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培训普及工作的开展与推广方式探讨

2016-12-20 05:34秦国良路剑新
广州医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普及市民公众

杨 叶 秦国良 路剑新

江苏省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常州 213015)



急救培训普及工作的开展与推广方式探讨

杨 叶 秦国良 路剑新

江苏省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常州 213015)

目的 调查公众急救培训普及现状及培训需求相关信息,并结合对院前急救工作及急救培训工作等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展开对急救培训普及工作的探讨,以指导我国急救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推广。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本市477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425人(89.1%)认为在18周岁以前就需要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如无法律保障,原本愿意救援的市民299人中有117人(39.1%)选择放弃施救;最为认同的教学方法是模拟及角色扮演;最希望通过急救培训获得在突发意外灾害事件中正确有效的自救互救能力。 结论 普及基本急救知识是城市或区域初级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目前普及率极低,市民需求迫切,呼吁各级政府及相关的公共服务部门要有计划地多方位、多渠道地组织市民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急救培训。

急救培训;普及

现场急救中,第一目击者能否正确使用急救技术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安危和预后[1],然而目前我国急救培训普及工作相对滞后,为了更好的向公众推广急救知识,提高普及效率,本文笔者通过随机向我市市民发放的477份《急救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简称《问卷》)的调查结果,结合从事的院前急救工作、急救培训工作及等,对急救培训普及工作的推广方式进行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常州市市民477名。

1.2 研究方法 在2014年4月—7月期间,向市民发放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每次均当场发放,当场收回。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遇到伤者后的施救意愿及普及急救培训方法讨论等内容,共14题,全部为选择题。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接受调查的477人市民中,男263人,女208人;年龄方面:18 a以下59人,18~49 a 414人;文化程度方面:大专及以上258人,高中72人,初中及以下125人;来自交通运输业、餐旅业、新闻广告等不同行业。

2.2 市民施救意愿情况 299人(62.7%)市民在遇到需要急救的伤员时,愿意主动进行急救;当处于不具备法律授予的急救资质的情况时,182人(38.2%)仍愿意选择施救。

2.3 普及急救培训方法讨论情况 425人(89.1%)认为在18 a前就应进行培训;381人(79.9 %)认为通过模拟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培训更有效; 401人(84.1 %)最想通过培训掌握突发意外灾害事件的急救知识。

3 讨 论

3.1 加快立法进程 制定急救医疗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倡公众普及急救培训,建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培训,明确规定必须接受培训的人群范畴及其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欧美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急救体系,美国国会于1973年通过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法案》,明确急救培训相关内容。目前,我国尚无急救培训相关法律法规,但是随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公众对急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有研究表明对急救时相关法律问题的担心时影响第一目击者是否进行施救行为的重要因素。

3.2 健全与完善急救培训体系

3.2.1 加强宣传急救培训的必要性 为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加大宣传急救培训工作的力度,联合卫生、教育、宣传、共青团等部门[2],利用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社区居委会宣传栏、编印发放急救手册等方式向公众传播急救知识。从以往进行的急救培训来看,公众对参加急救培训的热情均很高,学习态度也很端正,但却缺乏广泛、便利的方式获得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机会。

3.2.2 承担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的工作

3.2.2.1 培训机构 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场所、师资、教学器具、培训教材、考核标准与方法,严格按照设置的标准进行培训机构、教员及学员资格认证。由于国内的培训组织大多没有规范化的行业管理机制,普遍存在着培训机构资质良莠不齐、培训目的复杂、培训行为不规范、培训标准不统一[2],因此以科学、规范、定期、长期及不断更新为要求,进行规范化培训对于完善急救培训体系至关重要。

3.2.2.2 资金来源 普及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且需长期坚持不懈,因而需要强大的资金力量给予支持,建议通过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及社会捐助等方式共同保障普及工作顺利进行。

3.2.2.3 培训内容 教材内容应遵循实用、简单直观、新颖、具有吸引力的原则。普及急救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多数公众愿意学、学得会,在编印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提高普通市民的学习积极性及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培训内容的选择存在个体差异性,可以根据年龄、学历程度、职业等不同人群或根据地域、季节等不同环境因素来设置课程内容,分级培训,培训合格后授予相应资质的证书。

3.2.2.4 培训形式 培训可分为初次受训与复训两种形式,累积一定数量的合格复训次数可相应延长再次培训时间。从以往培训工作经验来看,接受过培训的市民与未接受过培训的相比,会呈现出疲倦状态,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通过改变复训时的学习内容或等比例缩短培训时间可以改善上述情况。

3.2.2.5 授课方式 首次接受培训者建议提倡对教材课前预习,采用多媒体影像学习为主,导师讲授为辅,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因培训导师个人主观因素导致学习效果产生偏差;为提高学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习采用“3个1”方式:学一次(learn one)、做一次(do one)、教一人(teach one)。采用现场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传媒与网络学习[3]等方式作为补充或复训的方式。鼓励志愿者形式,建立志愿者队伍,严格挑选志愿者,授予荣誉证书。对于急救知识掌握良好者可以准予参加志愿者导师学习班,进入授课队伍,辅助教学。

3.2.2.6 师资、培训对象 我国人口基数大,文化素质较低,急救普及工作相对滞后、普及需求迫切,为了最大程度的推广普及工作,大范围培训高质量师资队伍值得提倡。通过培训机构,向广泛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进行师资培训,如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学校医务室的医务人员、企事业单位医务室医务人员,具备培训资质基层医务工作者再向所在机构的人群普及急救课程。以学校为例,具体推广方式见表1。此外,应提倡优先向特殊人群警察、公共交通系统(公交车、出租车驾驶员、火车站、机场工作人员)、消防、导游。有人认为,普及工作整体规划时可分别在人生的主要岔路口进行阶段性培训,即:小学、中学、大学、就业、退休[4]。运用“以点带面”、“先特殊后一般”的方法进行普及工作的推广[5]。

建立完善的急救培训体系,有计划地、合理统筹安排急救培训普及工作有利于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及应急反应能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表1 学校急救培训普及计划表

[1] 向英, 陆洲,鲍向红,等.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现况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4,27(6):94- 96.

[2] 丁兆刚,杨丽丽.搭建社会大急救体系,提高院外急救成功率——我国公众急救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11):1031-1034.

[3] 黄翠枝,龚光梅,马桂兰,等.基层教师对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及需求的调查分析[J]. 当代护士,2014,1:149-150.

[4] 陆洲,向英,张献志,等.特殊人群院外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10):905- 907.

[5] 蒲晓煜,马静,席淑华.国内外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现状及我国院前急救培训展望[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8):39- 40.

10.3969/j.issn.1000-8535.2016.06.033

2016- 08- 04)

猜你喜欢
普及市民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意义”的问题所在
天文知识普及