区分了强式与弱式两类人类中心主义论。强式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看作自然的主宰者,人的所有需要都是合情合理的,都应得到满足;而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则是承认人对自然负有责任义务,并且对人的需要作出制约,经过理性评价后满足人们的利益和需求的理论。他主张以弱式人类中心主义替代强式人类中心主义。这样才能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人类发展、繁衍之间的关系,使“理性偏好”得到充分的满足。[3]

3非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不断扩大人类道德关怀对象范围,形成了动物解放/权利主义、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伦理流派。

3.1动物权利主义

(1)以辛格为代表的“动物解放主义”。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在《动物的解放》等书中指出,人和动物应平等的享有权利和利益。因为在感受痛苦和享受快乐能力方面,动物与人是相似的。人类应当承认动物的内在价值,维护动物的平等权益。用动物做实验和食用它们,是人类犯下的物种歧视罪行。因此,他提出“解放动物”的号召,将道德关怀拓展到动物,给予它们生存的自由。

(2)以雷根为代表的“动物权利主义”。美国哲学家汤姆·雷根在《为动物的权利辩护》一书中提出了动物权利论观点。他认为动物和人一样,也拥有“天赋价值”。对于动物来说,它们也不是为我们而存在的,它们也是生命的主体,同样具有同等的“天赋价值”。同时,人不仅要尊重动物的天赋价值,还要赋予它们应享有的道德权利,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思想从人推广到动物身上。

3.2生物中心主义

(1)以施韦泽为代表的敬畏生命的伦理理念。施韦泽是德国哲学家,其代表作有《敬畏生命》。他提出:“伦理的基本原则是敬畏生命”。敬畏生命的含义是:像敬畏自己的生命那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满怀同情地对待生存于自己之外的所有生命。[4]要求人类对一切生命承担道义责任,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与一般意义上的动物保护有着明显的差别。他认为,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之分。

(2)以泰勒为代表的尊重大自然的伦理思想。美国学者泰勒在《尊重自然》一书中建立了完整的生物中心主义的伦理体系。他认为所谓尊重大自然,就是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拥有相同的道德地位和平等的“天赋价值”,它们都有权获得同等的尊重。[5]人和其他物种一样,只是地球生物共同体的一员,都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的组成部分。所有的生命个体都具有独立于人类的内在价值。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拥有平等的“天赋价值”;人们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尊重。

3.3生态中心论

(1)以利奥波德为代表的“大地伦理学”。美国学者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人与大地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大地伦理主张拓宽道德共同体的边界。将道德共同体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大到人与大地之间的关系;[6]人类在自然的统治地位得到改变,从大地的征服者的角色变成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人的生存和发展与大地共同体息息相关,人们要建立新的伦理价值和道德原则,不仅要尊重,还要保护它。

(2)以罗尔斯顿为代表的“自然价值论”。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在《自然界的价值》等著作中提出了自然价值论。自然不仅具有与人有关的工具价值,也具有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自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创造性,即各类生物在自然界中生存、发展、繁衍并使自然界本身得以进化。他提出自然价值的多样性,包括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遗传价值等。

(3)以奈斯为代表的“深层生态学”。挪威哲学家奈斯在《浅层生态运动与深层生态运动》中,提出了“深层生态伦理学”的思想。深层生态理论认为,自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当今环境危机是起源于现代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应该从自然的整体利益出发,依靠彻底的改变当前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来解决当前环境危机。他主张“生态自我实现”和“生态中心的平等主义”。

4可持续发展伦理观

在人类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理论界开始对传统的发展观念及发展模式进行批判、反思,试图探索新的发展理论和模式。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萌芽于1972年联合国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著名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7]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以发展为中心,以公平与和谐为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主要内容为:①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将道德关怀拓展到整个自然界;②人是自然的道德代理人,有责任保护与管理环境;③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共同持续发展下去。

5总结评述

(1)人类中心主义是西方环境伦理思想主流,导致人与自然对立。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成为西方环境伦理思想主流。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就是,否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以人为中心,盲目开发和利用自然,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危机。[8]

以墨迪为代表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以诺顿为代表的“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具有进步意义。然而,当代人类中心论学说的唯一出发点仍然是人类的利益,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并没有将道德关怀拓展到其他物种,没有给其他生物留下足够的生存发展的空间。

(2)非人类中心主义否定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与能动性。非人类中心主义从产生就充满着各种文学浪漫主义情怀、诗意田园性质等非理性理论,使理论停留在构想阶段,自身理论体系不完整。同时缺乏对现实问题和具体情况的关注,实践缺乏可操作性。其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将自然拟人化,使自然生物具有和人类相等的地位,掩盖了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属性。只关注人的自然性,抹杀了人的社会性。其二,主张人类要服从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为了自然的利益,人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观念表面上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但却否认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上难以遵从。

(3)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主张承认自然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它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建构的范畴,而是以“人—自然”这一系统为中心。站在“人—自然”这个最高位置上,从“人—自然”系统的整体性角度出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9]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整合超越。其一,它借鉴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承认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其二,它承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的人类作为自然中的特殊一员,具有“能动性”,认同人类在自然中作为“道德代理人”和“自然管理员”的身份。这使之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从而摆脱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

综上所述,西方环境伦理思想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是对生态环境危机进行深入思考,不断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维过程。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完成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整合超越,具有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华.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概况[J].北京行政学院报,2001(3):86-89

[2]庞昌伟.中西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2):98-104.

[3]Bryan G.Norton.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Weak An-thropocentric[J].Environmental Ethics,1984(6).

[4][德]A·施韦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5][美]保罗·泰勒.尊重自然的伦理[J].环境伦理学,1981(3).

[6][美]A·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7]张坤民:可持续发展伦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8]杨卫军.可持续发展伦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晋阳学刊,2008,(3):44-46.

[9]余谋昌.创造关好的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人类中心主义
《虹》中的生态主义思想
生态批评视野中的《麦古迪镇之虎》
生态伦理学的价值与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